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炎黄地理》宁武行第三站,宁武千户所、鼓楼、 延庆寺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到达宁武的第三天,下起了大雨,采风小组人员只听课在室内,等雨停。好在下午,雨停了,我们马上出门,走访了宁武县城内的几处历史建筑。

宁武老县城街景一览。明朝在宁武设立千户所,现在还可以在街道名字上窥见历史。千户所为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的驻军,即军队。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走访中的采风小组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元大德五年,设宁武屯,驻军屯垦黄花岭,始立万户府。宁武的建置才稳定下来这便是现在宁武县城的起源。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1450年(明景泰元年),设宁武守御千户所。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县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名称最有特色的是百户街,共有头、二、三、四、五、六、七、八、九9条百户街。百户之称大约始于明景元年设立宁武千户守御所时。百户为千户属下职官,各个百户分驻各街于是这些街道便以所居住的百户命名。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城里还留有许多老建筑,历经风雨侵蚀。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工作中的摄影老师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明代修筑的鼓楼,位于大街的十字路口,依然有车辆在门洞中穿过。

鼓楼为上下两层楼阁式,通高20米。一层为砖石结构台基,高约10米,内设十字拱券穿心洞,通东西南北四向。东西洞门额嵌石匾,西刻“凤仪”,东刻“含阳”,下题“光绪辛卯圜郡重建”。二层为楼阁式木结构建筑,二、三重檐下东西面悬匾,东为“楼烦重镇”“毓秀钟灵”,西为“奎光普照”“层霄耸翠”。楼上保留有清光绪年间石碑1通。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鼓楼内的门洞

延庆寺创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代。三进院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天王殿,毗庐殿,藏经楼,两侧有东西配殿、斋室和东西小偏院。天王殿位于前院,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毗庐殿位于中院,面宽五间,进深四椽,门窗为现代改装;藏经楼位于后院,为两层木构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四椽。

延庆寺原藏有明代《万历大藏经》一部,现已移到文物局收藏,这里的主持满航大师正在手抄寺里所缺的《万历大藏经》部分。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正在抄经的师父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听在延庆寺修行的师父讲古

《炎黄地理》宁武行 第三站

心满意足地返回,这一天总算没有白费。希望下一天天公作美,天气放晴,给我们一个出去爬山的机会。

— end —

总策划/王伟峰

专家组/赵银娥、王明秀、成萍、张斯直

文字组/王翠平、程思齐、安文婧、岳常胜

摄影组/赵树伟、陈富生、范满意

撰文:禾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