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寺,登仙之地,淨影寺(金門寺)


淨影寺,古稱賢谷寺、景淨寺,位於河南焦作市與山西晉城市交界處。宋以後始名淨影寺,歷史上又有寶巖寺、金燈寺、金門寺等多種稱呼。此處是我國佛教史上的釋義高祖、隋代佛學三大師之一——慧遠法師的出家學法及歸骨之地。其後歷代多有高僧在此修行,五代時著名畫家荊浩,金代時最著名的詩人元好問和文學家趙秉文也都曾在此隱居。

淨影寺位於河南焦作市與山西晉城市交界處,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古稱賢谷寺、景淨寺,宋以後始名淨影寺,歷史上又有寶巖寺、金燈寺、金門寺等多種稱呼。此處是我國佛教史上的釋義高祖、隋代佛學三大師之一——淨影慧遠的出家學法及歸骨之地。其後歷代多有高僧在此修行,五代時著名畫家荊浩,金代時最著名的詩人元好問和文學家趙秉文也都曾在此隱居。

淨影寺千百年來多有重修擴建,最盛時曾居僧人二百餘人。現存寺院為清末時修建,有前殿七間、正殿七間及東西殿各三間,俱為二層磚、石、木混合建築。舊寺在六七十年代曾作為影寺村的大隊部,故在東西配殿的牆壁上至今還能看到當時用紅漆刷寫的《毛主席語錄》,成為那個特殊時代的歷史見證。


現寺院內還保存有明清幾次重修時的碑刻,從中可以看到淨影寺的創建及歷代重修的經過以及當時寺院的規模和僧人的人數,是修武縣重點保護文物。2004年,焦作市公路局在保留舊寺遺址的基礎上,出資恢復重建淨影寺,寺院規模頗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鐘鼓樓、僧舍、方丈室等,遠觀殿宇寮舍飛簷斗拱,鱗次櫛比,入寺則見雕樑畫棟,建築精美,佛像莊嚴,巍巍壯觀。

自古以來,淨影寺一帶就有夜觀金燈的傳說。據唐末著名畫家荊浩的《筆法論》記載:“太行山有洪谷,其間數畝之田,吾常耕而食,有日登神鎮山四望。”後來五代時在此禪修的芊上人也驚奇地發現夜間常有一兩盞金燈由東而西飄過,每當飄到寺院上空,寺內頓時金光滿照,金燈寺之名由此而來。

淨影寺“金燈奇觀”應是一種光影現象,只能在夜間看到,尤以陰曆二月和八月常見。一般可看到一盞金燈在山頭林間遊走,飄忽不定,有時也能看到多盞。過去常把這種現象和佛力相聯繫,故淨影寺又有金燈寺之稱。


如今,淨影寺東面的山頭尚被稱為起燈山,西面的山頭則被稱為落燈山。歷代文人對此多有吟詠,最有名的當是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的《谼谷聖燈》,而且描述的是多盞金燈的奇觀:“遊人燒香仰天立,不覺紫煙峰頭一燈出。一燈一燈續一燈,山僧失喜見未曾。”

元代政治家、詩人王磐在《谼谷山》一詩中,則有“瀑布落晴雪,金燈開夜蓮”之句。至清代程之玿,則開始把金燈現象和佛教區別開來,認為是一種自然現象:“中土無佛山即有,此燈燦爛幾千年。非從白馬馱來物,不稽之語莫輕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