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迎著秋色向西走

絲路是一條路,貿易的路。這條路上流通過絲綢、香料、白銀、玉石,番外的蔬菜種子,印度的佛經,各王國的使者……今天絲路上的城市已經沒有了故紙中描述的陣陣駝鈴,也不再是漢朝的使臣、唐代的和尚的城市。它們是現在人的城市,不可抑制的走進了現代化的進程裡。但是它們有記憶,有痕跡,有傳承,有回味。

河西走廊,迎著秋色向西走

蘭州:西行從一碗牛肉麵開始

甘肅蘭州,這個荒蕪貧瘠卻生產甜美的百合和玫瑰的地方,在記憶裡彷彿在粗粗糲糲中閃過一抹溫柔。

在某種程度上說,西北記憶,西北的路,都從一碗牛肉麵開始,沒有吃到牛肉麵的前十分鐘,都不算來了西北。從這裡向西,才是遠方。

河西走廊,迎著秋色向西走

“張騫,李廣,霍去病,還有玄奘……你說他們都吃過牛肉麵嗎?”我開車的時候和車上的朋友閒聊。坐在副駕的蘭州兄弟在旁邊哂笑道:“淨滿嘴胡噴,玄奘是大法師,牛肉麵口味太重了。我們蘭州的牛肉麵是回族人馬保子創於光緒年間,張騫,李廣,霍去病可沒有咱們有口福。”說完車內人一起大笑。

蘭州是一座移民城市。不光是建國以後工業發展帶來的移民,由於地理上處於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交匯處,黃河穿城而過,自古而今就是多民族交融之地。馬保子師傅融合了回漢飲食習慣,創出了牛肉麵就是最好的證明。蘭州有太多的牛肉麵館子,馬佔國,黃師傅,還有聲名赫赫地處大眾巷的馬子祿、七里河濱河北路的吾穆勒。

蘭州人不能沒有酒,這是一座酒精裡浸泡的城市。每天晚上這裡都有大量宿醉的男男女女,酒喝多了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晨吃上一碗牛肉麵。蘭州人喜歡叫牛肉麵“牛大”,為“大碗牛肉麵”之意。即使離開了蘭州,找到一個有類似味道的小飯館,端起一碗牛肉麵,這座城市的模樣和味道就開始在記憶裡抽搐。朋友們感慨,自從離開了這碗牛肉麵,所有的日子都是虛度。那是一群有蘭州情結的人們,穿越時間和地域,永遠難以忘記的味道。

河西走廊,迎著秋色向西走

張掖:西北重鎮裡的溫柔與剛毅

漢武帝設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張掖是個老名字,一說名字由來乃是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舊稱甘州,甘肅的甘字,也因此而來。

張掖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一是有一條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從祁連山流經張掖,奔內蒙居延海滾滾而去。豐沛的水土,溪流密佈,使得張掖成為甘肅唯一一個生產稻米的地方。張掖烏江堡一帶的烏江大米曾幾何時是專供皇家食用的“貢米”,站在黑河畔,可望見祁連積雪,近處蘆葦金黃,難怪有詩人經過張掖的時候會寫下“不見祁連山上雪,錯把甘州當江南”的詩句。二是張掖的概念不是一個小小的城市,而是一個廣袤的地區,偌大的張掖地區,包括北面山丹軍馬場,南面廣袤的肅南草原,一取六縣,草原、山區、丹霞、戈壁各種地貌應有盡有。張掖屬於新時期時代馬家窯文化圈,曾經出土過大量的彩陶,石斧和磨製石器;一條長城綿恆而過,三是由於水土的原因,張掖人在西北人群中,不失爽朗的性格中帶著格外的溫婉。地緣環境生活富足,水草豐美,人不需要掙扎在生存的水平線上,自然也就不那麼強勢和生硬。

河西走廊,迎著秋色向西走

自從國家地理某一年的選美開始,又有名導張藝謀的電影上映,張掖的丹霞就一下子走進了全國人民的視野。張掖的丹霞地貌主要分佈在肅南、臨澤兩個縣,距離甘州區只有20多公里。現在成立了張掖丹霞地質公園,景區有東西兩個入口,分屬兩個縣,西入口門票60元含觀光車費,自駕車不能進,東入口門票40元可以開車進,但車不能通往西部景區,只有徒步可通過。

