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扶貧故事精選24:幫扶之家故事多

淅川縣老城鎮穆山村的幫扶責任人來自6個單位,共16名。其中,縣醫院7名。這是淅川縣人民醫院派出的第四批幫扶人員,也是最後一批。在將近一年的日子裡,我與他們共同經歷了從牴觸到熱愛、從陌生到親如一家、從不知所措到行家裡手的歷程,許多故事感人至深,令人難忘。

淅川扶貧故事精選24:幫扶之家故事多


縣人民醫院幫扶責任人前來報道那天,正值入戶算賬、填寫表冊的高峰時期。我抬頭一看,心裡一下子就涼了。因為,這批幫扶責任人年齡偏大。仔細一問,原來在這次脫貧攻堅戰役中,縣醫院共派出102名幫扶人員。由於人員不夠,縣醫院只好把看家底的後勤管理人員派到了穆山村。當時,全省因為賬算不精準而受處分的幹部很多,我和第一書記李向東都感到壓力很大。再加之這個村是典型的移民貧困村,享受的國家補貼多而雜,要算好這筆賬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我擔心這批幫負責人算不好帳,或因不堪壓力身體出現問題。

淅川扶貧故事精選24:幫扶之家故事多


果然不出我的預料,七位幫扶責任人一聽說要入戶算賬填寫表冊,馬上就吵開了。有的說:“我年齡大,眼看不見,這個帳我算不了。”有的說:“我在單位就是一個維修工,從來沒有拿過筆!”還有的說:“算賬是工作隊員的事兒,與我們幫扶責任人無關!”……胡玉傑是一位五十多歲的女同志,她沒說話眼淚就落下來了。她說:“田主席,我的眼睛剛做過手術,心臟也有問題,每週還要做高壓氧治療,我實在做不了這個工作。”茹玉西是這個隊年齡最大的,也是縣醫院最會事兒的,人緣好。在單位,無論職務大小,年齡大小,大家都叫他“西哥”。他把李向東拉到一邊兒,低聲說:“向東,你幫西哥算算,回縣城我請你喝酒!”我看這陣勢彷彿不是來扶貧,倒是來訴苦的。

淅川扶貧故事精選24:幫扶之家故事多

穆山村脫貧責任組經過研究,形成了兩項決議:一是迅速召開全體幫扶責任人會議,講清形勢,明確責任;二是請縣醫院派一位副院長前來參加會議,穩定軍心,穩住陣腳。我擔任了這次會議的主講。我把省市縣的扶貧形勢給大家講了講,又讀了幾個處分決定。我說:“誰幫扶誰,這是縣扶貧辦寫在文件中的,一個蘿蔔一個坑,誰的賬誰算,誰的表誰填,誰的工作誰幹。自己幹不了,自己想辦法。如果身體原因幹不了,請單位或縣扶貧辦重新派人來把這個‘蘿蔔坑’補上,補不上人出了問題我們不承擔這個責任。”我的這番話把大家鎮住了。會場上一下子靜得只有呼吸的聲音。我緩了緩氣,語重心長地說:“咱們這個幫扶隊有幾位隊員將近退休了,乾乾淨淨幹了一輩子,可別在退休前背一個處分。如果真這樣,到時候降低工資不說,這個人丟不起呀。”會後,大家心裡雖然還有些牢騷,但已經開始動工了。這時候,我把工作隊員羅鵬拉倒一邊,對他說:“去街上多買一些菜,要葷多素少,讓大家吃好。”羅鵬說:“那經費怎麼辦?”我說:“用咱們三個人生活補貼呀,不夠我再想辦法。記住保密,不要對幫扶責任人說。”羅鵬一聽,騎上摩托走了。

淅川扶貧故事精選24:幫扶之家故事多

大家吵歸吵,但人人心裡都明白,幫扶責任大似天,誰也不願意挨處分。真正幹起工作來,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胡玉傑的女兒在縣工信局當會計,她白天入戶採集信息,晚上讓女兒幫忙算賬;張芬為了填好表冊,讓老公前來當抄寫員;楊紅普把大學剛畢業的女兒也帶來了,說是體驗生活,實際擔心自己算錯帳,讓女兒給自己把把關。最年輕最美麗最得力的要數尹娟了。大學畢業,學的又是財會,做起來得心應手。她一邊算自己的帳,一邊指導自己的隊友,很快成為整個幫扶隊的主心骨。

