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頭版 丨 要對通脹預期保持警惕

官媒頭版 丨 要對通脹預期保持警惕

文 丨 王靜文

--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份CPI同比上漲2.1%,自3月份以來重新回到“2時代”,PPI同比上漲4.6%,從上月4.7%的年內高點緩慢回落。無論是CPI還是PPI,漲幅都略超市場預期。

7月CPI呈現出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方面是食品價格止跌回升。7月食品價格環比上漲0.1%,結束了連續4個月環比下跌勢頭,同比上漲0.5%,達到近3個月來最高水平。食品價格上漲主要受到鮮菜和豬肉價格上漲的推動。7月極端天氣導致鮮菜價格環比上漲1.7%,結束了此前連續4個月的環比下降,影響CPI環比上漲約0.04個百分點;7月豬肉價格環比上漲2.9%,漲幅比上月擴大1.8個百分點,影響CPI環比上漲約0.06個百分點。

相比於鮮菜價格波動的季節性,豬肉價格上漲更多表現為趨勢性。在5月份觸底後,豬價已連續兩個月反彈且漲幅不斷擴大,“淡季不淡”的特徵相當明顯。8月以來,局部地區暴發豬瘟疫情,可能會導致生豬供應減少,再加上大豆等飼料原料價格上漲,預計豬肉價格維持上漲態勢幾率較大。近幾年來“豬週期”隨著生豬產業集中度的提升而有所鈍化,但並未徹底消除,隨著這輪週期的觸底反彈,需密切關注豬肉價格對食品價格和整體CPI的推升作用。

官媒頭版 丨 要對通脹預期保持警惕

另一方面則是非食品價格的居高不下。7月非食品價格環比上漲0.3%,同比上漲2.4%,均為2月以來最高水平。非食品價格上漲有一定的季節性因素,如暑期旅遊旺季推動飛機票、旅遊和賓館住宿價格分別環比上漲14.5%、7.9%和2.2%,合計影響CPI上漲約0.19個百分點,成為CPI上漲的主要原因。此外,能源價格上漲也發揮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由於前期國際原油價格飆升,發改委在7月份相應上調了國內成品油最高零售價格,儘管下旬又進行了下調,但下調幅度小於上調幅度,7月汽油和柴油價格均環比上漲0.9%,合計影響CPI上漲約0.02個百分點。從目前情況來看,因地緣政治風險始終難以消除,國際原油供給面臨巨大不確定性,而下半年國內穩增長政策又將增加能源需求,預計油價仍有一定上行空間,或將成為影響通脹預期的又一重要因素。

7月PPI環比上漲0.1%,已連續第二個月放緩,同比上漲4.6%,低於上月的4.7%,下行通道正在緩慢開啟。分項來看,7月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6.0%,漲幅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由於受能源價格上漲影響,採掘工業和原材料工業同比漲幅均有所加快,加工工業同比漲幅則由上月的4.6%回落至4.1%,成為主要的下拉因素。7月生活資料價格同比上漲0.6%,漲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主要受衣著類漲幅加快和耐用消費品類降幅收窄的推動,整體表現溫和。

此外,翹尾因素對7月份物價超預期上漲也起到了不小作用。7月份CPI同比翹尾因素約為1.4%,PPI的翹尾因素約為3.9%,其對物價的貢獻遠超新漲價因素。但從7月份以後,翹尾因素將會逐漸回落,再加上國內需求穩中趨緩、狹義貨幣M1增速持續走低等因素,預計CPI和PPI仍會以回落為主,通脹水平溫和可控,難以對貨幣政策的邊際寬鬆產生掣肘。

當然,即便物價指數開始走低,我們仍需對通脹預期的抬頭保持警惕。影響通脹預期的因素大致包括三類,一是豬肉價格上漲會否持續,二是能源價格會否衝高,三是人民幣持續貶值對進口價格的影響,會在多大程度上傳導至國內。這幾項因素,可能會決定下半年乃至明年的物價走勢。

(發表於新華社《經濟參考報》2018年8月10日“頭版時評”)

官媒頭版 丨 要對通脹預期保持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