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鄉村流水席,吃的絕對是一份情懷

歲月如水,川流不息,卻又去而不返。食物如行人,都是匆匆一瞥的相遇,然後離開,只有少數的幾口,能留下深情的回望,記憶猶新。銀川城市的婚宴,賓館的大操大辦,大魚大肉已經不能有一種相遇的情懷去理解、去暢飲、去放開肚皮,敞開心懷。我還是喜歡農村的那種流水席,吃得真性情,敞懷論人生。

我最近的一次吃席也是在一個月之前了,併為了趕這一頓流水席推掉了公司的應酬與工作,只為見識一次記憶裡的鄉村美食,讓美食與人文情懷同時得到昇華,我想這才是吃的高度,不然每天都在吃,卻沒有吃的進步。朋友結婚是在賀蘭,早上去接親在新娘的家裡吃了頓早餐,早餐是一鍋小揪面加上各種農村土灶烤出來的饃饃,配有一些點心與油餅。涼菜也有不少,但讓我動容的是一小碟涼拌的小油菜,清香甘甜,潤如碧玉,在雙筷的挑逗下鬆軟而又彈性,粘糯而又飄逸,起伏之間,這種對比的驚歎讓吃有了一份情趣與思考。後來我問新娘的家人,這小油菜哪來的,他們說是在牆角下的菜地裡長得,由於避風而常有陽光,他們只拿玉米杆蓋住小油菜還能在冬天生長,昨天採摘的趕上今天配早餐就用了,沒想到這一用還成了一頓美味。人間至味是清歡,真希望朋友的婚姻也猶如這小油菜一般平常卻又細膩,磨礪而生淡香。

鄉村土灶在小時候那是過年過節都要支起來的設備,快要過年的時候,村裡有灶的就會支起來土灶,供大家烤餅子饃饃。提灶是一項技術活,時間早了饃饃色澤不過關,吃起來有水分也多一些,提的遲了便糊了,人們便會說技術不行。所以在美食麵前,手藝永遠是第一位的。長大後,行走到其它城市,吃了多少的饃饃與餅子,那種機器得來的味道卻已遠不如人工做的實在。後來再去家鄉,大多數人都已不用土灶,難免失落,似乎年的味道一下子沒有了。這次在賀蘭吃到烤的饃饃,激動之下吃了兩個,滿足感帶著振奮,讓整個人恨不得飄了起來。

接完新娘後來到新郎家,也沒讓我失望,的確是記憶中的流水席,一個大院子,牆上搭著帳篷,把院子包成一個空間。在院子中間放著幾張桌子,客人坐下後便開始上菜,菜品豐富,周圍嘈雜、人流密佈,就如趕一場集市。吃的輕狂而不張揚,在這裡沒有酒店的禮儀拘束,只有放開肚皮的胡吃海喝,三諞四說。我記憶中的條子肉在這裡也遇見,真是很感謝這頓宴席。在年輕的時候,不喜歡這種菜餚,因為孩子們都不喜歡吃肥肉,不管肉膩還是不膩。長大後卻喜歡吃了,但是卻被條子肉的替代品-----梅菜扣肉所取代,雖然很相像但吃起來就沒有條子肉那種爽快,而且餐廳的條子肉沒有流水席的條子肉味道足。因為流水席的條子肉前一天就安排食料,是拿花椒大料的高湯熬製浸泡而成,餐館裡現做,沒有那份時間的醞釀,自然沒有好吃的品質。吃完後,舌尖上還有那種微麻的餘韻,晃晃蕩蕩、顫顫巍巍一片肉,吃出渾身上下一股勁,配一杯辣酒,這才是宴席美食悠悠歲月,這才是人間吃喝情懷。

馬凱:鄉村流水席,吃的絕對是一份情懷

馬凱:鄉村流水席,吃的絕對是一份情懷

馬凱:鄉村流水席,吃的絕對是一份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