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統計數據都是怎麼來的?看完這篇就懂了

中國旅遊統計數據都是怎麼來的?看完這篇就懂了

許多遊客和旅遊從業者津津樂道於我國45億的旅遊人次,以及1.3億的出境遊人次。但這些數據是怎麼來的?統計口徑是什麼?有多大的參考價值?多數人卻不甚明瞭。

7月份是上半年各項數據密集發佈的時期。7月16日,公安部發布二季度出入境邊防檢查綜合統計數據,結合一季度數據可以得出,2018年上半年各邊檢口岸共接待出入境總人次3.15億。

邊防檢查綜合統計數據為全國各邊檢口岸通過的出入境人員總和,主要分為三大部分:第一,大陸居民因公、因私、大陸邊民出入境;第二,港澳臺同胞出入大陸;第三,外國公民、外國邊民出入境等。  

2018年一季度中國邊檢數據 來源:中國公安部 

2018年二季度中國邊檢數據 來源:中國公安部

其中大陸居民因私出入境1.48億人次,同比增長13.8%,是拉動整體人次增長的主要動力。港澳臺同胞出入大陸總人次1.09億,同比為負增長約-1.8%。此外,外國公民和外國邊民出入大陸總人次4446,同比增長約5%。

在現行的旅遊統計方法中,大陸居民因私出境基本等同於出境遊。

可以確定,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境遊人次約為7400萬,同比增速為13.8%。這個數字是上半年中國GDP增速的兩倍,也是人均消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以上。同時,這個速度也是2017年中國出境遊7%增速的近兩倍。

按照該數據,出境遊顯示出超出整體經濟形勢的活力,並大幅加速增長,似乎正在成為“風口”。 

港澳臺遊“撐大”出境遊

但事實上,這一統計數據僅能部分反映出境遊的熱度。原因在於,這個統計方法下,出境遊數據包含了大陸居民前往港澳臺,並對出遊目的不加以區分,因商務、會議、購物、醫療、探親、留學、工作的出境也被計入其中。

出境遊的人數被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例如深圳和香港之間存在大量一日遊的出入境,其目的是購物、工作通勤、商務會談等,這類行為的頻次遠高於旅遊行為。這使得深圳口岸成為全世界最繁忙的邊檢口岸。2017年深圳邊檢接待出入境人員達2.41億人次,佔全國總數的40%以上,這很大程度上是非旅遊人員造成的。

在入境遊統計中同樣如此,香港僅有700多萬居民,2017年香港同胞入境大陸人次為7980萬人次,人均入境10次以上,按照常理這顯然並不全是旅遊行為。然而,中國入境旅遊統計卻將其全部納入,2017年中國入境旅遊1.4億人次,扣除香港7980萬人次、澳門2465萬人次、臺灣587萬人次後,國際遊客入境人次為2900萬,尚比不上泰國的3500萬人次國際遊客。

部分業內專家認為應把港澳臺旅遊單獨歸類統計。如前國家旅遊局規劃專家王興斌曾表示:“在出入境旅遊、遊客和收支中,應嚴格區分‘國境’與‘關境’,不得混淆兩者之間性質上的差別,不能把出入境旅遊與國際旅遊混為一談。在其他國家,出入境旅遊同國際旅遊可以劃等號,而在我國絕對不能劃等號。在我國,出入境旅遊是個總概念,國際旅遊是個子概念,出入境旅遊中兩岸四地之間的旅遊不能歸入國際旅遊”。

2017年,中國大陸居民赴港澳臺人次為8600萬,扣除這部分,赴海外的出境遊約4400萬人次。2018年上半年的7400萬出境人次中,有多少是赴港澳臺的,目前還未公佈確切數據,因而暫無法確定大陸國際遊遊客人次。

也有業內專家認為完全剔除港澳臺也並不科學,“這是不同關稅區之間的旅行往來,很多往來目的符合大旅遊的概念,反應了當地真實的旅遊情況,聯合國和世界旅遊組織也認可中國這一統計口徑”。 

旅遊總人次如何統計?

