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一萬畝」故道林水生機盎然

“三个一万亩”故道林水生机盎然

水域面積1萬多畝的天沐湖碧水盪漾。 本報記者 崔 坤 攝

“三个一万亩”故道林水生机盎然

有“綠色長廊”之稱的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 本報記者 崔 坤 攝

這是一片充滿傳奇的熱土。160多年前,古黃河流經梁園,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條老河、一段故堤、百里荒野和幾戶人家。曾幾何時,風沙和鹽鹼讓豫東人民吃盡了苦頭,歷史不堪回首!

歷經百年滄桑,荒沙變良田。而今,在這片承載著酸甜苦辣的黃土地上,梁園人民戰天鬥地、鎖風沙、治鹽鹼、造森林,硬是把這片荒蕪的土地打造成豫東商丘的“城市後花園”,神奇般地創建了平原農區“國家森林城市”的奇蹟。

在這條充滿艱辛的“創森”征途上,梁園區廣大幹群胸懷忠誠,肩扛擔當,認真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廊提升”戰略部署,加快實施生態建設,出色地完成了歷史使命!

漁歌和夕陽的交織

行走在這片熱土上,美麗的故道風光就在眼前。這裡密林蔥蘢、花香水碧、夕陽晚照、漁歌悠揚,從東向西分佈著一萬畝水面、一萬畝森林、一萬畝溼地。如今,梁園區依託黃河故道留下的森林和溼地,致力於生態旅遊建設和開發,把“三點一線”的一萬畝水面、一萬畝森林和一萬畝溼地以不同風格進行規劃建設。

梁園區劉口鄉有著“千年古鎮”之稱,說起劉口,繞不開古黃河的故事,據史料和遺存碑文記載,自金大定年間,黃河流經於此。當時,有一個劉姓大戶在此建村,取名劉家口,也稱劉口,後改名徐隆店。劉家人依河經商,開闢了黃河渡口。到清咸豐八年,這裡一直是黃河下游的一個重要渡口,成為當時聞名遐邇的“水旱碼頭”。據《劉口志》記載,當時的水旱碼頭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1.5公里,擔負著南北各省物資流通任務。那時的渡口商賈雲集,生意紅火,“南控江淮,北臨河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至今,當地人仍然傳頌著這樣一句順口溜,“金道口,銀馬牧,不如劉口一晌午”。

故道、故鄉、故園、故土、故事……這是剛剛設計完成的《黃河故道生態保護綜合旅遊區概念設計》的主題詞。這個設計的政策導向在於,適應國家提出的“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緊扣市政府提出的“一廊提升”總體發展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梁園區順勢而為迎勢而動,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依河傍水開發生態旅遊,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意識,弘揚塞罕壩精神,努力構建生態宜居、林茂糧豐、鄉村美麗的新格局。

綠色和流水的同唱

在梁園古老的黃河故道上,一萬畝森林鬱鬱蔥蔥,一萬畝水面碧波盪漾,一萬畝溼地沙鷗翔集。以百年槐林為基礎的十里密林風光旖旎,四季如畫,讓人流連忘返。

幾年來,梁園區扭住綠色發展不放鬆,瞄準生態建設不走神,緊抓“創森”機遇不分心,緊緊圍繞“林業生態建設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兩大主題,按照“社會造林、科技興林、依法治林”的原則,大力推進生態建設,為商丘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作出了梁園應有的貢獻。

這幾年,梁園區堅持組織冬春兩季植樹造林,區四大班子領導堅持每年春節過後上班的第一天,帶領黨員幹部走進故道林區參加植樹,區直機關單位、社會各界群眾和青年志願者同時組成植樹大軍投入植樹大戰。

梁園區始終把綠色建設的重任扛在肩上,掛在心上,抓在手上,一年一個新氣象。2013年,完成創森工程3675畝,2014年完成創森工程5205畝,2015年完成創森工程21617畝,2017年完成義務植樹3000畝。2017年2月5日,市四大班子領導與市直各單位、駐商部隊官兵、梁園區廣大幹部職工近2000人參加了黃河故道植樹造林活動,當日共栽植銀杏樹4445株,栽植面積近200畝,營造了一個2.5公里長的銀杏大道風景林。2018年全區義務植樹4000餘畝,義務植樹盡責率90%以上。

從去年9月到今年1月,梁園區先後開展了冬季造林百天大會戰和春季造林50天大會戰活動,完成了連霍和商周兩條高速公路35.8公里的植樹工程,造林面積3727畝;完成了濟廣和商登兩條高速公路14.9公里2208畝的造林面積。完成了景觀線路造林2197畝、城區片林350畝、農田林網2100畝、城鎮社區綠化1270畝。

