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乃東周名將,不下於孫武、吳起,中原大戰獲勝,卻籍籍無名

公元前634年,宋成公背叛楚國,轉而通好於晉國。此舉構成了對楚成王霸業的挑戰。


為了表示懲戒,楚成王先派小股兵力進攻宋國。他想借此敲打宋成公,希望能逼迫宋國重新投降。

其實宋國的背叛是有著深刻的背後原因的。宋國為中原諸侯,地位較為尊貴,而楚國則是蠻夷之國,宋成公以堂堂中原上國的身份屈身侍奉夷狄,一直都引以為恥。

所以,這次的背叛,意志非常堅定,決心一叛到底。

楚成王為了維護自己的霸業和威望,就率領陳、蔡、鄭、許幾國軍隊組成聯軍,浩浩蕩蕩進攻宋國。這已經是公元前633年冬天了。

宋成公這邊趕緊派人向晉文公求救。

此人乃東周名將,不下於孫武、吳起,中原大戰獲勝,卻籍籍無名

晉文公的大臣先軫說,扶困救難,立威稱霸,就在此一舉了。晉文公深表同意,於是決定救援宋國。

狐偃說,曹國和衛國都是楚國的附屬國,我們只要討伐曹衛,引誘楚國來救,就可以不戰而解宋國之圍。

狐偃的這條計策非常高明。因為楚國距離宋國近,而晉國離得遠,如果直接救援宋國,在形勢上對於晉國是不利的。狐偃的計策,是想把楚軍引誘到對自己有利的地方來作戰。《孫子兵法》有云: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意思是說用兵高手就要擅長調動敵人,化不利為有利。狐偃的計策可以稱之為“以逸待勞”。而攻曹衛而解宋圍,乃是是後世著名兵法家孫臏的“圍魏救趙”。

狐偃之計,深得兵法精要。

公元前632年正月,晉文公率領大軍進攻討伐曹國。理由是:曹國曾經對晉文公無禮。(晉文公重耳在未即位時曾經出逃到曹國避難,曹國的君主曹共公居然偷看晉文公沐浴。)

但要進攻曹國,就必須經過衛國,晉國順理成章就向衛借路。很明顯,此乃“假道伐虢”之計。

曹國和衛國都是楚國的附庸,一榮俱榮,一辱俱辱,衛國當然是不肯借路的。

晉國找到藉口,於是偷襲了衛國的五鹿,又攻佔了斂盂。

斂盂是一個戰略要地,四通八達,向東能夠直接進入齊國。晉文公趁機與齊國在此會盟,形成了同盟。

衛國對此感到恐懼,於是就想背叛楚國轉而投靠晉國。

晉文公當然不同意,因為他的意圖根本不在於此,而在於遠在千里之外的楚國。

果然,衛國見到形勢不妙就趕緊向楚國求救。這正是晉文公想要看到的。

令人意外的是,衛國的百姓居然起兵趕走了國君,向晉文公投降。這件事情一方面是出於晉國的兵力之強盛,另外一方面也體現出中原百姓對於楚國這種蠻夷國家的厭惡,百姓不願意再向蠻夷靠攏。

衛國的不戰而得並不是晉文公最想要的結果。很快,晉國大軍又就攻克曹國,俘虜了曹國君主。

這就令晉文公詫異了,楚國大軍不僅僅沒有被吸引而來,反而是加緊圍攻宋國。

宋成公再次派人向晉國求救。

這個時候,晉文公似乎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如果不去救宋,那麼名聲、威望、信義都將大受損傷;如果去救,就違背了當初所制定的誘敵深入、以逸待勞的計劃了。

怎麼辦?