旅遊統計的核心數據“全國旅遊總人次”,其統計方法是抽樣調查。某業內資深人士告訴新旅界(LvJieMedia),“主要統計方式是住戶調查,按照一定的城鄉比例在全國樣本戶詢問出遊次數和出遊花費,來推算全國總的出遊人次和旅遊總收入”。

據悉,全國“樣本戶”約有十多萬人,相比得出的40多億的旅遊總人次,這個樣本數量並不多。此外,抽樣調查不可避免的存在侷限性,例如大部分旅遊消費集中於中國收入群體,但樣本的選取是平均選取各類人群,且依靠回憶填寫問卷難免有遺漏,以及被調查者對“大旅遊”概念理解不同所產生的標準不一。

各個省、區、市的區域旅遊人次統計方法和全國的又不一樣,往往採用抽樣調查賓館、酒店等過夜遊客情況,並搭配景區、景點接待遊客情況,高速公路收費站統計等作為補充。

不同的統計方式導致各省的旅遊數據加一起和全國的不一致,同時遊客一次旅行往往跨越多地,使重複統計不可避免。

曾有業內專家點評國內旅遊數據“橫向不能加、縱向不可比”,事實上,這是由於旅遊統計本身的難度和複雜性決定的。出境遊尚有邊檢作為信息中心,國內遊則缺乏統一的信息中心,一次旅遊可能涉及多個交通工具、多次住宿、多個景點、多個城市;跟團遊、自由行、一日遊、周邊遊、自駕遊等多樣的旅遊類型更是無法用一種統計方式概括;景點、博物館、公共地標、商業街區、公園、溫泉、滑雪、研學、賽事、鄉村等皆可旅遊,更是加重了旅遊的多義性和統計難度。

部分地方政府追求高排名、追求高增長的心態,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旅遊統計數據的膨脹。

相比抽樣調查的國內旅遊總人次,部分業內人士更信服旅行社接待遊客人次以及酒店過夜人次。某大型旅行社負責人向新旅界(LvJieMedia)表示,“我們主要從旅行社組織的過夜遊客數量,判斷旅遊市場情況”。

其實,行業管理部門也正在推動建立更科學的旅遊統計體系。文化和旅遊部曾在2016年底召開全國旅遊統計工作會,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李金早表示,“新時期的旅遊統計指標的設置要適當、科學,統計數據需要有理論支撐,更要貼近現實、適應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作為綜合性、帶動性強的產業,旅遊統計和數據要和其他產業接軌,打通與其他產業的數據交換和交流渠道,建立一套暢通無阻的交流體系。”

在國際上,聯合國和世界旅遊組織推崇以旅遊統計衛星賬戶,做為旅遊業宏觀統計計量方法,該方法能解決傳統旅遊統計“不能全面核算旅遊業的發展規模、產出水平和質量效益”的弊端,為政府宏觀決策、政策規劃、區域和產業規劃提供重要的依據。但編制旅遊統計衛星賬戶是一個負責而艱鉅的過程,需要各個參與主體科學分工合作,展開大量跨部門合作,數據收集工程浩大,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支持。

目前,旅遊統計衛星賬戶在國內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先後有十幾個省區市建立旅遊統計衛星賬戶。但該統計方法主要是為計算旅遊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值,以及旅遊對各行業的具體拉動數據,對於全國旅遊總人次、地方旅遊人次等指標,該方法作用有限。

其實,在國際上,世界旅遊組織並不認可各國統計的國內遊人次,只認可經過海關的國際遊客接待人次。這說明,國內遊的統計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難以精確定量的數據。而旅遊總收入、旅遊產業增加值以及旅遊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等數據,在全面建立科學的統計體系之前,也僅是個參考值。

旅遊統計,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