當然,工作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第一個在貧困戶家碰釘子的是西哥。那位老鄉簡單認為幫扶就是送錢,因此,他很直接地對西哥說:“你們扶貧扶的是啥?就是來跟我們算賬?就是來讓我們簽字?你要幫扶,你就給我錢;不幫扶我,也不要耽誤我幹活。”西哥說:“要錢沒有,要政策有。政策比錢更重要,有了黨的扶貧政策,我們就能脫貧致富。”老鄉說:“我沒時間聽你瞎掰,我要去幹活了。”西哥一點也不急,他說:“你幹活,我跟上,你去哪兒,我去哪兒。今天你不跟我算賬,我明天還來,明天不算,我後天再來。反正,這個帳啥時間算不好,我就跟你跟到啥時間。”老鄉一聽,知道自己碰到了硬茬,只好坐下來配合西哥算賬。幾次走村入戶後,西哥與那位老鄉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有了感情基礎,老鄉的杏李等脫貧產業也慢慢做了起來。

淅川扶貧故事精選24:幫扶之家故事多

縣醫院駐穆山村幫扶隊是坐車來往於縣城與穆山之間的。胡玉傑暈車,可自己又不會騎摩托。為此,胡玉傑一生氣,便自己買了一輛摩托,學著騎。幾趟下來,胡玉傑便能獨立騎摩托下鄉了。一次,胡玉傑騎著摩托回家。她到了雷峰埡,天突然下起了暴雨。胡玉傑咬著牙,冒雨前行。事後,她還寫了一篇文章,記錄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她在文章中說:“當時,我想到父親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死都不怕,這點雨算得了什麼。為了黨的扶貧工作,我拼上了。”這個文章在微信群傳播後,得到了縣領導的點贊。這就是患有心臟病並且即將退休的胡玉傑,她從牴觸到熱愛,並最終成為一名堅強的幫扶工作隊員。

淅川扶貧故事精選24:幫扶之家故事多

十一黃金週期間,穆山新村後面的山體出現了滑坡,28戶居民生命和財產受到了嚴重威脅。這28戶居民都不是貧困戶,與幫扶責任人無關。但是,救災任務重,人手不夠。向東與我商量後,決定讓縣醫院的幫扶責任人上。因為,我們知道,這時候的縣醫院幫扶隊已經不是開始那個哭鼻子撂挑子的幫扶隊,而是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則必勝的隊伍。果然,大家聽到電話後,馬上趕了過來。大家與鄉、村幹部一起,冒雨搭帳篷、貼封條、安置災民、發放慰問金等。西哥、建宏、李偉穿著雨衣,雨水沒有把他們的衣服淋溼,可汗水卻把衣服浸透了。這些從來沒有幹過體力活的老同志,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刻,挺身而出,不講代價,不講條件,真的很讓人感動。由於救災工作處理及時,這次山體滑坡沒有出現人員傷亡事故,把災情降到了最低限度。

淅川扶貧故事精選24:幫扶之家故事多

隨著時間的推移,幫扶工作在不斷深入,幫扶隊的隊員之間友誼也在不斷加深。由於工作隊員多,吃飯桌子小,尹娟從家中帶來了一個大桌面;李偉不僅開著自家車拉著隊員前來幫扶,而且還主動擔當起了炊事員;建宏看到村部的水龍頭、桌子、電棒有問題,便帶來工具和材料維修;西哥、楊紅普、張芬、胡玉傑……大家不時從家裡帶來滷肉、粉條、茶葉等物品與大家一起分享。在大家眼裡,穆山幫扶隊就是一個家,人人都拿真情來呵護。我堅信,我們這個幫扶之家一定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一定還會出現更多感人的故事。等到脫貧攻堅勝利那一天,我一定會把這個家庭的故事續集寫出來,繼續與大家再次分享。(此文撰寫於2018年1月5日)

作者簡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五四文藝獎獲得者,南陽市五個一文藝工程獎獲得者,淅川縣文聯副主席,淅川縣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在全國各大報刊雜誌刊發作品3000餘篇,《讀者》、《意林》簽約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禪谷禪韻》;長篇小說《淚落水中化血痕》;參與主編《魅力淅川》叢書(六卷),撰寫的《北京,不渴》微電影劇本拍攝後榮獲國家林業部“十佳影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