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古裝劇騙了,歷史上真實的「銀元寶」長這樣

說到“銀元寶”,喜歡古裝劇的小夥伴大概都看到過類似的橋段:吃頓飯花幾十兩銀子隨手就丟出來、皇帝賞銀百兩甚至千兩,一個人就能端走……

而且,這些銀元寶大多都像個“山”字:兩邊有耳朵,中間是一個圓圓的凸起。

別被古裝劇騙了,歷史上真實的“銀元寶”長這樣

那麼古代真正的“銀元寶”是否長得如此“標誌”呢?

別被古裝劇騙了,歷史上真實的“銀元寶”長這樣

▲清代河北“長聚豐 十足色”十兩銀錠

大家不要被電視劇裡的道具欺騙了,這才是真正的銀元寶,造型不那麼美觀,表面坑坑窪窪,中間凹陷內印有戳記。雖然顏值不夠,但它可是貨真價值的“錢”。

銀錠的種類

中國銀兩的貨幣功能始於漢代以前,隋唐以前稱之為“銀餅”“銀笏”,宋元時期稱為“銀錠”。

銀兩始於漢,盛行於明清時期,唐,宋,金時期是以銀鋌為古代的流通貨幣,因為樣子像豬的腎臟,百姓們俗稱豬腰銀,銀錠子是在明代才開始實行使用,造形花樣百出。

別被古裝劇騙了,歷史上真實的“銀元寶”長這樣

▲清代河南“尉氏縣”五兩腰錠

明代後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銀,而且連小生意也都用碎銀交易,成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形成了大額交易用銀、小額用銅錢的銀、錢並行貨幣制度。因此,明清兩代白銀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鑄錠盛行。

古代銀錠多為餅和鋌形,近代銀錠可分為四種:

大錠:俗稱“元寶”,多馬蹄形、方形、龜形,重50兩,上多鑄造有年號、地名、鋪號、爐號、銀匠等。

別被古裝劇騙了,歷史上真實的“銀元寶”長這樣

中錠:多為圓錠、橢圓腰錠,重約10兩;上面有公十足、十足色及鋪號、銀匠姓名。

小錠:也叫“錁子”,形似饅頭、葫蘆狀,重1~5兩,上有縣名及銀匠名。

散碎銀子:有滴珠、福珠等名稱,重量在一兩以下。

別被古裝劇騙了,歷史上真實的“銀元寶”長這樣

近代銀錠則依行政區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型制,從而構成了中國近代銀錠獨有的藝術性。

如雲南的“牌坊銀錠”,貴州的“鋤頭銀”,錠面邊突出如花邊的“茶花銀”,形如檳榔的1兩“檳榔銀”“滴水銀”,重量五六錢不等的各種散碎銀子“火宰銀”“銀片”等等。

別被古裝劇騙了,歷史上真實的“銀元寶”長這樣

▲牌坊銀錠

銀錠的鑑定

1

觀色

銀錠的顏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在的銀鏽,一是內在的成色。

古代銀錠的成色一般都在95%以上,尤其是宋元時期的銀錠,為了檢驗銀錠成色,銘文上都記載著行人、庫子、秤驗銀庫、監鑄官之類的職務。金代的銀錠鑄造對成色、重量更有複驗的程序。

別被古裝劇騙了,歷史上真實的“銀元寶”長這樣

▲民國湖南“黑鉛煉廠 民國十五年” 五十兩銀錠

所以,一般而言,古代銀錠的成色都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成色有的甚至達到了99%以上。由於成色高,當它全新時,具有一種特有的亮麗的光澤,渾身帶有“珠光寶氣”。相反,偽品的成色往往達不到95%,一般含銀量都在90%以下,色澤較暗

2

驗重

古代銀錠一般分五十兩、二十五兩、十兩、五兩和一兩等數種,多見的是五十兩重的銀錠。

不同時期實行不同的衡制,同樣是重五十兩的銀錠,重量上也有差異,比如:唐代的一兩合42克,宋代的一兩合39克,元代的一兩合36.6克。所以,古代五十兩重約合今天的1809克到2100克之間,給人的感覺是沉甸甸的。

