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詠蟬,卻是別有滋味在心頭

古人很愛好詠物,詠歎物詩更是古之文人借物抒懷的千篇一概的情勢。僅《全唐詩》已存詠物詩6261首,箇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同是詠蟬,卻是別有滋味在心頭

同是詠蟬,卻是別有滋味在心頭

蟬,本是一種昆蟲,但因為它常居高枝,先人誤覺得是靠餐風飲露為生,因它身形嬌美,聲響繼續委宛,因而人們發揮想象,創造出諸如“蟬唱”、“蟬韻”等美好詞句。《詩經》中已有“蒲月鳴蜩”的句子。

唐朝有三首詠蟬的詩,被稱為詠蟬三絕。它們是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和李商隱的《詠蟬》。

同是詠蟬,卻是別有滋味在心頭

同是詠蟬,卻是別有滋味在心頭

這是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我們再看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哪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亦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同是詠蟬,卻是別有滋味在心頭

同是詠蟬,卻是別有滋味在心頭

李商隱的《詠蟬》異常超卓: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同是詠蟬,卻是別有滋味在心頭

同是詠蟬,卻是別有滋味在心頭

以上三首詠蟬詩都是託物言志之作,但由於作者地位、遭遇和氣質的不同,使之面貌各異,構成了獨有的個性藝術形象。虞世南是高官,名望大,以蟬暗喻品性高貴;駱賓王是囚徒,自哀自憐,顯其高潔;李商隱是落拓士人,悲蟬悲己,自嘆高清。同一詠蟬,虞世南是清華人語;駱賓王是患難人語;李商隱則是牢騷人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