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女性們,你們真的敢生二胎嗎?

知识女性们,你们真的敢生二胎吗?

知识女性们,你们真的敢生二胎吗?

扶植學術、激勵創新、鑄造精品、傳播知識

最近有兩位磚家在《新華日報》上提出建議:

40歲以下公民不論男女,

每年必須以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生育基金,

在生了二胎後才可領取使用。

這在自媒體上引發了熱議。

難怪網友說,

80後這一代可以吹噓一輩子:

小時候父母多生要罰款,而到了自己少生又要罰款。

知识女性们,你们真的敢生二胎吗?

通讀整篇文章,個人還是有覺得有理有據,

並沒有很多自媒體寫文章口誅筆伐的“毫無人性”

文章也給出了跟多解決提高生育的對策和方法。

作為人而不是畜生,

生育既是國家的大事情,

更是家庭的頭等大事,

不是老百姓不想生,是根本生不起,不敢生!!

而在網絡上、媒體上各種消息都顯示:

國家全面放開生育已離我們不遠了!

問題是:放開了,你就敢生嗎?

知识女性们,你们真的敢生二胎吗?

一、人口危機:

這隻灰犀牛真的猛衝過來

簡要回溯下中國人口政策歷史:

1980年中國開始在全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

1991年中國的生育率在就低於2.1的更替水平,

2000年只有1.22,

2010年只有1.18。

2014年實行單獨二孩,當時國家衛計委預測2015年的生育率將反彈到1.8,

但是實際生育率只有1.05。

2012年主流人口學家預測全面二孩後生育率將達到4.4,

2015年國家衛計委改口說只能達到2.1,

預測2017將比2016年多出生343萬人。

2016年實行全面二孩政策,2017年不但沒有多出生343萬,

反而少生了63萬人,生育率只有1.2;

2018年應該會全面放開生育限制。2018年的生育率應該會低於1.1,

遠低於主流人口學家和國家計生委2012年所預測的4.4、2.12.1。

我們天天笑話人家日本老齡化、少子化,

現在人口危機這隻灰犀牛找到我們了,

而且中國人口危機嚴重程度出乎大家的想象。

尤其東北,2015年的生育率只有0.56,

意味著下一代人只是上一代人的1/4,在一個人口上億人口地區,

出現如此情況,竟然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知识女性们,你们真的敢生二胎吗?

現在中國的生育環境極為惡劣,

生育觀念已經徹底改變。

社會經濟也都是圍繞主流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進行的。

如果現在停止計劃生育後出臺鼓勵生育的政策,

將生育率穩定在1.2(對中國來說非常艱難),

那麼到2050年、2100年,中國總人口將降至10.8億、4.8億。

1982-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的生育率平均,

會發現東北生育率最低,西部地區最高。

這也決定了東北經濟率先衰落,西南經濟前景最好。

西北的人口規模不如西南,發展條件也不如西南。

知识女性们,你们真的敢生二胎吗?

為什麼要全面開放計劃生育呢?

全國各省的生育水平2017年最新的數據已經出來了,

山東的常住人口生育率為全國最高,

二孩出生數量也是全國第一,

而遼寧的生育率卻成了全國墊底,

在2017年一年,

山東省全年出生人口174.98萬人,出生率為17.54‰,

其中,一孩生育登記是47.8萬人,

二孩生育登記116.9萬人,

達到了全國二孩出生率的13%左右。

而遼寧的常住人口生育率僅有6.49‰。

知识女性们,你们真的敢生二胎吗?

那我們還會恢復2.1的水平嗎?很難,非常難!!!

人們為什麼要生孩子呢?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養兒防老,

但現在人們到底願不願意生孩子呢?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壓力太大,

房貸,車貸,父母養老費用,孩子教育費用,

生一個都養不起還讓他生兩個?

二、生,不是問題,養才是關鍵!

