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存款大減,銀行陷無米之炊尷尬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銀行如果沒有存款增加來源,拿什麼放貸,拿什麼支持實體經濟?又如何化解融資難與貴?這是一個問題。

4月的金融數據顯示,存款增長依然偏弱,4月新增存款5352億元,較3月下滑,但同比維持多增。從存款結構看,當月新增的存款主要來自企業部門,增加5456億元,同比明顯多增,顯示企業的短期流動性增強。然而,居民部門的存款增長形勢嚴峻。4月居民存款大降1.32萬億元,為歷史單月最大降幅。

銀行放貸資金主要依靠居民儲蓄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增加越多,銀行獲得低成本資金越多,用於放貸的資金也就越多,實體經濟獲得貸款也就越容易,存款增加越來越少,銀行資金來源越來越少,而貸款需求越來越多,銀行就會待價而沽,誰的貸款更安全。誰出的貸款率更高,我就把貸款給誰,獲得最大收益,那些沒有抵押物,財務制度不健全不透明的中小企業要麼靠邊站,別來貸款,要麼就承受苛刻條件,上浮貸款利率。

居民的錢去了哪裡,都不到銀行存款了,流到股市可能性不大,因為股市成交低迷,資金不太可能大量進來,更多的是流向貨幣基金、理財產品,馬雲的一句“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更是將互金理財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大家都已經不太願意把錢存在銀行了,更多的是流向房地產市場,現在房地產貸款難度增加,銀行放貸時間越來越長,不少居民只能通過民間借貸購置房產,這都是地產上漲預期的結果,雖然一線城市房價出現滯漲甚至下跌,但三四線城市房價開始上漲,而且力度頗大,一些居民生怕房價上漲過快,不得不下手購買房產。炒房、剛需購房、投資購房三方合力,快速推漲某些地方的房價。

從信貸投放看,市場信貸需求依然旺盛,其中新增貸款1.18萬億元,社融增長1.56萬億元,信貸增加遠超居民存款增加,銀行陷入了兩難,貸款需求旺盛,可銀行因為存款增加減少,無錢可貸,因此銀行為了吸收存款也是蠻拼的,最實用的一招就是提高存款利率,尤其是提高大額存款利率,拉存款大戰白熱化,中小銀行在存款利率上更為激進一點,據財經網,工行、農行、中行、建行等幾家大行20萬起投的一年期大額存單的利率多為2.1%,即在央行基準利率1.5%基礎上上浮40%;30萬起投的利率則多為2.175%,即上浮幅度為45%。股份行及城商行等中小銀行的上浮幅度則更高,比如20萬起投的一年期大額存單利率,浦發銀行上浮42%,中信銀行上浮47%,上海銀行上浮52%,長沙銀行上浮55%。

這是發生在央行降準100個基點以後的存款大戰,可見降準沒有改變銀行資金短缺現象,說明降準釋放的資金沒有進入到存款,而是大概率流到其他領域,銀行面臨一個最棘手的問題就是負債端繼續惡化,會影響到資產端的擴張,銀行不是雷鋒,也需要利益最大化,只能提高貸款利率,轉嫁成本,從而抬高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最直觀的就是銀行已經大幅上浮住房抵押貸款10-20%,據華爾街見聞調查顯示,所有的信貸官均認為一季度貸款利率將較2017年4季度繼續上行。其中63%的信貸官認為利率將在去年4季度基礎上上浮0%-10%。這可能只是優質貸款而言,對於大部分貸款上浮幅度會更加的高,但沒有具體數據,高到多少是一個謎。

隨著 中美貿易摩擦,依靠出口拉動經濟的模式越來越難,5月8日,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按人民幣計價,4月出口同比增長3.7%,預期增長4.0%,前值降9.8%;進口同比增長11.6%,預期增長10.4%,前值增5.9%;4月貿易帳1828億,收窄27%,預期1891.5億,前值-297.8億。可見以人民幣計價的出口是遜於預期的。

單純依靠降負減輕實體經濟在融資成本上漲下,恐怕是事倍功半,難以起到很好的效果,降低的稅負都被盛高的融資成本吞噬了,降低融資成本與行政降負共同推進,才能啟動事半功倍的效果。

遏制資金空轉套利,是降低銀行負債端成本的一個方式,可資金通過互聯網或者信託渠道最終流向的是地產行業,所以打擊地產投機炒作更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方式,大量資金在地產投機領域空轉,會導致大量資金沉積於鋼筋水泥之中,成為資金的黑洞,央行釋放最多的資金也沒有用,只會進一步推高地產泡沫,嚴重影響實體經濟的融資,擠壓實體經濟發展。

央行通過變更合意貸款規模指導也好,再度通過降準釋放資金也好,只要地產泡沫繼續膨脹成為資金蓄水池,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可能都是較為困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