通過實施國家退耕還林工程和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建成了22條260公里的綠色廊道,形成了以防護林工程為重點的網、帶、點、片相結合的農田防護林體系,其中,較大的防護林帶共有6條,這6條生態防護林帶猶如四道天然綠色屏障,阻擋了風沙,確保著故道以南60多萬畝農田和大堤以北26萬畝沙化土地的增產增收,保護著商丘城市的生態安全,更為商丘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年前,省創森工作評審組專家巡視生態綠化建設,為梁園區有這麼多的森林和大樹而“點贊”,諄諄告誡梁園一定要保護好這筆財富,這是商丘爭創國家森林城市的本錢,有了它,“創森”工作就有了底氣,就有了信心,就有了保證。

資料顯示,目前,梁園區現有林地面積32.42萬畝,“四旁”(路旁、溝旁、渠旁和宅旁)植樹面積4.34萬畝,活立木蓄積量373.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1.79%,城市綠化覆蓋率43.7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88平方米,林業各項指標都超額完成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標準。

在大力搞好依河沿岸和農田林網“補植補造”的同時,他們還從經濟效益和社會生態效益考慮,加大林種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科學發展林下經濟。截至目前,全區已發展經濟林和蔬菜瓜果基地6萬多畝,發展特色農家樂307家,發展百畝以上規模專業合作社26家,採摘園280多家。如劉口鄉大櫻桃聞名遐邇,孫福集鄉山藥譽滿中原,謝集鎮優質葡萄名揚神州,雙八鎮優質草莓喜迎八方客人,水池鋪鄉優質辣椒走上了全國蔬菜市場。以蘋果、李子、葡萄、大櫻桃、優質桃、薄皮核桃為主的小雜果種植,豐富了黃河故道33公里的生態廊道,形成一道甜美而亮麗的風景線。

既要林茂盛,又要林健康。為保護全區的造林綠化成果,梁園區選派森防專業人員深入林區定期調查,他們利用飛防、人工和生物相結合的立體防治手段,確保森林茁壯成長。在森林防火、控制採伐、野生動物保護和木材市場管理等方面,時常做到警鐘長鳴,一絲不苟,同時,他們對轄區內三陵臺、清涼寺、裴武莊等地的2000多棵古樹名木掛牌登記,編號在冊,全年檢測,按時養護,有效地保護了全區森林體系完好無缺。

森林和城市的擁抱

讓城市走進森林,讓森林擁抱城市。這幾年,梁園林業人把打造“林城和諧”的宜居環境,作為創建工作孜孜不倦的追求,鏗鏘的步伐堅實有力。

為了全面推進創建工作,他們堅持實施大宣傳,營造大氛圍,利用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發動,組織員工和志願者走向街頭,深入群眾,懸掛橫幅,設計展板,發放彩頁,生態建設的激情波動全城,在梁園人民的心目中產生了共鳴。

在城區,在鎮區,在公路,他們按照“推門見綠、放眼皆綠、見縫插綠、有路必綠”的規劃藍圖,大力實施城區綠化、亮化和美化,城市人居環境得到了大力提升。

據統計,這幾年,梁園城區新增綠化面積328萬平方米,新建了青年公園、康林河運動公園、錦繡綠地、高鐵商城綠地、鐵三局綠地等53處綠地;高質量完成了希望大道、梁園路林苗一體化建設,同時對八一路、天瑞路、新興路、錦繡路等12條區管道路進行了綠化提升和改造;對流經區內的包河、萬堤河、忠民河、康林河、古宋河5條城市內河實施高標準綠化;完成了連霍和商周兩條高速35.8公里3727畝的造林工程,完成了濟廣和商登兩條高速植樹和景觀線路造林,真正做到點、線、面結合,喬、灌、草相依,使農村和城市森林生態體系無縫對接,完美結合。

多年來,梁園區委、區政府每年都將生態建設資金列入年度預算,三年累計投入20.41億元,其中在城郊投資6.4億,在城區投資14.01億元,為生態建工作提供了資金保障。

2016年6月26日,國家林業部宣傳辦主任程紅一行蒞臨梁園調研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開展情況,先後到黃河故道環城防護林、黃河故道森林公園、劉口鄉小雜果示範園區進行實地察看後,認為國家林業部創森的兩個意圖“大地植綠”和“心中播綠”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和落實,對梁園強力支持創森工作取得的成就給予了充分肯定。

一分汗水,一分收穫,2016年9月19日,商丘市被國家林業局、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授予“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這也是當年獲此殊榮的全國唯一一個平原農區森林城市。

釀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而今,梁園人民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萬眾一心,精誠團結,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他們堅信,當春風吹來的那一刻,當楊柳吐絮的那一刻,當大地染綠的那一刻,忠誠擔當的梁園人更加驕傲,更加自豪,滿懷激情迎接明天的太陽。

本篇文章來源於商丘網 原文鏈接:http://epaper.cnsq.com.cn/sqrb/html/2018-09/04/content_403478.ht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