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鎬頭下去都有發現」 1000餘件化石「現身」三門峽澠池

“每一鎬頭下去都有發現” 1000餘件化石“現身”三門峽澠池

回放:《大河報》曾重磅揭秘澠池上河曙猿化石發現

黃河岸邊,三門峽市澠池縣南村鄉任村上河。這個默默無聞的豫西小村落,在過去100年間,成為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爭相前往的熱土。

“每一鎬頭下去都有發現” 1000餘件化石“現身”三門峽澠池

當地發掘出包括曙猿化石、斯氏黃河猴化石、任村猴及任村猴新屬新種化石等大量高等靈長類哺乳動物化石以及其他哺乳動物化石。眾多科學家稱,曙猿化石的發現,對靈長類的演化、類人猿的起源及其向人類的演化發展具有重大學術價值與意義,為類人猿起源於亞洲提供了重要證據,否定了一些科學家提出的類人猿起源於非洲的觀點。

“每一鎬頭下去都有發現” 1000餘件化石“現身”三門峽澠池

2017年4月19日,大河報以《揭秘曙猿化石》系列報道為題,用三個整版篇幅詳盡報道了三門峽市澠池縣曙猿化石發現的過往歷史及重大意義,並全球首發中國科學家繪製的曙猿復原圖。

2017年4月19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三門峽市政府聯合在上河曙猿遺址豎立遺址保護碑。同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河南澠池工作站在南村鄉掛牌成立,此舉標誌著上河曙猿遺址的保護、利用與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進展:2個化石點,已挖掘出1000餘件化石

為搶救澠池上河曙猿遺址珍貴的哺乳動物化石資源,瞭解化石的分佈狀況,2018年3月24日,《澠池上河始新統哺乳動物化石及搶救發掘項目》獲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批准。

“每一鎬頭下去都有發現” 1000餘件化石“現身”三門峽澠池

今年7月28日以來,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派出勘探小組對澠池上河曙猿遺址進行初步勘探。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瞭解到,截至目前,現場已挖掘2個化石點,發現犀牛、鱷魚、貘,以及各種藻類等珍貴化石1000餘件。

“澠池上河曙猿遺址總面積約1000畝,目前僅挖掘了60、70平米,便出土了大量化石,基本上每一鎬頭下去都有發現。”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河南澠池工作站辦公室負責人楊栓朝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初步勘探以來,共發現犀牛、鱷魚、貘等動物的牙齒、腿骨等,以及各種藻類、部分未知種類的珍貴化石共1000餘件,其中以牙齒化石居多。

“每一鎬頭下去都有發現” 1000餘件化石“現身”三門峽澠池

“發現的犀牛、鱷魚等動物化石與現存世界上的犀牛、鱷魚等不太一樣,畢竟是幾千萬年前的存在,但具體存在的差異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楊栓朝介紹說,因化石蘊含量大,挖掘時大家往往格外小心,石塊要敲得碎小。部分珍貴化石還用石膏牢牢封住,待運出後進一步鑑定。

專家:“對河南乃至全國的始新世動物群研究都有重要影響”

“每一鎬頭下去都有發現” 1000餘件化石“現身”三門峽澠池

8月31日,河南地質博物館館長徐莉、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等一行來到上河曙猿遺址,對新發現的化石點進行察看,並對地層岩石化石的辨別與分離進行指導示範。而當地發現如此豐富的化石,也讓專家們驚歎不已。

“這對河南乃至全國的始新世動物群研究都有重要影響,也為將來擬立項建設‘黃河水下博物館’奠定堅實基礎。”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化石研究室主任、上河曙猿化石遺址初探項目負責人賈松海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當地處於澠池-垣曲盆地,是澠池-垣曲盆地古生物化石遺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化石種類多儲藏量大,在多年之前中外專家的考察採集中都有印證。據其分析,當地化石蘊含量豐富,但較為分散,未發現整體化石,可能是河流、湖泊沉積形成。

“每一鎬頭下去都有發現” 1000餘件化石“現身”三門峽澠池

目前澠池上河曙猿遺址的初探工作仍在繼續,同時專家也呼籲要進一步加大對澠池上河曙猿遺址的保護和利用。

相關鏈接:

澠池縣上河曙猿遺址,屬中始新世晚期,距今約4500萬年。遺址位於澠池縣南村鄉北仁村上河村,緊鄰黃河南岸,風景秀麗。遺址面積約66.7萬平方米,是河南省惟一的曙猿化石發現地。

上河曙猿遺址是澠池-垣曲盆地古生物化石遺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是中國古近紀地層和始新世哺乳動物群的首次發現地。1916年6月,由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首次發現發現。百年來,中外科學家在此發掘研究,取得了多項重大古生物學研究成果。經中外科學家鑑定,在此發現的曙猿化石,否定了一些科學家提出的類人猿起源於非洲的觀點,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也是國際公認的人類遠祖起源地之一。

2017年4月19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三門峽市政府聯合在上河曙猿遺址豎立遺址保護碑。同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河南澠池工作站在南村鄉掛牌成立。(來源:大河報三門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