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我們的教育不可「目中無人」

陳建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

9月1日晚間央視播出的《開學第一課》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不可否認,教育部門聯合央視推出《開學第一課》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播出的程序和內容不經過嚴格把關,好心也容易辦成壞事。除了質疑節目播出前廣告安排的合理性之外,家長們和社會輿論關注和討論的焦點在於第一課的形象和內容,認為有些人、有些事或有些畫面,不適合出現在第一課的課堂中。這引出了更重要的問題,什麼樣的人、事、內容或場景應該出現在第一課之中,或者說我們應該要有怎樣的教育,以及如何改進我們的教育?

首先,我們需要回答,課堂教育的指導方針應該是怎樣的?

課堂教育應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按照官方的界定,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是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教育應該是培養人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不僅第一課要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宗旨,教育全過程也應當如此。

然而難處在於如何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因為立德樹人任務本身也是不斷髮展的。畢竟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責任和使命,德的內涵與外延會隨著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而有所變化,對人的培養也應該隨著經濟發展階段而有所調整。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的根本任務,刻舟求劍式的教育模式已經不適合21世紀的人才培養,這就需要從實踐中總結和提煉。

實踐中,我國當前的教育已經做到了什麼?

本人記得讀中學的年代,老師念茲在茲的一句話是,“學好數理化,一生能創新”。這種知識導向的教育理念,積極響應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號召。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普及,科學知識得以全面推廣,全體人口的科學素養已經得到了較大程度提高。

近年來,隨著課外培訓行業的興起,學生們的選擇性學習空間極大地擴展,不僅可以在課外培訓班鞏固學校課堂知識和學習技巧,還能夠增加書法、美術、音樂、體育等特長學習。學生的學習技巧得到提高自不必說,各種特長也有長足的進展。只不過苦了家長,增加了家庭教育負擔。

課堂知識導向、課外技巧輔助,在成熟知識體系的學習方面,我國的教育和培訓已經非常先進。由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全球組織的對15歲中學生展開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中,上海學生2010年首次參加這一測試就名列全球第一,引起了各國震驚;2015年上海、北京、江蘇和廣東參加測試後,中國排名第十,表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知識能力(主要是數學、閱讀和科學)已經躋身國際前列,顯著高於中國人均收入水平在國際的排序。

儘管我國教育在傳授知識方面達到了較高水準,但是在培養學生探索未知和創造新知識的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此次教育部門推出的《開學第一課》,也有不少的科學元素,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如果能夠長期堅持,必然能夠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以易於測量的指標來衡量我國的教育,可以得到很亮眼的數據指標,但是在難以用指標測量的人文素養方面,我國的教育還很欠缺。過於重視傳授科學知識的傳授,卻相對忽視人文關懷,導致我國教育長期“目中無人”,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堪憂。盲目追求功利性和實用性的知識,把競賽和獲獎作為學習的目的,缺乏豐富的情感、完整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

另外,很多學校也對學生缺乏人文關懷。前不久,有媒體報道某地中學食堂撤掉了板凳,理由是節約吃飯時間;也有學校沒收中學生的手機、課外書籍,並對中學生實行軍事化管理,壓抑學生的個性和興趣成長。

凡此種種,都是學校教育“目中無人”的畸形產物,這裡的“人”是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

過去我們總以為,只要掌握現代科技知識,就能推動社會進步。如果掌握高精尖知識的人缺乏人文精神而走上歧途,對社會造成的破壞力也是與其創造性等量齊觀的。我國當前正處於社會加速轉型期,各種深層次矛盾集中爆發,更需要加大人文教育力度,增加人文關懷,引導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開學了,課堂不能少了人文教育,否則教育就是“目中無人”。(責任編輯:王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