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猶江藝苑」你知道「七月半」的故事嗎?

中元節漫談

「融媒体犹江艺苑」你知道“七月半”的故事吗?

不曉得這個節日是不是全國人民都會過,反正贛南客家很著意。不過我們叫起來沒那麼雅氣,你說“中元節”基本上沒人聽得懂,說起“七月半”那是家喻戶曉。

在客家,極大多數節日,每一個姓氏村落都是在同一天度過的,只有“七月半”例外。例如我們三水村賴屋過十四,裡把路遠的潮灣郭屋過十五。小小油石鄉,九個村約兩萬人,大大小小上百個自然村落,過十四、十五的都有。估計全上猶也是這種情況。

為什麼會這樣?

民間傳說有很多版本,流行最廣的是這樣:

上猶在隋唐以前人煙稀少,隋唐、明清分兩撥較大規模地遷入,而頭一撥遷來的大多佔著耕作方便的開闊地帶,往後來的就只好撿些邊角料,吃點骨頭湯。儘管都是客家,但先來後到仍然會因爭奪資源而產生矛盾,因而互相間形成陣營分明的兩派,當然老客家佔據著明顯的優勢,一有矛盾,就高喊著“先到為君,後到為臣”,直要把“為臣”的弄得跌尾狗一樣才放赦。除了生產,生活方面也免不了搞點惡作劇。

我們客家有句俗話,把惡作劇叫做“做鬼事”。

七月半本來都是大家一同過十五的。這樣過了幾年,老客家想主意了,就在十四那天早早買好過節的一應物品,十五日把所有店門都關了。而新客家基本上沒有當店老闆的,紙香蠟燭到哪兒去買?被老客家做了一下“鬼事”,就這樣過了一個冷冷清清的七月半。陽間人不打緊,陰間的先人也跟著受氣,新客家就記取教訓,第二年,也在十四以前早早置辦,並且更進一步,置辦好就不拖延,乾脆十四就殺鴨子、燒紙錢,祭奠了先人,烹香了鴨肉,提前一天把節過了。

老客家嘲笑新客家“好食佬”,新客家就譏諷老客家“假孝道”。後來,新老客家各過各的中元節;再後來,新老總會融洽,攀親交友都會有,但中元節分開過的習俗,卻沿襲至今。

這個節過得熱熱鬧鬧,但是又神神叨叨,因為人們把它當成“鬼節”來過。你看集市上,尤其鄉鎮逢墟日,到處攤點擺的是紙香蠟燭,還有紙糊的衣服鞋帽,這些都是陽間的人買來,從七月初一到十五的日子裡,路上總能看見一些人,左手拎著祭品,右手一隻鴨子,那就是“送月半”的,你肯定就曉得,這人的什麼親戚在新近的哪月哪日作古了。近幾年陽間的生活紅火了,人們不忍心光是自己過好日子,就買紙做的電視機、電冰箱、小汽車等,估計這種人是覺得陽間生活條件更好了,陰間也得共同富裕不掉隊。這些東西都是孝敬給親人的,不曉得,若是親人還在世的話,他們願不願這樣奢靡擺闊?

這個節日到底從哪朝哪代開始有,又是怎樣流變的?沒考究。我已經過了七十個中元節了,只覺得,中元節還是那個中元節,人鬼情不再是原來的人鬼情。

歷來的中元節,不外乎對內對外兩個內容。

對內,每家每戶給先人燒紙錢香燭,紙錢用包皮封好,包皮上面虔誠地寫上幾句話:

“今逢中元之期

陽孝男某某孫某某……謹以冥錢牲醴敬奉於

故先祖某某老大人(妣某氏老孺人)魂下

專領享用別神無份

伏惟尚饗

年 月 日”

包皮要用鮮血塗抹其上,以示所說的“牲”實有其物,並沒有哄騙祖宗。不過也多少摻了點假:“牲”字不是“牛”字旁嗎?為了盡這點孝心,就宰一頭牛,那麼來年耕田怎麼辦?就殺只鴨子代替,想必祖宗能夠諒解。不過也好,鴨血鮮紅,陰間祖宗看到了;鴨肉清香,陽間子孫不演文。陰陽和諧,各稱其願。