甘州區中心的鎮遠樓,是目前河西走廊留存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座鐘鼓樓。夜色裡古樸靜穆,曾幾何時多少商賈從這裡走過,多少繁華凋敗、喜怒悲歡的景象在周圍上演,白天的喧囂逝去,月亮高懸,和黑水城,駱駝城,許三灣這些偏居一偶,人跡罕至的古老城池一樣,不管斗轉星移,日落月升,都靜靜地講著自己的故事,給願意看它們的人展示自己雄渾的內在。

河西走廊,迎著秋色向西走

大敦煌:一把沙礫,一牆壁畫

一把沙礫,一牆壁畫,呼呼的風,千年的土。能和這些搭配在一起的沒有婉轉動聽的絲竹之音,只有蒼涼悠長的駝鈴陣陣。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大敦煌的出名的確是因為莫高窟。以至於這個地名幾乎成了莫高窟的代名詞。公元前111年,漢武帝設立河西四郡,酒泉、敦煌、張掖、武威。張掖古稱甘州,酒泉古稱肅州,“甘、肅”二字自甘州和肅州而來。在這裡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融匯。範圍最廣,自成體系。敦煌的壁畫是全世界人民的寶藏,是先人們心中的色彩,理想天國的景色,蓬勃晴朗的精神。知道嗎?敦煌的壁畫連起來有45000千米長……

敦煌除了壁畫,還因藏經洞出土敦煌文獻而出名,提起藏經洞又不能不提起王道士。因為敦煌文獻而聲名赫赫的王道士,歷史早有定論,不想再說,也無異於替他翻案。不過話說遙遠的1900年的5月26日這一天,敦煌藏經洞被發現。這一天是各國聯軍在天津租界和義和團激戰的日子;這一天全中國人的目光都在渤海灣;這一天不會有任何人面向這個遙遠的西方、這個黃沙掩面,陰冷黝黑的洞裡看一眼。

河西走廊是個時光隧道,只有騎馬乘車才能感受得到——這條周穆王(穆天子傳)、張騫、法顯、玄奘、隋煬帝、張大千、常書鴻西行東歸的路。三入敦煌,火車、汽車、開車,算是感受了一個遍。陽關,玉門關,鎖陽城,石包城,大方盤城,古塞城……敦煌的歷史被烽煙遮蓋,被黃沙滿過,卻擋不住人們尋找記憶的腳步。

西北遊玩的樂趣在於發現,比如去玉門關的時候向岔路口的另一條小路前進可以找到河倉城。另外敦煌石窟其實是個石窟群,除了遊客常去的莫高窟以外還有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等。敦煌的驢板腸和驢肉黃面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如果來的時候是7月,李廣杏下市,那簡直就是天賜機緣。

河西走廊,迎著秋色向西走

祁連山:穿越戈壁的美景

西北的歌曲為何這麼蒼涼?因為我們嚮往遠方,心生聯想。大漠戈壁總是擁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蘭州往西,是黃河往西,是祁連山腳,是蒼涼的戈壁,祁連雪山的融水養育著我的兄弟。我們開車自蘭州起,經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瓜州,敦煌,當金山,大柴旦,嗷嘮山,德令哈,黑馬河,橡皮山,日月山……到西寧止,圍繞著祁連山腳下的路開車走了一圈。

河西走廊,迎著秋色向西走

窗外清晨寧謐的地皮霧,夕陽灑下的萬丈光芒,大草原上引吭高歌,戈壁灘上把酒言歡。祁連山北是茫茫的戈壁,長河落日,風聲呼嘯;祁連山南是廣袤的藏區,四下無人,湖光點點。轉山的路實在值得走走,那心情只有坐在車裡才知道。這些地方都有機場,有錢就“嗖”的過去了。然而坐飛機卻買不來灰頭土臉、古道牛車的歷史感。

“祁連”系匈奴語,匈奴呼天為“祁連”,祁連山即“天山”之意。因位於河西走廊之南,歷史上亦曾叫南山,還有雪山、白山等名稱。祁連山具有原始、純真、古樸的山嶽自然景觀,原始森林景區風光迷人,秋日伊始,山林之中由綠轉黃。這裡有雲杉、圓柏、楊樹等林木以及鞭麻、黑刺、山柳等灌木,密林雪嶺之中,還有許多遊蕩的鹿群或奔跑或徘徊,野趣濃烈。但在祁連腳下,戈壁連成片。

車開到茶卡的時候,我們為了鹽湖停留了一天。天氣已涼,鮮有遊客。這天太陽害羞的躲了起來,四處霧濛濛混混沌沌,遠處的雪山露出一片白色,彷彿孕育盤古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