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咏蝉,却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古人很爱好咏物,咏叹物诗更是古之文人借物抒怀的千篇一概的情势。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个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同是咏蝉,却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同是咏蝉,却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蝉,本是一种昆虫,但因为它常居高枝,先人误觉得是靠餐风饮露为生,因它身形娇美,声响继续委宛,因而人们发挥想象,创造出诸如“蝉唱”、“蝉韵”等美好词句。《诗经》中已有“蒲月鸣蜩”的句子。

唐朝有三首咏蝉的诗,被称为咏蝉三绝。它们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咏蝉》。

同是咏蝉,却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同是咏蝉,却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这是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我们再看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哪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亦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同是咏蝉,却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同是咏蝉,却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李商隐的《咏蝉》异常超卓: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同是咏蝉,却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同是咏蝉,却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以上三首咏蝉诗都是托物言志之作,但由于作者地位、遭遇和气质的不同,使之面貌各异,构成了独有的个性艺术形象。虞世南是高官,名望大,以蝉暗喻品性高贵;骆宾王是囚徒,自哀自怜,显其高洁;李商隐是落拓士人,悲蝉悲己,自叹高清。同一咏蝉,虞世南是清华人语;骆宾王是患难人语;李商隐则是牢骚人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