對外,若有親戚在頭年七月半到當年七月半這一年時間裡故去,則要送紙錢香燭以及一襲紙衣,以示對逝者的懷念。一般來說,大多是死者至親才有此義務,不像現在凡沾親帶故都要表示表示。那時窮啊,怕主家連鴨子也買不起,拎只鴨子捎帶去,算是替主家分憂。

這樣,送禮的竭盡全力做了一次“送月半”的客,主家反倒發了一筆小財,七月十四或者十五殺一隻,過了節,剩餘的鴨子不會一個個都吃了,放養幾個月,冬天到了,臘板鴨的材料不用愁。

從七月初一開始,客家人就忙著籌措這件事,直至七月十五結束。因為跟死人有關,有的地方乾脆叫“鬼節”。這樣就帶上了晦氣,有的人就忌諱別人來自己家,而中國人是很自覺的,這半個月裡當然也就約束自己,不踏進別人家門半步。

那麼這種笨得要死毫無理據的風俗是何時形成的呢?是否一開始就有呢?已經很難考究了,不過,只要細想,還是有蛛絲馬跡可尋。

上猶縣營前地區,因為地理環境較為封閉,外風內侵的現象很少,客家老風俗保留的相當完整原始,而且營前人是非常重視禮儀習俗的,但人家偏偏就不存在這種忌諱,七月就跟六月一個樣,所不同的不過是比六月涼一點,遇到翻秋年月可能還更熱一點,農活忙完了,走親戚的反倒會多起來。而除營前以外的其他地方人家,也大多是明清兩朝陸續從廣東福建遷來的,遷到贛南以後的很長時間裡,應該跟營前風俗是基本相同的。這就證明,七月上半月不輕易串門的習俗,是營前以外的人,時間是後來,才慢慢興起的。

後來,到底有多後呢?想到了我的老岳父。岳父是社溪鎮人,社溪一帶也是忌諱七月頭半月亂走動的,然而,是不是向來就這樣呢?岳父今年九十歲,你會想,我岳父一定挺介意七月上半月?

錯了!他和我岳母生了九鳳一龍,每逢有點什麼事,女兒女婿外孫來了就幾張桌圍圍坐,他愛熱鬧,巴不得有不散的宴席,有其中一個女婿說,再不回家,明天都七月初一了。他眼睛一瞪:“七月初一又怎麼了?年紀輕輕信這個,我都八九十歲了,以前哪有這種說法?都是如今一些人不人鬼不鬼的興的規矩!”

我自己的父親年紀更大,1983 年故去。父親也是教書出身,在我印象中,父親從沒有教過我任何關於做人、規矩、禮數方面的東西,一丁點兒都沒有。他也極少評判是非、臧否人物、摻和閒事,但是如果有誰過於講究,糾結於小是小非,他會簡短地丟一句:“精怪傻!”

父親故去後,我隨著年歲的增長,總會反芻他那為數不多的世事感言。“精怪傻”,首先中心詞是“傻”,傻人你是不能指望他有什麼深刻的人生認識的;但這種人並不是一傻到底,他有他的處世準則、技巧,小題大作是這種人的顯著特點,因此父親給這種人加了一個修飾詞:“精怪”。這樣就組合成了一個含糊而又準確的複合詞,可意會而難於言說,如果一定要解釋,略等於“刁”“小樣”“酸溜溜 ”“少見多怪”“聰明過了頭”“朽木不可雕也”。像這種某月某日不可隨便串門的規矩,父親是從來不會當回事的,如果誰過於拘執,他也會露出不屑的神色:“這個精怪傻!”為什麼這樣就是精怪傻呢?父親卻又不言語了。

而這些年來好不容易告別了貧窮,小富即安,有條件講究了,“精怪傻”反倒多起來了,就鑽牛角尖,小心翼翼心驚膽戰怕小日子從眼皮底下溜了,我心度人心,生怕別人怪罪,自己擔心的事以為別人也忌諱。人最擔心的是什麼?就是死。既然大路上走親戚的大多是“送月半”的,既然紙香蠟燭小汽車女秘書是送給死人的,那就謹言慎行,不該說的話別說,不該去的人家別去,不要招惹人家一肚子不高興滿腦子打官司。

