士:士農工商,四民之首

士:士農工商,四民之首

士 shì,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從一從十。推十合一為士。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偁士。

“士”,上古掌刑獄之官。商、西周、春秋為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稱。戰國時的“士”,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曆算的方士,有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如:荊軻為燕太子丹刺秦王、馮諼客孟嘗君、蘇秦連橫等。“士農工商”即古代所謂四民,指大學士、種田的、做工的、經商的。先秦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也是古代四民(士、農、工、商)之一。春秋時,士大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祿為生,有的有食田。戰國以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是脫離生產勞動的讀書人。士,是作為封建社會中最基礎的貴族,也是最高級的百姓。

士的解讀與類別

含義解讀

1. 古代統治階級中次於卿大夫的一個階層:~族。~大夫。2. 舊時指讀書人:~子。~民。學~。3.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女。4. 對人的美稱:志~。烈~。女~。5. 軍銜的一級,在尉以下;亦泛指軍人;上~。~兵。~卒。~氣。6. 稱某些專業人員:醫~。護~。7. 姓。

類別

1.逸士:隱居的人。

2.知士:即“智士”。指足智多謀的人。

3.志士:有遠大志向的人。

4.修士:操行高潔的人。

5.下士:(1)官名。古代天子諸侯都設有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等。秦以後仍沿用。(2)最差一等的人。(3)動詞,謙恭地對待賢士。

6.俠士:行俠仗義的人。

7.上士:(1)古代官階之一。周代有上士、中士、下士。(2)道德高尚之人。(3)佛教用語。菩薩又叫上士。

8.碩士:賢能博學的人。歐陽修《五代史·宦者傳論》:“雖有忠臣碩士列於朝廷,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

9.寒士:(1)門第低微的讀書人。(2)貧苦的讀書人。

10.學士:(1)在學之士;學者。(2)官名。南北朝以後,學士為司編纂撰述之官。唐置學士院,掌起草詔命。清內閣、翰林院皆置學士之官。

11.畫士:指從事繪畫的人。

12.豪士:豪放任俠之士。李白《扶風豪士歌》:“扶風豪士天下奇,意氣相傾山可移。”

13.甲士:身穿鎧甲的兵士。

14.壯士:勇士。

15.處士:(1)有德才而隱居不願作官的人。(2)未做官的士人。

16.才士:德才兼備的人,有才華的人。

17.材士:(1)勇武之士。(2)智謀之士。

18.秀士:德才優異的人。清代也稱秀才為秀士。

19.居士:指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

20.義士:忠義之士。亦指勇於救困扶危的豪俠之士。

21.隱士:(1)隱居不仕的人。(2)善說隱語的人。

22.博士:(1)通曉古今、能言善辯之人。(2)古代學官名,始於戰國。(3)指稱從事某些服務行業的人。如“茶博士”就是茶藝師。

23.辯士:就是謀士,就是靠辯論、說服、出謀劃策來謀生的士,所以也叫說客。

24.文士:他有文才,文筆好。

25.策士:穿梭於各國之間的充當說客的遊說之人。

綜述

戰國文獻中,以“士”為中心組成的稱謂和專用名詞,據粗略統計有百餘種。這不僅說明士階層的複雜,也說明他們的行跡遍及社會各個角落。為了區分不同的士,當時的人便開始對士進行類分。

《墨子·雜守》篇把士分為:謀士、勇士、巧士、使士。

《商君書·算地》把士分為:談說之士、處士、勇士、技藝之士、商賈之士。

《莊子·徐無鬼》把士分為:知士、辯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禮教之士、仁義之士等。

根據士的特點、社會地位等情況,大體可分成武士,文士和低級官吏以及其他。

武士

其中又分不同類別。第一類是國家的武裝力量。由於技能、職掌、兵種以及國別等不同情況,又有各式各樣的稱謂:選士、練士、銳士、精士、良士、持戟之士、射御之士、材伎之士、虎賁之士、劍士、死士、甲士、爪牙之士、教士、庶士、吏士等。第二類是俠士。典籍中稱之為:俠、節俠士、遊俠。這些人的特點是見義勇為,為知己者死。第三類是“力士”,指力氣大而勇悍之士。

文士

《韓詩外傳》卷七說:“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這裡把操筆桿的稱為文士。其實文化人,包括辯士,皆可稱為文士。早在戰國之初,墨子就曾對文士的特點與文士的不同類型作過劃分,他說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德行、言談、道術應該說是對文士的類分。戰國史籍中有關文士的各種稱謂不下三、四十種。這幾十種稱謂,大體可歸入如下幾類。

第一類可稱為道德型。這一類的士把道德修養作為奮鬥目標。因此當時有不少人從道德品質意義上給士下定義或概括士的特點和本質。如孔子說:“士志於道。”《呂氏春秋·正名》記尹文與齊王的對話:“尹文曰:‘今有人於此,事親則孝,事君則忠,交友則信,居鄉則悌。有此四行者,可謂士乎?’齊王曰:‘此真所謂士已。’ ”