先軫說,架著曹國國君,然後把曹國和衛國的田地、糧食都送去給宋國,楚國看到後一定會急切來作戰。

不過,楚國君主楚成王卻異常冷靜。他看到晉國接連降衛破曹,而且齊國、秦國都派兵相助,感覺到難以與晉國爭鋒,就撤兵回國了。

他命令楚軍的總指揮子玉也趕緊撤兵,不要再打宋國了。並且叮囑子玉:不要去跟晉國作戰,晉文公有德,我們很難戰勝。

但子玉不聽。

此人乃東周名將,不下於孫武、吳起,中原大戰獲勝,卻籍籍無名

這個時候,楚成王自己也開始糊里糊塗。他之所以憂心忡忡、急著撤兵是怕秦國從後偷襲楚國,但回去之後一看,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於是又有點後悔了。

此時子玉派人來向楚成王請求增援,以與晉國一決勝負,楚成王就果斷給與了支持。

連國君都轉而支持自己,子玉信心大增,晉楚大戰即將爆發。

子玉派宛春去跟晉文公談判,談判內容為:如果晉文公把衛國和曹國都交還給他們原來的君主,我們就撤兵不再圍攻宋國。

先軫一眼就看穿子玉的計謀,說:如果我們同意了,那麼衛國、曹國、宋國都會感激楚國,如果不同意,那麼就會和三國結怨。總之,好處都歸楚國,壞處都歸我們晉國。再說了,我們本來就是來救援宋國的,要是不答應就顯得意圖不明瞭,這也說不過去。依我看,我們不如私下准許曹國和衛國復國,讓他們兩國背叛楚國,然後再扣留子玉的使者,激怒他,引誘他前來交戰。

先軫之謀,不但破解子玉之計,而且強勢反擊,非常犀利。

果然,子玉聽說曹國和衛國都背叛了,而且自己派去的使者宛春也被扣留,於是大怒,率領大軍向曹國進發,進攻晉軍。

直到此時,晉國所謀劃的以逸待勞的計策才終於成功。

晉文公唯恐優勢還不明顯,又命令大軍向後退九十里。一舍就是三十里,所以九十里是三舍,這就是成語“退避三舍”的由來。

晉文公退避三舍,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為了報答當年楚成王的厚待之恩情,以表示不敢跟楚國大軍交戰,第二層意思則是出於軍事的考慮,既有誘敵深入的意圖,又有示弱驕兵的意圖。

晉文公一直退,子玉就更加以為晉軍畏敵,於是,緊追不捨。最終在城濮這個地方追上了晉軍。

子玉派人去向晉文公下戰書:你請作壁上觀,我跟貴國將士演練演練,就當看戲。

跟子玉的狂妄相反的是晉文公,他故意做出謙虛恭謹的回答: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楚王的恩惠我一刻也沒有忘,所以一直退到這裡。其實我哪敢跟您開戰啊?希望您這就罷兵,然後我親自到貴國去向楚王請罪!

堂堂國君身份,對敵國的一個將領如此卑躬屈膝,只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晉文公是個懦弱不堪的人。第二種,忍受這樣的屈辱之後,有可能會獲得遠高於此的回報。

很明顯,第一種的可能性為零。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晉文公別有所圖,而且所圖謀者非常之大,大到他可以不要體面,忍辱屈尊。

我常常想,歷史上有很多人都會在關鍵時刻採取這樣的做法,孫臏、勾踐、朱棣等人都是如此,在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們不僅裝瘋賣傻忍辱偷生,甚至連屎尿都吃。人一旦被逼迫到這種程度,他所想要得到的必然比他的隱忍和付出多上十倍百倍。孫臏想要的是施展自己一身的才學、抱負,勾踐想要的是稱霸諸侯,朱棣想要得到的則是整個天下。

還是說回城濮之戰。

晉軍方面,除了自己的上中下三軍之外,還有秦國、齊國的援軍,而宋國在楚軍撤圍之後也派兵來助戰。如此一來,晉國方面,晉、秦、齊、宋四國聯軍,全部加起來將近八九萬人。楚軍方面,加上陳、蔡兩國的兵力,數量超過十萬。