你若是有此心,我也會這樣想。糟糕的是,好的東西難於普及,壞的念頭一推即廣。葫蘆“咕咚”,猴子驚懼,道聽途說,以訛傳訛,以致老虎也怕“咕咚”了。

所以我認為,這樣做純粹是作繭自縛,這種所謂的風俗並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典型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是在現代,是現代的“精怪傻”作祟,是自造的“鬼事”煩擾陽間人的生活。過去曾有人寫過很多“不怕鬼的故事”,現在是人們自己“疑心生暗鬼”。

把七月半稱為中元節,這好理解,一年十二個月,相對於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叫做上元節,七月半可不就是中元?而把中元節當成“鬼節”,這就是一個歷史的誤會了。中國是個典型的農耕社會,考究傳統習俗的來歷,恐怕要從農事活動入手。

從正月初一開始,客家人,有道是“正月聊過,二月捱過,三月著穩蓑衣笠嫲都要做”。隨著季節的推移,農事活動日趨緊張。農事,最講究一個季節,每一種作物都必須與大自然節律合拍,骨節眼上慢個半拍也不行。早晚兩造水稻,播種插秧都不能違時,“蒔田蒔到夏,作田佬子打野哇;蒔田蒔到秋,就算有割也冇收。”

「融媒体犹江艺苑」你知道“七月半”的故事吗?
「融媒体犹江艺苑」你知道“七月半”的故事吗?

六月,早稻成熟了要收割,晚稻秧苗期滿要連手蒔下大田。同一坂田,昨晡黃,今晡青,甚至上晝黃下晝青,所以,從小暑開始,直至立秋到臨之前,這個把月期間,農村呈現火熱勞作的場面,人們把它叫做“雙搶”:搶收,搶種。一個“搶”字,準確生動,那是跟天老爺在彎道上搶領跑,是跟吝嗇的命運之神搶幸福啊。

而六月一過, “雙搶”結束,最緊張的農事活動告一段落,一年十二個月也恰好過去一半。頂多把某些尾欠農活再收拾完(例如最後一塊秧田也要重新蒔回晚稻),這時不知不覺七月又過去了十天半月,終於把上半年的農活忙完了。喘口氣吧,條件允許的話,犒勞犒勞自己吧,最簡單而又方便的是,自家養的鴨子長齊了老羽毛,起碼兩三斤以上,殺一個,打打牙祭,緊張過後的鬆弛,面對自釀的米酒,下飯的好菜,筋骨得到愜意的放鬆,精神得到極大的滿足。說起來可憐得心疼,可誰又能說這不是實實在在的農家樂呢?

後來就慢慢約定俗成,無需法定,七月十五成了農人們自己的節日,把它看成一年當中連續勞動的間歇,看成辛勤的人們對下半年收成的預祝,總之,它的初始,純粹是活著的人們自己的節日,人們的初心,純粹是給自己辛勤勞動一個小小的獎賞。

可是客家人淳樸就淳樸在這裡,任何時候他們也不會忘記自己的先人,喝著小酒,吃著魚肉,他們就會於心不忍,就會自然而然想起不久前逝去的親人,要是他或她還在那多好啊!那就祭奠一下吧,一開始的方式可能極其簡單,飯桌上多擺一份碗筷一個酒杯,就算敬請親人一同享受這天倫樂、農家歡了!

後來程式化的所謂“鬼節”,應該是一步一步訛變而成的,是那些“精怪傻”添枝加葉鼓弄出來的,時日一久,人們失察,反將人節作鬼節。看來,違背初心的事情,可不是今日才有啊!

我喜歡營前地方風俗醇厚,保持了原汁原味;我欽佩岳父無所畏懼,具有孩童般的率性天真;我相信父親看破了人心,是一種真正的通達;我崇敬物質匱乏時期的人們,質樸而多情。我不理解,越往現代走,人們為什麼越願意讓“精怪傻”的思維方式來左右自己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