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成癮,手機依賴 農村孩子很「受傷」

游戏成瘾,手机依赖 农村孩子很“受伤”

新華社發

如果想毀掉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對於農村孩子而言,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暑假剛結束,在廣州建築行業打拼了近15年的王宏建,就返回了老家湖南省岳陽縣。促使他作出這個艱難決定的,並不是逐漸清冷的市場,也不是在老家找到了更合適的工作,而是留在老家即將上初中的一對兒女。他們沉迷於手機遊戲,“幾乎就要荒廢學業了”。

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在這個龐大的人群中,智能手機給農村孩子帶來了怎樣的影響?當網絡的便利惠及大部分人群時,為何遊戲成癮、手機依賴會讓農村孩子更容易“受傷”?

青少年網民數量龐大

平時,王宏建和妻子遠在廣州務工,兒女由爺爺奶奶看管。原本對於兒女沉迷手機遊戲,僅僅是“隱隱的擔憂”,但是暑假裡,他被“徹底激怒”。

這個暑假,孩子們完全“放飛自我”了。兒子王宇軒多種手機遊戲輪番上陣,不分晝夜。滿格電池的手機,半天就沒電了。有時,他就直接坐在電源插座旁,邊充邊玩。王宏建說,“女兒也好不了多少,追劇、刷抖音、看直播,不亦樂乎”。

王宇軒告訴記者,他的同學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總會有人湊成一局聯機遊戲。平時上課不能玩,下課後,躲開老師就能開始”。暑假天氣熱,又不能游泳,對於他來說,在家玩手機是“最好的選擇”。

“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盯著手機,根本不與人交流,一天就這樣過去了。”無奈之下,遠在廣州的王宏建給父母支招,讓他們把孩子們的手機沒收並藏起來,可不到半天,又會被孩子們翻出來。爺爺每次都嘆氣,“根本管不了”。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曾多次發佈《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2015年青少年網民規模達到2.87億,6—18週歲的比例為51.9%,18—24歲的比例在48.1%,其中農村青少年網民比例為27.6%。據估算,農村青少年網民約近九百萬。

當年的統計顯示,青少年網民平均每週上網時長為26小時,小學生、中學生的週上網時間分別為14.9小時、22小時,平均每天超過2個小時。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這些數據依然呈上升趨勢。

“網絡誘惑”和“學習動力”此消彼長

面對網絡的吸引,由於缺乏監督,農村孩子毫無抵抗力,反而更“受傷”。

當智能手機“入侵”農村校園,許多學校的做法是出臺“禁令”——禁止帶手機入校。但記者調查發現,這種做法收效甚微,總有學生“想方設法”在校園內玩手機。

為了獲得手機的使用權,農村孩子們往往與老師們“鬥智鬥勇”。一些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上不到位,老師檢查完之後就回去休息了,有同學會拿出手機玩到深夜甚至通宵。

河南省溫縣楊磊鎮中學教師劉素梅告訴記者,有學生經常在就寢後躲在被窩裡玩手機,看視頻直播,白天上課打不起精神,“不到一個學期,成績一落千丈”。

更讓劉素梅無奈的是,當她把這些事情告訴孩子爺爺時,老人根本認識不到事情的嚴重性並回應道:“我孫子可厲害了,手機啥都會玩,我都不會。”此後,孩子依然手機不離手。

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凡勇昆長期從事農村教育、留守兒童研究,在多次實地調研時也接觸到此類現象。他表示,農村孩子家長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認識不到孩子沉迷手機的危害。儘管他們也會認為“玩手機對孩子不好”,但很多人的態度依然是不重視、推卸責任或刻意隱瞞,有些家長甚至以此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厲害。

對農村孩子來說,“網絡誘惑”和“學習動力”此消彼長,與智能手機相伴隨的是新的“讀書無用論”在農村蔓延。

去年,手機遊戲《王者榮耀》推出了“防沉迷”的三大措施——限制登錄時間、父母一鍵禁玩、加強實名認證。但是一年多過去了,這些防沉迷措施在農村地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並未改變農村學生沉溺於遊戲的基本事實。有報道稱,有些學校門口的小商店則專門為學生提供充電服務,充一次電兩元錢,而有的學生則備有充電寶。

“由於群體的特殊性,農村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更加突出和嚴重。”凡勇昆表示,目前大量農村孩子的父母外出務工,這些留守兒童雖然有監護人照顧生活,但學習和生活習慣相對較差,缺乏有效監督和引導,處境仍然不樂觀。

增強自主管理意識和能力

陝西省渭南市高塘鎮離城區25公里,曾在這裡支教的大學生李姿(化名)在上課時發現,“有學生趴在桌上把手機藏在桌底下玩,有玩遊戲的,也有看小說的。”課後,一些沒有手機的學生甚至纏著支教老師索要手機。

上個學期,她原本打算將“合理使用智能手機”的主題納入拓展課程,但被“意外打斷”,每次開展拓展性的課程時,總會受到家長質疑:“怎麼不好好上課,光是帶著孩子瞎玩。”

李姿曾有意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但是當她真正著手準備時卻發現,“這個答案太難找了,關鍵是我自己也不知道”。

“沉迷遊戲最大的責任不在孩子自身,而在其監護人、同伴群體、學校和社會。”在凡勇昆看來,一旦孩子沉迷手機,不應該對其一味橫加指責甚至謾罵,而是要反思其所受到的教育方式。“既要重視,也要保持足夠耐心。對於那些沉迷手機的孩子而言,想要效果立竿見影也很難。放任雖然不對,但採取絕對高壓、談手機色變的心態也沒有必要。”

因此,凡勇昆建議,在防止農村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上,農村學校宜採取“類型化思維”,即針對不同年齡採用不同方法。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普遍在乎老師的態度,這時就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滲透,甚至傾向於多制定和使用硬性規定;中學生更在乎同輩群體的影響,因此利用同伴的力量,效果可能會更好。引導、控制、治療等方法要注重對象,對於存在沉迷風險的學生,則可以鼓勵他們多參加線下活動,轉移注意力。

一些實踐經驗表明,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更願接受和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增強農村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可能是答案之一。

家長、教師都有必要在制定“手機使用規則”的時候,讓孩子參與進來,增強他們的自主管理意識和能力。凡勇昆表示,在制定規則的時候可以使用“底線+約束條件+獎懲”原則,其中“底線”可包括尊重孩子合法權益、不影響身心健康、不影響社會交往,“約束條件”可包括時間、空間、時機、內容,“獎懲”可包括不同的獎勵和懲罰措施。“一旦樹立起自我管理的意識,不僅能夠避免沉迷手機的風險,對於孩子的學習、身心成長都大有裨益”。(記者 陳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