道德之士的稱呼計有:通士、公士、直士、志士、修士、善士、信士、廉士、勁士、正士。

第二類可謂之為智能型。這些人重在知識和學以致用,有如下稱謂:文學之士、遊學者、法術之士、智術之士、有方之士、法律之士、弘辯之士、遊說之士、遊宦之士、察士、巧士、博士、智士、賢能之士、策士、任舉之士、傾危之士等。

隱士可以說是以上兩類的附類或兼類,這類士因種種原因不為官。不出仕並不是都不關心國計民生、社會政治大事;相反,有些隱士發表了許多評論時政得失的言論,甚至提出系統的理論,成為一家之言。有些隱士在社會上具有很高的聲望,君主貴人派使臣再三延聘,卻拒不受命。也有些隱士是一時的,隱居只不過是靜觀待機之術。

與“隱士”相同或相近的,還有如下稱呼:居士、處士、山谷之士、江海之士、巖穴之士、貴生之士、高士、閒居之士等。

第三類可謂之技能型。這部分人又可分技藝之士、商賈之士、方術之士三部分。技藝之士指有一技之長和專門技能的人。

《商君書·算地》說:“技藝之士資在於手。”《韓非子·顯學》說:“今商官、技藝之士,亦不墾而食。”商賈之士指經營工商業之士。例如管仲、鮑叔早年就曾經商。范蠡是士人經商致富的典型。子貢既是士,又是大商人。戰國時期的白圭也是著名的士兼商人。到戰國有了“商賈之士”的說法,《商君書·算地》說:“商賈之士資在於身。"方術之士指卜、巫、相面、看風水、求仙藥之類的士人。如《荀子·非相》:“梁有唐舉,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祥。”戰國時期這一類的士人頗為活躍,有的參與國政。“荊有善相人者,所言無遺策,聞於國,莊王見而問焉。”秦始皇統一之後,“悉召文學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

低級官吏

有些低級官吏稱之為“士”。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司法官的屬吏稱“士”,《孟子·梁惠王下》載:“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士師”為高級司法官,“士”則為較紙級的屬官。第二種是指基層臨民的官吏。這種士有其治所,如《非攻下》雲:“士不暇治其官府。”《管子·八觀》把“裡尉”稱之為“士”。第三種泛稱各種屬吏。《禮記·祭法》:“庶士,庶人無廟。”注:“庶士,府吏之屬。”

其他

還有一些難於歸類的。如勇士、國士、秀士、俊士、烈士、豪士、車士、都士等。通過以上的分類,可以看到士成份之複雜和在社會上分佈面之廣,這說明士是社會中最活躍的一個階層。

士是周以來的一個貴族等級,是貴族的最下層。周代分封制規定貴族有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和士。以上三個等級都有一定的田產,全國土地歸天子所有,天子封諸侯國給諸侯,諸侯再封邑給大夫,而士不能佔有土地,也就是孟子所說的“無恆產”;但是士階層也有自己的貴族尊嚴,佩劍是貴族的標誌,因此無論士有多窮也要佩劍,因為這代表他貴族的尊嚴,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有恆心”。

在戰國時代,士階層的地位有所提高,春秋時期一些居於士階層的大夫家臣就掌有重權,例如孔子時代的陽虎,到了戰國時代,士主要分為幾個類型:文士、武士、辨士和謀士,根據他們的名字就能夠猜出他們的專長,這些士依附在大夫和諸侯身邊,為他們出謀劃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門客,主公為他們提供食宿,他們就要對主公盡忠,但他們絕對不是奴隸,因為他們享有人身自由,如果主公失勢或對他不好,他就可以選擇離開。

戰國四公子都有蓄養門客的習慣,經常門下食客三千,信陵郡竊符救趙中的雞鳴狗盜之徒就是士,只要有一技之長就是士,士後來發展成為農民和小地主,在孔子的學說中,士被賦予了管理國家的重任,孔子認為當時的士是周朝的希望。東漢之後出現的士族已經和周代的士很不一樣了,士這個階層一直維持到西漢,韓信的謀士蒯通就是士。。。

士,初始指商、西周、春秋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惟周初的士佔有土地和奴隸。春秋的士在軍事上是軍隊的主力,政治上任卿大夫的家臣,經濟上或有食田,或有俸祿。

春秋戰國期間,由於社會經濟的變動,失去了貴族特權,取得了小塊土地所有權,逐漸轉化為地主階級或自耕農的一部分。同時,出現了大批專門以思想、教育為職業的文士,中國知識分子階層開始形成。《書.酒誥》:“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爾典聽朕教。”《詩.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轉予於恤,靡所底止。”《論語.里仁》:“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左傳.昭公七年》:“大夫臣士,士臣阜。”楊伯峻注引俞正燮《癸已類稿.僕臣臺義》:“士則衛士之長。”

中國古代社會的“知識階層”,最初的出現和形成,便具有特定的身份和一定的社會地位。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後來也發生了一系列的演變。據說,原始社會末期,與氏族部落首領和顯貴同族的一些“武士”,在進入階級社會後,便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因為,古代學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貴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識。所以,“士”,也就成了有一定知識和技能之人的稱呼。

