駿隨筆丨當教育不再允許「搶跑」

骏随笔丨当教育不再允许“抢跑”

在文字修辭上,比喻是形象生動的。比如這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人生之路,誰都希望走的順暢,自己的,孩子的。所以競爭從“起跑線”就開始了。俗話又說:笨鳥先飛早入林。對於孩子,“笨”字家長們會含笑婉拒,但不妨礙把“早”字奉為圭臬。

國家不也說了麼?“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所以早教是“朝陽行業”,所以含著奶嘴上課也已經見怪不驚。早教機構也大多懂得逢迎,識字班、口語班、奧數班、電腦班……於是,大家都抱著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的心情擠過去,爭分奪秒地要“早”一點兒,彷彿“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給叔叔表演個“啊、啵、呲、嘚”,給阿姨背誦個“三三見九”,人之初性本善的國學、兩個黃鸝鳴翠柳的唐詩……家長躊躇滿志、孩子條件反射。

早教的故事,太多如此。

骏随笔丨当教育不再允许“抢跑”

近日,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嚴查幼兒園小學化。

什麼叫“小學化”?顧名思義,就是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強化知識技能訓練。

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不是一句口號,早期教育“小學化”的傾向,不僅剝奪了孩子童年的快樂,更挫傷了孩子的學習興趣,甚至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而有的家長還沾沾自喜於“咱家的娃三歲認識一百個字”的神童幻覺之中。

“小學化”的幼年教育,往往忽略了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以遊戲為主的基本認知,脫離幼兒生活情景,以機械背誦、記憶、抄寫、計算等方式進行知識技能性強化訓練。這不過是“揠苗助長”的現代版罷了。

違背成長規律行事,副作用可想而知。

如果不讓孩子玩,無異於剝奪童年,孩子就少了天真、爛漫和快樂。幼兒園小學化褻瀆了兒童的童年,所以童話大王鄭淵潔說,小學化的幼兒園和學前班是摧殘兒童的集中營,這話一點也不過分。

骏随笔丨当教育不再允许“抢跑”

在孩子的幼兒時期,過早、過度灌輸知識教育,孩子的大腦神經會自我保護,結果就是導致孩子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當家長牽著孩子的小手進出於各種教室,孩子邁著小腿兒亦步亦趨,不知道想過沒有,圓周率的流利背誦好得過表情的靈動天真?

就算孩子天賦異稟,但這樣的“搶跑”其實打亂了認知發展的順序,破壞了認知過程,相當於“強迫早熟”,阻礙孩子的獨立性、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更何況,在理解力、邏輯認知能力需要發展時“顛倒順序、超越規律”,那些超出他們理解能力的知識讓大多數孩子都會覺得“三五太難了”,從而滋生無能感和挫敗感、喪失自信心、扼殺積極性,甚至種下厭學的種子,導致不良人格。

許多心理學家發現,接受早期教育的兒童,容易出現厭學情緒,這類孩子往往還會出現“三年級效應”,即原本成績優秀的學生,到了小學三年級成績突然下滑。

這絕非危言聳聽。

而好的早期教育,大的規律應該是讓孩子在“玩著學、學著玩”,讓孩子在遊戲中促進感官和運動能力的發展,形成和發展孩子的語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學習興趣和學習品質,瞭解社會規則,促進身體和人格的健康發展。

3-6歲,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最佳時間,用孩子最感興趣的“遊戲模式”培養孩子的記憶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寓教於樂,讓孩子在遊戲中習得知識,培養學習興趣和學習探索的能力,才是正確的答案。

骏随笔丨当教育不再允许“抢跑”

幼兒時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點,所謂三歲看老,這時期所學的東西,會伴隨孩子一生。如果跳過人性培養,直奔“知識技能”的主題,建造的只是“空中樓閣”,沒有底蘊支撐,終會傾塌顛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學前的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基石。操之過急只會帶來適得其反的結果。

每一位爸爸媽媽都夢想著孩子擁有強健的體魄、驚人的創造力,能夠熟練應用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具有活躍的思維、藝術的美感、完美的人格。但是,早期教育是以開發寶寶的某種能力或經驗為基礎,並不是單純的學會某種技能。

作為從事多年兒童音樂教育的工作者,在這篇隨手寫下的文字裡,我不想再說音樂啟蒙教育的好處,但我很想提醒一下天下父母:別成為愛的劊子手,扼殺掉孩子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