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51384716844
不知道題主寫的“對戰世界前三十強隊數據”的數據是從哪裡來的?咱先不說這數據真假,
因為馬拉多納在不是純射手,不是以“進球如麻”而著稱,但“個人數據”從來都不是馬拉多納的軟肋。

綠茵守望者
第一次聽說這個對陣世界前三十強的數據,不知道題主是怎麼統計的,好像貝利時期並沒有什麼國家隊排名吧。而且馬拉多納的位置是中場,不以進球為主要任務。我一直認為
評價一名球員的歷史地位不能單純的以數據說話。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貝利同時期還有兩位偉大的球員,迪斯蒂法諾和普斯卡什,論數據,三人應該差不多,職業生涯基本都是場均一球,貝利的千球記錄有些統計還不是正規比賽,但貝利的歷史地位要高於這二人,就是因為貝利有三座世界盃冠軍。
第二個例子,貝肯鮑爾克魯伊夫時代同樣還有一位偉大的射手蓋德穆勒,這也是一位場均一球的大神,但貝肯鮑爾稱足球皇帝,克魯伊夫稱球聖。同樣比的不是數據,而是貝肯鮑爾是自由人打法的代表,克魯伊夫是全攻全守的代表。
馬拉多納對於足球的影響同樣不能用數據去衡量。86年世界盃是馬拉多納一人的世界盃,在那屆盃賽上他不僅奉獻了世界盃歷史上最佳進球和最具爭議的進球,還奉獻了世界盃歷史上最具統治力的表現,可以這麼說,80年代的諸多巨星如普拉蒂尼羅西萊因克爾馬特烏斯巴斯滕等等無論誰能夠有這麼一屆屬於自己的杯賽誰就是球王。這就是世界盃在足壇的特殊地位。後來在世界盃上最接近馬拉多納的是94年的巴喬,他險些複製了馬拉多納的傳奇。
所以說,我認為馬拉多納的偉大不需要和任何人比數據,誰能在世界盃上拿出類似的表現再來和馬拉多納比較。
綠茵場之永不獨行
世人對其他球星或者知名教練對馬拉多納的評價,應該不至於是憑空杜撰:只是我覺得很多用詞實在過於誇張,即使出自名人之口,也並不十分實事求是;同在足球圈裡的人互相惺惺相惜,不難理解,尤其是作為直接對手誇獎馬拉多納的人,很可能是借對方變相提高自己。
可見,馬拉多納是人不是神,他的足球功力再了不起,也無法隨心所欲呼風喚雨。在他的時代,不說有誰超過他,起碼和他水平不相上下,風格類型各有千秋,成績和榮譽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一代球星中的翹楚,就少說有三位:濟科,普拉蒂尼和巴斯滕,若是隻比較顛峰期表現,不次於他的至少還有古利特。我們不能因為讚美馬拉多納,就把和馬拉多納同時代的其他偉大球星貶得一錢不值,這種非此即彼的簡單邏輯思維,正是很多頭腦簡單的中國人最常見的幼稚。給人的感覺似乎是,只有馬拉多納在踢著超凡脫俗的足球,而別人都沒辦法和他在同一個級別上抗衡,這公平嗎?!
馬拉多納的5大硬傷
1,混跡西甲 3年 從未獲得 西甲冠軍, 甚至連 西甲亞軍都沒摸到!
2,參加歐冠表現平平, 沒有進過歐冠決賽,甚至連 歐冠四強都離他很遠!
3,數次美洲盃之旅 折戟沉沙, 什麼成績不清楚, 但貌似連決賽都沒進!
4,在意甲巔峰期進球幾乎一半靠的是點球任意球!
5,對陣強隊的低進球率,馬拉多納對陣強大後衛的辦法不是那麼多,這點確實是軟肋。
其實人無完人,馬拉多納這些軟肋不妨礙他是一代球王!
足壇最前線
這是哪個腦殘想出來的數據?世界前30強?馬拉多納年代世界盃決賽圈幾隻隊伍?16支吧。也就是說,不好意思,17-30強的球隊根本遇不到馬拉多納,馬拉多納遇不到相對較弱的球隊,刷不了數據。貝利的年代要更早,那時候了比賽大比分比較多。貝利高一點好理解。剩下的都是世界盃擴軍以後的球員相對有更多的機會遇到所謂30強的末位球隊刷數據。唯一有比較價值的球員只有普拉蒂尼。那麼把普拉蒂尼和馬拉多納所謂對30強的數據明細貼出來我們看看唄。
洋蔥火箭103418046
表面是軟肋,數量相對不夠可觀。實則相反,含金量極高,水分極少。某些所謂的球星杯杯牌牌一大堆,但都是爛銅廢鐵居多,水分極大,拿去怎麼提煉也搞不出什麼名堂,至多就搞出那幾克金子。球王就不同,雖然是一小堆,但含金量極高極高,原來是幾斤,提煉後還是幾斤。所以天下都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