隨著國家逐漸放開二胎政策,

各省都出臺了相關的政策鼓勵二胎。

但是面對持續低迷的人口出生率,遼寧、湖北、新疆

等地出臺了更加積極的生育政策,

其中包括延長產假時間、

提高生育補助等實實在在的政策相繼實施。

陝西省則在目前明確表示,要適時全面放開計劃生育。

但是想要真正的生育,還有很多的坎兒要邁過去。

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生孩子為國接盤

畢竟,擺在我們眼更現實的問題是孩子的養育成本。

結合大家身邊每個人的現實情況,

相信大家都會有一個判斷:

在育兒成本(房子、教育、醫療)沒有得到降低,

居民收入沒有增加的背景下,

適齡青年生育“二孩”的意願是很低的。

1、高等教育,是最好的計生委

高等教育的普及,

每個人都在重新發現和定位自我的價值,

先前那種養兒防老,

為了孩子放棄一切的家庭婦女在新知識女性中的比例越來越低,

從小學到研究生幾十年的教育,

使得知識女性也很難放棄事業,

去為了孩子犧牲一切。

所以從1999年中國最大規模擴張的那一年開始,

計劃生育政策就該壽終正寢了。

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使得女性們普遍高學歷、高收入

知識女性們很難再接受多子多福等觀念

要知道在傳統文化裡,生育是必選題。

多元文化的發展,個人自我的發現,

使得不婚族、丁克家庭、同性戀等日益成為主流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而這些價值觀念也被社會認可,

最終使得生育問題成為一個可以有不同答案的選擇項。

2、高齡未育:就業殺手

前兩天看見考研網紅張雪峰在上課中,

說了一句話,

最難找工作的人群是,高齡、已婚、未育的女性。

沒錯,不僅是他們單位不願意要

是所有單位都不願意要想要生孩子的女性。

尤其是很大可能生育2個孩子的女性。

試想,一個媽媽從懷孕到孩子三歲入幼兒園,

基本就是四年的時間,

可以說,女性的心思都不再工作上,

如今又開放二胎甚至多胎,

可以說至少5到6年的時間要放在養育孩子身上,

這對於很多企業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損失。

很多二胎媽媽在決定全職回家時,

往往懷有一個樸素善良的遠景:

等娃大一點,我再殺回職場。

但殘酷的就業形勢和不斷升級的職場技能競爭

很可能讓這一願景化為泡影,

同樣現實的是,一旦你習慣了家中那種自由度,

以及女性被賦予的某種“不工作也行”的社會評判,

你很可能就會在猶豫是否重回職場時,

哪怕遇見一些並不大的挫折,

就會返回自己更習慣的那個戰場——家庭。

這讓我想起我的一個朋友,

她兩個娃,自從結婚後準確的說,

就沒正經工作過,然後就連著生倆娃,

現在老二也上幼兒園了,

看著我們這些職業女性賺錢還不少,

很是羨慕,跟我說,我也去你們單位上班吧!

我說可以呀!

然後她就開始提條件,

第一,我週末得休息,週末在家帶娃,

第二平時4點前我得去接老二下幼兒園,然後再接老大放小學。

第二,上班時間必須是9點以後,因為要送倆孩子上學,

第四不能有加班,因為要給孩子做飯,

第五如果請假必須得准假,因為孩子愛生病。

看著她這霸王條款,

首先真是能理解她的難處,

但是這是職場,不是自由市場。

競爭激烈的市場,容不得懈怠的員工,

二胎以及多胎只能適合機關、事業單位、學校等競爭壓力小的單位

企業等壓力大的單位,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3、房子車子:壓垮生育意願的最後一根稻草

首先來說房子的問題,

本來一個娃娃,一家三口

可以在核心地段東西城、海淀地區的60平學區房就可以,

但是現在問題來了,

老二也需要自己的學習空間,

儘管現在有上下床,

但如果是一兒一女,

到了合適的年紀,總是要一人一個房間吧?

