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表演藝術家——唐喜成 連載二十九 知難而上不回頭


著名錶演藝術家——唐喜成 連載二十九 知難而上不回頭

知難而上不回頭

在鄭州建立河南豫劇院的同時,全省各地市也都建立起了正規的國營劇團,全省一百多個縣,也都將原來的老戲班,或“共和班” (老藝人自我管理的戲班的習慣稱呼)加以聯合、整頓,形成了或國營或集體的正式劇團,並均以所在地的地名命名這些劇團。那種習慣於自由組合、自由流動的“跑江湖”的藝人,大都相對地穩定在一個劇團裡了。在眾多的劇團裡雖然也不乏突出某一知名度很高的表演藝術家的流派特色的藝術團體,但就大部分劇團來說仍多是各派共存、唱“大家戲”的藝術表演單位。

在豫劇院的這三個表演單位中,唯獨二團與全省二百多劇團基本條件和性質相似的地方最多。1958年,二團又調來了唱“黑頭”的李斯忠,各路角色行當就更全了,時裝、古裝,傳統戲、新編歷史劇,袍帶戲、三小民間生活戲,文戲、武戲都能演。所以它的業務動向,對全省的劇團,無疑是會產生影響的,因此豫劇院二團無論在排什麼類型的劇目時,都是十分認真的,即使是整理一出傳統戲,移植一出外地、外劇種的成功劇目,也都力爭有所發現,有所追求,有所創新,並爭取有其獨到的藝術特色。這對於某些演職員來說,可能會感到有所壓力,有所吃不消,甚至會有所報怨。可這種壓力對於唐喜成來說,真是求之不得,他演了半輩子戲,雖說在聲腔方面有所追求,有所創新,但在其他方面,其成效還尚不明顯,因此,每排一戲,無論導演要求的多麼難,他都要去苦學、苦練,盡其全身心的力量去探索、創造,力爭藝術體現的更好一些。

在排演《恩仇記》一劇時,他飾演史子章,導演為該角色設計一段扇子舞以表現其瀟灑風度、得意神情,為了鼓勵喜成,還專門買一把扇子送給了他,但喜成在排練中卻作不上來。從生活排練到響排,扇子舞的都不很理想。導演看著他也挺作難的,便說,“實在作不出來,就改個動作吧”,喜成不幹,決心再練上一練,並且請了一位年青的同志,先按導演的意圖做出來,然後再一招一式的向這位青年師傅學,到彩排的時候,他終於拿下了這一套扇子舞的表演。

在排《十五貫》一劇時,他飾演況鍾,該角色有一段揺晃紗帽翅的表演,帽翅功,過去他也用過,但沒有這出戏用的一這麼多,這麼全,這麼精采,於是他訂製了兩付紗帽翅,每天上班、回家,都把紗帽戴在頭上,咬牙,硬膀,搐頭,千方百計地尋找能使紗帽翅上下抖動、左翅單動、右翅單動、左右翅上下逆反方向動、左右翅輪轉式滾動的各種“頭勁”。在他不斷地努力下,操縱這一對紗帽翅每一種擺動的“頭勁”都一一找到了,但是,為了使用這一“頭勁”,又是咬牙,又是歪臉,縮腦袋又是腮幫子使勁,又是膀子用力,別說形象有多難看,更談不上切合人物性格的演唱和表演了。常言道熟能生巧嘛!沒有別的法兒,只有天天練,時時練,這可是個大功夫啊!但時間又不饒人,上演的日期越來越近,只有加夜班了,每天散戲後還要再練上他個把小時。

彩排的日子到了,宣傳部、文化局、院部的領導都坐在臺下看戲,只見唐喜成所飾演的況鍾,在察對、審理、思索案情和為了平反冤案而去連夜尋找周忱,而周忱又是安睡不起,這種體現手足無措、焦急煩躁情結的表演,都用上了紗帽翅功夫。當他發現案子錯了的時候,突然一翅高高蹺起,然後就上下襬動了起來,正好表現了人物心裡的警覺和思考;當他察訪案情,憑著證據思考時,左翅動動,右翅動動,表達了況鍾左思右想地分析案情;當週忱已經入睡,但案情突變,危在旦夕,急得他心急火燎,只見他的紗帽翅上下左右地急劇跳動;當他翻來覆去想辦法時,紗帽翅就前後左右的滾動;當快理出個頭緒時,紗帽翅便上下平穩的擺動;當決心破釜沉舟,甘冒風險立軍令狀也要搞清此案時,紗帽翅便嘎然而止,預示況鍾決心已定,行動上將做出重大決策。

這一精彩的表演,把況鍾勇於堅持實事求是,敢於承擔責任,敢於為民請命的複雜的心理狀態表現的活靈活現。當他唱道:常言君輕民為貴,一人含冤萬姓悲,為民請命心無愧,罷官丟職不後悔”之時,觀眾席暴發出了熱烈的掌聲,唐喜成數月的心血得到了報償,心裡充滿了欣喜與快慰。

一次,劇團到老河口水利工地去慰問演出,當戲演完了謝幕的時候,也不知是哪位觀眾帶了個頭,非要請唐喜成加演節目不可,並且指定要加演甩紗帽翅的表演,以往的慰問演出,演完了觀眾再歡迎,加幾段唱是常有的事,可加紗帽翅的表演,真還是他多年演出第一次遇到的呢,為了滿足水利工人的要求,後臺的同志馬上給唐喜成戴上了紗帽,他就當場表演了起來,每變換一次紗帽的擺動方法,就贏得臺下人一陣掌聲,唐喜成面對觀眾藝術欣賞滿足的張張笑臉,也忘卻了一天的疲勞。(未完待續)

文字錄入:王寶雲(生活教授)

排版校對:張國偉(張喜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