別被古裝劇騙了,歷史上真實的“銀元寶”長這樣

▲清代陝西“西安省 義興爐院 足色紋銀”五十兩銀錠,面有戳記“方”,重1798克。

假銀錠則不是這樣的,在過去,為了降低成本,作假者要麼在白銀中攙雜銅、鐵、鉛等金屬,這樣,使銀錠成色降低。有的為了矇騙過關,在銅鐵或鉛塊的外面用白銀裹住,並做成銀錠形狀。

這種裡面藏銅、鐵等金屬的偽銀錠雖然重量也在1800克以上,但沒有真銀錠那樣的沉重感。

3

看氣孔

古代銀錠表面往往能夠看到像螺旋一樣的絲紋,這種絲紋由外及裡,排列有序。除此之外,古代銀錠表面往往微凹。如果純度低的銀水在急劇冷卻收縮時,是形成不了絲紋的。

因此,對明及明以前的銀錠,看看錠面是否微凹和有無絲紋,就可以知道它的成色。

別被古裝劇騙了,歷史上真實的“銀元寶”長這樣

▲清代湖南“光緒三十年 玖月 巴陵縣 熊新盛”五十兩龜寶,“巴陵縣”地名錠尤為少見。

除了看有無絲紋和微凹,銀錠底面的氣孔或蜂窩也是鑑別手法。由於各種銀錠成型時氧的釋放,澆鑄銀水時,氣體會在銀錠側面或底部產生了氣孔。

氣孔較深,孔內圓潤光亮、有神,說明成色高;反之,則成色較低。鑄造過程中自然生成的氣孔,一般都是口小洞大,深淺不一。偽造的銀錠的氣孔,口大洞小,深淺均勻,一般較淺。

4

審造型

就形制而言,銀錠可分為幾種:船形、條形、餅形,不同時代的銀錠,有著不同的形制特徵,比如說,同樣是五十兩的銀錠,唐代的船形銀錠就要比宋元明清以及民國的銀錠長。

別被古裝劇騙了,歷史上真實的“銀元寶”長這樣

▲明代 四川“十五年錢息 五十兩 撫臣陳士奇 司臣張有杏 承差潘王 按臣劉之勃 銀匠郭印”五十兩銀錠

明代銀錠比起宋元時期來,顯得短粗,所以,看上去相當厚。束腰處的弧度縮小,兩端雙翅上翹,弧線增長。

明代的圓形銀錠發現很少,形制與清代民國的幾乎沒有什麼兩樣。清代民國時期的銀錠,不同地區使用不同的形制。

5

視銘文

銘文內容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有關賦、稅、解、貢方面的銀錠屬官錠類,不管這些銀錠是否官爐所鑄都是官錠;另一類銘文為銀樓、爐戶、公司、銀行吉語等銀錠,屬商銀類;第三類是以個人的名義,鑄的銀錠為私銀類。

別被古裝劇騙了,歷史上真實的“銀元寶”長這樣

▲ 清代湖南“湘省 光緒二十八年 冬月 裕順長”五十兩銀錠,鑄造特點明顯,存世量少

各個歷史時期銀錠銘文的格式特徵嗎,比如,唐代的銀錠中,沒有出現過檢驗成色的“行人”之類的職位;宋代銀錠有鏨刻和戳記兩種明代的銀錠銘文較少發現戳記的,一般都有鏨刻,文字排列間隔不規範,儘管有序,但依然感覺雜亂。

對銀錠進行鑑定,還需要根據形制等一些因素。比如北宋的一個銀鋌,其含金量0.77%,以現在的標準來說,都可以算作金礦了。

但當時提煉技術不夠,金子重,這些成分會沉到銀鋌最下面,所以這種銀兩背面的蜂窩發出泛金色的光澤,意味著它不僅有一定的含金量,而且含金量還很高。

這些白銀貨幣上面信息量很多,對財稅史、金融貨幣史意義非常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