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口瀑布印象

壺口瀑布印象

壺口瀑布印象

從永和再次出發後,下一站就是壺口了。科考拍攝組的這條線路從太原至壺口,單走高速只過縣城也要近四百公里,更不要說還需進入山中農間採訪、拍攝、考察,有時只因需要考察山中一處古村落,車隊就要沿山路顛簸數個小時才能進村,幾近車寬的山路,當會車面對的是農用三輪時,車隊都無法前行。車隊隊長跟我們說,這一趟,比走川藏線還辛苦。

壺口瀑布印象

車程大約三個多小時,半睡半醒間聽到車隊隊員間無線電對講機的通話,我知道目的地馬上就要到了。或許是因為這一路同樣目睹了母親河的不同形態,車隊隊員也對壺口瀑布望眼欲穿,停下車後就拿起宣傳冊翻看,大概每一個隊員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壺口瀑布。一路的拍攝中,黃河在我心中有了很多關鍵詞,興縣段黃河筆直寬闊,乾坤灣黃河蜿蜒靜流,磧口黃河水流湍急,壺口瀑布會是如何?我也十分期待。

隨著買票排隊的人流,我扛著攝影器材進入了壺口瀑布景區,第一眼給我的感覺是—廣闊。景區呈坡狀向下,所以剛進景區視野特別廣闊,壺口瀑布的地質地貌完全收入眼簾。這裡的地勢高低不平但起伏並不大,地上基本都是大塊的岩石層巒排布、相互擠壓。而岩石的表面並不全是黃土色,有些則略帶紫紅,如同浸水未乾,這些岩石有一種很獨特的破碎感和時間感,質地非常粗糙,有時會有斷面,時間的流逝似乎給這裡的岩石帶來的橫橫豎豎的刮痕,在這些岩石上靜靜地站一會兒,就會不自覺地產生穿越感,把自己與這大小岩石置入不同的時代,快速體會時間流逝和風吹雨打。在這些岩石與岩石相互疊嶂的巖縫中,有水流緩緩流過,這些“溪水”不知何故清澈見底,並沒有包含泥沙。

壺口瀑布印象

資料顯示,壺口一帶出露的基岩主要是三疊系紙房組。上部為紫紅色、紫灰色和灰綠色細砂岩與泥質岩類互層,下部為深層砂岩,砂岩以長石砂岩為主,比較堅硬;泥質岩類以頁岩為主,鬆軟破碎,易遭流水浸蝕。看來這些具有獨特時間感的粗糲岩石是因水腐蝕而成。沿著這段岩石地貌前行一百五十米左右,就會到達壺口瀑布岸邊,整個壺口瀑布盡收眼底。

此時已是初秋,並不是河水暴漲、波濤洶湧的景觀。遠處的黃河水,河寬數十米,雖流速稍快,但水流平緩,流至壺口,就真如其名一壺水都擠在壺口,突然間水聲大作,激流翻湧,呼嘯而至。經過壺口後在慣性的作用下,水花飛濺、浪花滔天,轉而湧入深潭,聲音震耳欲聾、深指人心。黃河水從十多米高處傾瀉而下時,水霧升空,浪濤間彩虹頻現,蔚為壯觀。落下後的黃河水洶湧翻滾,翻江倒海,奔流不復。站在瀑布邊,觀浪濤滾滾,聽濤聲轟鳴,心潮澎湃,興奮不已,所有的人都端起手中相機不停地拍照,留住瞬間的記憶。

壺口瀑布印象

將這些美景全部記錄在相機後,我看到瀑布旁一處醒目的大字,壺口龍洞。牌匾下面就是一個黑漆漆的洞口。難道這壺口瀑布還有居住著某位龍王的傳說?亦或是龍洞所在如同花果山水簾洞般藏在壺口瀑布旁?放下想象,我扛著相機和搭檔便一同前往。進入龍洞後,光線便十分微弱,只能靠洞內石壁上的燈尋路,攝像機如何調試也無法拍出亮度達標的畫面。沿著一條旋轉向下的樓梯慢步向下走,發現牆上不斷地滲出清澈的水流,有的是滴滴答答的水滴,有的是綿綿不斷的水柱,我想起上面岩石間的涓涓細流,大概這就是那些小溪滲下來的水。從龍洞的另一頭出去,眼前美景讓我歎為觀止。壺口瀑布就在眼前上方十米處,轟鳴震耳的水流讓所有人的說話必須吶喊,傾瀉而下的波濤就途經眼前,甚至有些水花就濺在臉頰,壺口龍洞就像花果山的水簾洞一般真的橫在瀑布一側,瀑布濺起的水花飛向龍洞上方的巖壁,又順巖壁嘩嘩落在人們伸出的手上—壺口瀑布的氣勢在此得以完美展現。

壺口瀑布印象

隨隊的學者告訴我壺口到孟門一帶,基岩的產狀近於水平、約以三到五度的傾角,微向西北緩傾。另外,秦晉峽谷本身就是節理斷層發育的軟弱地帶,易遭受流水侵蝕切割。因而,黃河流過這裡,往往形成河床陡坎,也可以發展成瀑布。現代構造運動對壺口瀑布的形成和發展也有重要影響。喜馬拉雅運動之後,這裡地殼運動一直以緩慢的抬升為主,因而水流的下切作用活躍,有助於瀑布的形成和發展。

初秋下午的陽光和煦暖人,穿著羊毛坎肩的當地老農牽著毛驢帶著晉陝交界的口音叫賣著,除了特產還為遊客提供攝影模特的服務。壺口兩岸的遊客都在拍照留念,有的豪情大作站在瀑布旁放聲大唱,人在河旁,其樂融融。黃河則依然奔騰前行,片刻不息,沒有因為任何原因絲毫地停頓,一如之前的幾百年、幾千年。

壺口瀑布印象

支穩腳架,我開始拍攝眼前的河與人,正如一句行話,開機鍵按下之前的一刻,必然伴隨著直抵心靈的感動與震撼。

— end —

撰文:馮少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