僅這一點,很多房子小的中產就望而卻步了。

那麼一套小三居就是標配,

需要增加一個最少10平米的面積,

在北京等一線城市的市場環境下,每平米都在10萬左右

好一點的地段在15萬一平米

賣大買小,中間的差價最少也在150萬

算上利息和中介等中間費用,至少增加200萬的投入,

這意味著,增加一個孩子,基礎投資就要最少增加200萬,

核算每個月1萬以上的月供。

即使我們說保定、石家莊這種三線城市,

學區房的價格也在2萬元左右,

也得增加近百萬的開銷,

這都是實打實的支出。

更別提幼兒園的花銷,各種補習班,

再來說說車的問題,

倆孩子出行,加上父母給幫忙,

原來的5座轎車很快就不夠用了,

於是,7座車開始大行其道,

漢蘭達這麼多年一直在加價就是很好的解釋,

一臺車最少也得35萬,

這個花銷也是剛需,

這還沒算教育醫療等花費,僅僅一個基礎設施改善,

就需要200多萬的支出,對於普通工薪階層來說,

都得回家撥撥自家的算盤。

4、教育:碎鈔機

另外一個長久花費就是教育,

上流社會和底層群眾可能都會認為這很矯情

前者生二胎再多錢也花得起,

後者認為生養孩子能花幾個錢。

朋友媛媛媽在一次好友聚會聊天時感嘆道:

“我大半年的工資,都養不起一個暑假裡的孩子了。”

原來,她給今年下半年即將進入小學六年級的女兒媛媛,

報了一大堆暑假班,

包括11個培訓班和2個夏令營,

共計花費5.7萬元,

相當於她大半年的工資。

媛媛媽給女兒制定的暑期計劃表讓人瞠目結舌,歎為觀止。

11個培訓班,

包括語文3個、數學3個、英語1個、科學1個、

編程1個、書法1個,以及游泳1個。

2個夏令營,一個是國學夏令營,

另一個是國際夏令營。

在時間安排上,從媛媛期末考試結束,

一直持續到8月29日,全程無空當。

如果再有出國學習的計劃,

恐怕去一個美國或者英國就要5萬左右。

但是在大中城市,

教育成本最可怕的一點就是“不可控”。

如果你是一個“高需求父母”,

兩個孩子上私立學校的遠期成本足以讓你傾家蕩產,

事實上,很多一胎父母在計劃到中學乃至留學時,

現在一線城市孩子出國讀書幾乎是標配

高中就讀國內高中國際部,人大附中每年學費9.8萬

不算每年的其他費用和出國考試,

保守估計培養一個國際部高中生每年15萬是最基礎的。

然後去美國讀本科,學費生活費在每年50萬RMB

如果去英國,也要在30萬RMB,

這都是最保守的估算,

這個費用對於普通家庭也是不小的壓力,

如果是兩個呢,全部花費加倍,就就不得不面對財政枯竭,

預期收入與支出無法匹配的狀況,

這時候的一個自我安慰往往是“大不了賣房子”,

確實身邊有同事折騰房子來抽出必要的現金保障獨生子女讀書

但是如果是兩個呢,

這不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傾家蕩產”了麼?

如果有些家長要求高,

比如上海這種城市,私立學校盛行,

好的學校都是高花費的,

(北京還好,好學校都是公辦的,學費低)

如果以一線城市私校一年10萬學費

這個甚至略顯保守的數字來計算的話,

小學6年,中學6年,一個孩子的學費就是120萬,

兩個孩子就是240萬。

這還沒有考慮幼兒園,

不上好的幼兒園能上好的私立小學麼?

這樣一算,學費可能還要翻個倍,

對於要求高的父母,二胎家庭的教育支出突破500萬並不誇張。

當然,你可以說,

莫欺中年窮,

你怎麼知道我未來不會收入大漲啊?

你對個人有信心我很為你高興,

但學費難道就不會漲啊?

這些年私立學校的學費不僅跑贏了收入增長,

也跑贏了通脹,

甚至跟上了最不可能企及的稅收增長速度。

如果受限於種種資源,

最後兩個孩子上了比較一般的學校,

你或許又會隱隱的自我拷問一下:

如果只生一個,會不會孩子的學校就好比現在好了?