從兵力對比上看,晉楚雙方的實力很接近。那麼,誰勝誰負,就要看誰的臨場發揮更加出色了。

此人乃東周名將,不下於孫武、吳起,中原大戰獲勝,卻籍籍無名

楚軍的主帥是子玉,晉軍中地位最尊貴的當然是國君重耳,但具體作戰的三軍主帥則是先軫。

晉軍和楚軍都是列成了三個方陣,左中右,一一對峙。簡單來說,只要互相捉對廝殺,就能分出勝負了。當然了,我這樣的想法是很幼稚的。真正的用兵高手,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他們的強項,就是在這種時候攪弄風雲。

晉軍的胥臣在戰前就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將自己所在的晉軍左軍戰馬全部蒙上虎皮。與他們相對位的是陳國、蔡國的軍隊。他們的戰馬見到“老虎”非常恐懼,結果陳蔡聯軍一觸即潰。

可見在戰鬥中,這些臨時拉湊的援軍戰鬥意志是非常薄弱的。

還好,楚軍的右軍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陳、蔡聯軍,另一部分則是楚國自己的軍隊。

但晉軍很快就向敵人證明了,即使是楚軍,也同樣不堪一擊。

晉國的欒枝用兵車拖拽著樹枝狂奔,掀起了巨大的塵土。當時風向正對著楚軍,於是煙塵大起,楚軍被吹的睜不開眼。晉軍趁機大舉進攻,楚軍的右軍全部潰敗。

以上的戰鬥僅僅發生於晉軍的左側,楚軍的右側。

有人要問,為什麼右軍潰敗,楚軍的其他兩軍沒有救援?因為他們也同樣在交戰。

在另一側,也就是晉軍的右側,晉國的將領們也有著精彩的表演。狐毛在軍中設了兩面大旗,跟楚軍左軍剛一交戰,就詐敗撤退。楚軍統帥子玉看到大旗敗走,認為是晉軍的右軍大將戰敗,就命令左軍追擊。

所以,對於自己的右軍的潰敗,子玉並沒有放在心上。一勝一負,不過平局而已。

但事情遠非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晉右軍後退到一定程度之後就回身作戰。而晉中軍的先軫、郤溱從橫向過來夾擊,楚左軍獨力難支,很快潰敗。

三軍潰其二。子玉自知難以獲勝,急忙命令中軍停止進攻!

或許這是子玉在此戰中所下達的唯一正確的命令,否則楚國中軍也免不了戰敗的下場。

在戰術的對決中,他以一場完敗的方式輸給了晉國的先軫。

楚成王得到了子玉戰敗的消息,非常惱怒,派人責備他:你還有何面目回來?

子玉羞憤難當,就自殺了。

此役就是“城濮之戰”。

此戰中晉國方面從戰略到戰術,都發揮到淋漓盡致。戰略方面,晉文公採用狐偃的以逸待勞、誘敵深入之計,雖然起初並未奏效,但在晉國君臣的不斷謀劃之下,楚國開始慢慢墮入計中。子玉所提出的以宋國交換曹衛的計劃實際上也值得稱道。不過,與之相對敵的先軫更加棋高一著,不僅想出了破解之道,而且扣留使者,成功激怒子玉,終於使誘敵深入之計最終達成。

而戰術方面,晉軍就更加天花亂墜了。馬蒙虎皮、揚塵蔽目、詐敗夾擊,令人目不暇接。很明顯,晉軍中以先軫為首的將帥們對於兵法的運用遠在楚軍之上。

楚國方面,戰敗的直接責任當然屬於子玉。他為人剛愎自用、激憤急躁,又狂妄輕敵,終於由此一敗。

不過楚成王先命令子玉撤軍,後來改變立場支持子玉與晉軍一戰,他也是有責任的。以子玉的才能根本難以擔當三軍主帥,這是楚成王用人不明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