上古時,“士”,是掌刑獄之官,是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大約在西周時期,開始出現了作為一個“士”的階層。這個階層,是周代宗法制度的產物。現代的許多歷史學家大致認為,周代每世的“卿大夫”,以嫡長子繼承父位,仍為“卿大夫”,其餘諸弟皆為“士”;“士”的嫡長子仍為“士”,其餘諸子皆為“庶人”。至此“士”成為一個群體名詞,有著鮮明的階層特點,而且,是官定的,並按血緣上的某種關係劃分的。

春秋以前,“士”作為一個等級階層,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士之子恆為士”。春秋時代,社會開始動盪,各國之間征戰不休,“步卒”(軍隊)的作用增加,“武士”的作用減小,導致“士”的地位也出現了上升或下降的變化。有些“卿大夫”為了擴大影響,鞏固地位,設法招徠眾“士”以張聲勢,大部分的“士”便“從善如流”地投靠了“卿大夫”。但也有少部分“士”為謀生,從事私人講學——傳授文化知識技能,或替人辦喪事——當“贊禮”,或轉行——經營手工業或商業。從此,中國古代社會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文化活動的“士”。這些“士”,事主不定,思想活躍,遊學列國,為中國古代學術領域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促進古代文化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戰國時代,爭霸和兼併的戰爭更為劇烈,於是“朝秦暮楚”的遊說之“士”應運而生。他們穿梭於各個國家之間,充當說客,“縱橫家”便是“士”的代表。在這個時代,各國封君權貴的養“士”之風也很盛行,儘管,“士”仍然有等級的含義,但是,已經完全成為一個社會的階層,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曆算的方士,有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已經成為統治者、官吏和剝削者與被統治者、庶民和被剝削者之間的上下交流與轉換的中間地帶。

秦漢時期,“士”的外延和內涵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當“士”,得到榮升,並稱為“士大夫”時,便可以指軍隊中的將官和士兵,此時,也常常是各級官吏(中央政權和州郡縣供職)的泛稱;當“士”,被棄用並稱為“士人”時,一般特指具有當時社會較高道德素養、從事文化和禮儀活動的“士民”或“文化人”,即不太恰當的類似於當今的“知識分子”。

漢代,“士人”特別注重“士”格,即名譽聲望、風骨氣節及學識才華才能等等。一旦成為社會名“士”,那麼,功利官位也會接踵而至。所以,“士人”,或著意正心、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恪守封建綱常名教;或浮華交遊,廣結朋黨,相互吹噓,以沽名釣譽。東漢後期,在“士人”中間,清議品題人物之風極盛。不過,這種人物品題,屬於民間範圍。

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確立,品評“士人”之權收歸政府。凡由“中正”品評者,皆可以根據其德行才能、家族閥閱而給予不同“品第”(評級別定高低),然後授予各種官職。未經“中正”品評者,不得為仕當官。當時官方明確,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為“士”,否則為“庶”(即庶民)。於是,“士人”就有了官方特定的“階層”含義。從此,“士”“庶”對立,漸露端倪。不久之後,“士人”中,又出現了憑藉父祖輩的官爵得以入“仕”並累世居官的家族,是為“士族”制度之創。

東晉時,“士族”制度,達到極盛,至南北朝開始衰退。

隋唐以後,大興“科舉”,廣招聖賢,“士族”制度,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士”作為一特定階層的觀念仍然存在下來了。從此,“學而優則仕”,只不過是“士”穿上了人皮“馬甲”而已。

宋以後,“士”,或“士人”一詞,逐漸成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儘管不再特指“品官”,但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直成為後來“讀書人”的最高追求,那怕是學士、碩士,甚至是博士。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士”的階層,源遠流長,經久不衰。

貴族的庶孽、官宦後裔,無疑是“士”的一個重要來源。

“縱橫家”張儀出身於“魏氏餘子”,“餘子”即“支庶”;商鞅原是“衛之諸庶孽公子也”;韓非出身“韓之諸公子”。總之,貴族的庶孽、官宦後裔大部分落入了“士”這個階層。“士”的另一個來源,就是從“下層”升上來的。這種情況早在春秋時就已出現,到了戰國更為普遍。

首先,指選拔為“士”。《墨子·尚賢上》說:“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所謂“舉之”。

其次,有的從學的人,通過學而為“士”。《荀子·王制》說:“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管子·小匡》載:“樸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樸野指農人;《荀子·大略》載:“子贛、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列士”。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所以,從春秋後期開始,特別是孔子以後,除了“官學”之外,私人辦學之風大盛,數以百計甚至上千的門生弟子或學徒,或即是“士”,或是“士”的後備軍。

有人認為,“士”的個體,既是中國古代社會中最基層的貴族,又是中國古代社會中最高層的庶民;也有人認為,“士”的階層,是上層與下層之間的交會層,由下層而上層交流的量越大,“士”的階層就越大;還有人認為,“士”的階層發展與官僚階層的發展成正比,“士”的階層擴大,勢必引起官僚階層的膨脹。所以,可以不恰當地說,“士”是“官”的候補委員,同時,中國古代社會“官本位”便由此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