這就不能再想下去了。

這時候,你就只有一種自我安慰的方式了:

富有富的過法,窮有窮的過法。

5、幫手:靠譜的老人

其實我認為這點簡直最重要了。

雙方家庭的老人也是一個生二胎的重要變量,甚至最重要。

如果兩邊的老人給力,

生二胎是一個更容易下的決心,

老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讓一個雙職工的二胎家庭成為可能,

甚至還可以不必僱傭阿姨,

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內部消化二胎產生的家庭經濟壓力。

但前提是,父母身體要好啊!

在一些家庭中,甚至出現了由於生二胎,

累倒了某位老人,

然後小兩口還要在照顧孩子的同時,

再去照顧老人的“四面楚歌”。

當然,月嫂的錢是必須得花的,

一般來說,經濟實惠的月嫂也得12000吧,

就照顧你26天,

老人如果身體不好,

還要請保姆阿姨來幫忙

不說一個月5000能不能請到人,

就是把孩子交給保姆一個人照看,有幾個人放心。

更別說,在大城市家庭中,

年輕人並不習慣和上一輩住在一起,

如果生了孩子,特別是有了二胎,

將迫於現實“違心”的和老人住在一起,

如果再考慮到兩代人育兒觀念的天生分歧,

一場隨時可能發生的“婆媳矛盾”正在醞釀中。

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

老人往往是一個家庭生二胎的堅定支持者。

現在的老人家,往往在兒女沒孩子時喜歡放話“多生一個”,

當第一個孩子降生後,

體會到當代育兒和他們那個時代無法同日而語的壓力之後,

就逐漸現實主義的放棄了“初心”,

甚至轉而成為了二胎的反對者,

“你們要生就生,我們反正帶不動”。

一線城市的結婚育兒時間本來就相對晚,

雙方老人的年紀大了,

更無法面對二胎的精力體力投入。

他山之石:如何共擔養育成本?

生娃,是國家民族繁榮的保障,

但是撫養成本確是每個單獨的家庭自己承擔,

無論是經濟成本、人力成本還是工作中的機會成本,

“幼有所養”的全部壓力只能由每一個家庭獨自承受。

這就是矛盾所在,

需要仔細盤算。

在傳統社會中,兒童被視為私人物品,

對兒童的養育成本也被當作家庭和父母的責任。

代表公權力的政府,

只有在家庭失靈或父母缺位時才謹慎介入。

直到20世紀中葉,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到來,

越來越多的青年夫婦開始拒絕承擔“撫幼”的責任,

西方發達國家人口生育水平持續走低。

由此,養育成本的分擔問題,才逐漸引起諸多歐美國家的關注

既然兒童養育的成果是由全社會分享,

那麼兒童養育的成本也應該由全社會集體分擔;

既然父母勞動是公共服務,

育兒的薪酬也應該由國家提供;

由全社會共同照顧兒童,

未來兒童才可能照顧全社會需要照顧的人。

將兒童從私人物品視為準公共物品,

也越來越成為現代社會的共識——對兒童的投資就是對未來的投資。

實際上,兒童的養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兒童的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等支出;

間接成本,則是父母為撫養孩子導致受教育機會和工作收入減少

等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而在西方福利國家中,

上述養育成本的分擔已經制度化,

由政府、市場和家庭來共同支撐。

圖書推薦

知识女性们,你们真的敢生二胎吗?

《我家住在動物園》

作者 | 林儷芳

內容簡介:在大自然面前,我們都很渺小,因而我們需要去找回這份本能,讓我們的後代學會去與大自然、與動物融洽和諧地共存。

為了等待一天當中最完美的光影出現,捕捉動物們真情流露和稍縱即逝的瞬間,年過六旬的作者可以守候在鐵欄杆或玻璃櫃外一整天,身上只帶著兩個饅頭和一瓶礦泉水。透過她所拍攝的那些感人至深的照片,你我將更加了解萬物有情和人類需要與之共存共生的道理。也藉此書重新呈現人們心目中單純而快樂的動物天堂。

溫馨提示:《我家住在動物園》正在火熱預售中!9折包郵!點擊閱讀原文即可搶購!

長按二維碼

人文在線

專注於學術出版

微信號:humanitybook 微博:@人文在線

客服QQ:2219584093

知识女性们,你们真的敢生二胎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