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为什么很重要?

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开始倡导“整本书阅读”(或叫“整书阅读”、“整本书共读”)的课程,这对促进学生阅读和语文教育来说,都是值得欣慰的事。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和学生阅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篇章阅读的纠正和弥补。

我们的语文教育侧重的更多是文章教学,而很少读整本书。所以很多人戏称今天的学生不读书。事实上,学生们是阅读的,学习教材上的课文,阅读现代文、文言文的文章和片段等,所以很难说今天的学生不阅读,但确实读“书”不够。

事实上,语文教育多年来重“篇”不重“书”是教学上的“教材中心”、考试命题上对经典关注不够、缺乏大量阅读等原因造成的。其实,语文教育关注“整本书阅读”,既必要又显得可笑,因为这理应是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只是因为过去不重视抛弃了。

那么,作为阅读的文章和书有什么差别吗?

很多书的内容由多篇各自相对独立的文章组合而成的,相当于“群文”或“短篇集”;但是更多的书籍是由内在逻辑紧密、总体结构完整、篇幅体量甚巨的文本内容组成,相当于“长篇”。

很多时候,对于一些题材和选题,也许一篇文章就足够说清楚了,有时候有些主题需要卷帙繁多的篇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去呈现,就需要一本书去装载了。能够写文章的人很多,但是能够纂著一本书更需要如椽大笔。

一篇好文章与一本完整意义上的好书相比,或许逻辑结构和思维角度有相似之处,但是,一本完整的书无论从内容广度还是思维深度上都要宏大和深邃。读有碎片意义上的“文章”,读者更轻松或容易把握内容,需要的阅读工具也许是“放大镜”,而读厚重大部头的书籍,往往要从纷繁复杂的结构和内容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脉络,需要的阅读工具也许是“显微镜”。

“整本书阅读”为什么很重要?

因此,一个训练有素的读书人,不能只读文章,更要多读大书,虽然文章好读,大书难翻。与读篇幅短、结构相对简单、内容逻辑相对弱小的文章相比,读整本书更能够锻炼人对阅读内容更强的信息提取和理解把握的能力,更强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更有深度的思想和更广阔的视野。

对于学生来说,只读文章而很少读整本书,会缺乏更多的阅读能力,会缩小他们的思维格局。很多学生没有读书的习惯,而只有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文章阅读,以及浏览新闻娱乐和生活信息的碎片性阅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只读《林黛玉进贾府》、《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文章,而不读全本《红楼梦》是可想而知的遗憾。

当教材编写和高考阅读书单将更多整本经典书籍的阅读推到学生的案头后,很多语文教师渐渐意识到整本书阅读纳入到课程中的重要性。

但是,新推出的部编教材指定阅读的书单,定量且强制性地布置给学生,并明确在试卷命题时依据这些指定的书籍范围,有重现新的“四书五经”之嫌。

学生日常的整本书阅读范围应该比这个书单更广泛,只要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就应该都可能在考试命题的范围,重要的不是让学生为考试进行押宝式的阅读,重要的不是选这些书上那个片段去考学生,而是通过大量书籍的阅读,让学生培养出丰富的阅读能力,从而能够解决更多从未读过的书提出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丰富多彩的专题性阅读不受限制。

因此,还是要捍卫不受限制的阅读自由主义,可以推荐书单,但不做强制性的限制和硬性要求。至于整本书阅读的方法、策略和活动,需要发挥语文教师们的智慧。

让“读书”回归读书的本来之义,让学生们多读些书,语文教育才更有语文气象,教育才更像教育,学生才更像读书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