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媽媽的「割魯基」時代!你還記得嗎?

走進媽媽的“割魯基”時代!你還記得嗎?

魯基,俗稱:鐵芒萁(一種蕨類植物),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由於遍佈山野又方便收割,易於曬乾且燃燒起來火勢旺盛,因而作為主要燃料被農家普遍使用。在過去,客家農村普遍使用大口灶,配上大鍋頭,煮飯,炒菜和煲熱水全都離不開它。

走進媽媽的“割魯基”時代!你還記得嗎?

沒有嬌美的身姿,沒有木蘭花的香味,只有瘦長的身幹

為了解決燒火的問題,勤勞的客家女人視“割魯基”為己任。

走進媽媽的“割魯基”時代!你還記得嗎?

割魯基看似簡單,做起來卻不易,是個十足的手藝活,它有一道複雜的工序

  • 需要的工具:鐮刀、鉤繩、竹篾、竹竿。
走進媽媽的“割魯基”時代!你還記得嗎?

  • 前期準備:

為了捆綁魯基時更加緊實,首先要用竹篾捆綁,再用鉤繩捆綁。弄竹篾又是好一段時間,把竹子砍下破開割成條狀,再把一條條撕開的竹篾扭成皺紋狀,強化韌性,然後把它們繞成環形狀交叉編織在一起,掛在乾燥的地方。

走進媽媽的“割魯基”時代!你還記得嗎?

上山割魯草時她們先將竹篾放進水裡浸,直至浸透為止,目的是捆綁魯草時操作起來柔韌有餘,不易折斷。她們還會早早起床或是前晚事先將鐮刀磨得又利又滑,這樣割魯基才能好像一陣風吹過一樣,全面倒,又快又多。

走進媽媽的“割魯基”時代!你還記得嗎?

  • 後期:

把魯基挑回家後,由於還是青草,不能燒,便讓太陽曬幾天直至曬乾。然後把乾燥的魯基堆到雜房或屋簷下雨水淋不到的地方儲存起來,以作備用。一些勤勞的婦女,有時連屋簷下、雜物房都不夠她們放魯基。

走進媽媽的“割魯基”時代!你還記得嗎?

走進媽媽的“割魯基”時代!你還記得嗎?

斗轉星移,滄桑鉅變,客家山鄉在變。如今,客家人改革開放富起來,人們普遍以石化氣、天然氣、沼氣和電,使用煤氣爐、沼氣灶、電飯煲等現代化炊具,在大口灶裡燒魯草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勞苦功高的客家割魯女再也不用上山割魯草了。然而,客家婦女在過去的日子裡上山割魯草所凸顯出來的頑強拼搏精神和刻苦耐勞的優秀品質,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坎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