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爲什麼會患病?如何進行水質調控?

魚為什麼會患病?如何進行水質調控?

一、魚病的根源

隨著池塘養殖集約化程度和魚產量的不斷提高,魚病的發生和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嚴重,那麼引起魚患病的原因有哪些?

其實魚發病最終根本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池塘多年未乾塘消毒,病原體及蟲卵等發病因子未消除。

2.引進的苗種種質退化或帶有病原體或寄生蟲,體質不佳。

3.投餵營養不均衡的飼料,或投餵時未按“四定”原則,導致魚體生長不正常。

4.不同的養殖階段未保持合理的養殖密度,如密度較高的情況下,極易因大量投飼導致池塘缺氧,從而使魚體體質下降,極易發生魚病。

5、投肥不當:在魚生長旺盛期,6、7、8、9月投肥,從而導致水體透明度下降,水質變黑最終引發水體環境惡變,爆發魚類的各種寄生蟲病及藍綠藻的爆發。

6.水質管理不善:俗話說“養魚先養水”,良好的水質是魚類健康快速生長的必要條件,所以養魚經“水、種、餌、密、混、輪、防、管”中把“水”排在第一位。而目前有很多漁農只重視日常飼料投餵,而忽視了水質管理或未做到位,導致水質惡化,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積累,溶解氧低下,魚體免疫力大幅下降,如天氣發生突變,魚極易患病甚至死亡。因此在做好日常投餵等工作情況下,如何做好水質調控是漁農養殖過程中重中之重。下面就精養魚池和湖泊水庫水質調控做進步闡述。

二、如何進行水質調控

要做好水質調控,首先要了解養殖水體主要水質參數。而目前漁民不瞭解養殖水質的基本參數(如溶解氧、鹽度、pH值、總氮、氨氮、亞硝態氮、磷酸鹽磷、硫化氫等),很難給予針對性的水質調控。如果請推廣站技術人員採用專用儀器測定,儘管測試數據精確,但他不可能同時為大量的養殖戶服務,更不能適應養殖水質不斷變化、要按時測定的要求。養殖戶採用簡易水質分析器,就可及時瞭解水中溶解氧、鹽度、pH、總氮、氨氮、亞硝態氮、磷酸鹽磷、硫化氫變化情況,及時採取相應的技術措施。

(1)精養魚池

面對水體狀況不好的池塘,為了提高養殖效益最大限底的減少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根據多年來的生產時間實踐經驗總結出調水必需遵循:測水、解毒、改底、肥水的四個原則即檢測水質、水體解毒、、池塘水底改造、池塘水體調節,其步驟如下:

1、測水

全面瞭解當前水質各項常規物理(溫度、PH值、溶解氧、透明度、水色、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硝酸鹽、磷酸鹽磷等)等綜合指標,並做好數據的記錄以便做好各項處理措施的提前準備,不要等水質完全變壞在去改水否則成本更高,同時對魚的生長也會造成影響。

2、解毒

隨著高密度、集約化養殖的出現,投餵式養殖已成為水產養殖的主要養殖方式。池塘中大量有機物質的殘留、存在,形成了池塘的自身汙染。養殖用戶大量使用消毒劑及殺蟲藥劑,在使用消毒、殺蟲及滅藻產品的同時,造成了重金屬離子及有毒物質的積累,對整個水體環境起到負面影響。在實際生產中常常會碰到由於水體重金屬離子汙染而導致春季肥水困難,各類水產動物苗種由於自身應激能力較低,造成放養後大面積死亡,這都與池塘的毒素有關,解除池塘毒素是肥水、調水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養殖對象應激的前提。建議春季在使用消毒、殺蟲等化學藥劑後,先使用解毒類產品,解除池塘內各類毒素。

3、改底

池塘中的飼料殘渣、魚蝦的排洩物、浮游生物的殘體下沉到池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淤泥過多易導致池水缺氧危害養殖動物。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有機物經細菌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往往使池塘下層水中本來不多的氧消耗殆盡,造成缺氧狀態。一但溶解氧偏低,就會造成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偏高。如氨、亞硝酸鹽、硫化氫是魚類生存、生長過程中的劇毒物質。濃度小時,能使魚類處於不安定狀態,食慾下降,餌料係數增加,抵抗力減弱;濃度大時,會使魚中毒死亡等等。為達到最大限度分解水底有機物和有害物質的目的,有必要使用生物製劑類的底改產品,加速有機物質和有害物質的分解及再循環利用。如只用化學底改類產品,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建議要定期使用可沉底的生物製劑類產品。

4、水體調節

包括絮凝劑淨化水質(物理方法)、肥水、微生物製劑(水產專用菌)調節穩定水(生物方法)二部分;

具體使用方式建議

(1)在提前檢測水質基本沒有問題時,應定期用液體(除特殊情況下粉劑不建議使用)及顆粒狀水產專用菌互相配合調節穩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外界溫度,因定期的補充正規廠家的微生物(水產專用菌)。可加快了有機物的分解速度,能把進入水體的大量有機物質快速而徹底地分解掉,減少或避免有機物質在池底的沉積,保持池底的清潔,達到改善和穩定水質的目的。如等水質惡變後,在進行調水成本高同時對魚的生長肯定會很大影響。

(2)在水已出現常規問題,首先因採用淨化水質,後在採用生物製劑,而不是先用生物製劑;

在高密度水產養殖過程中,由於水質混濁(泥沙過多、藻類繁殖過剩產生自蔽反應、水體有機質過多),懸浮物過多、透明度低,常常導致水體缺氧、魚蝦浮頭,藻類死亡,養殖環境惡化,魚蝦極易發病,因此有必要使用絮凝劑對水體懸浮物進行吸附絡合沉降,以改善水體透明度,增加陽光照射深度,提升藻類光合作用,增加水體溶解氧。

(3)肥水

肥水最重要作用之一,是增加氧氣。池塘通過肥水,改變了水色和透明度。而水色和透明度主要是由浮游植物的種類和數量決定。浮游植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透明度就越低。浮游植物的作用,是能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氣。浮游植物越多,則放出的氧氣就越多。因此保持豐富的藻類是較科學增加水體溶解氧的方式(但不能過量既我們常用的透明度)。至於增氧機、化學增氧劑類產品只能是暫時的應急方式,因此肥水也是重要的調節水質方式之一。

三、池塘水體調節方案

1、水質及水色正常情況下日常維護方案

適宜魚體健康生長的水質指標範圍:

①PH值: 7~8.5為宜。

②溶解氧:5mg/L。

③透明度:20-40CM。

④氨氮:濃度0.2毫克/升以下時一般不會導致它們發病;濃度達到0.2毫克/升~0.5毫克/升,則對類它們有輕度毒性,容易發病;濃度超過0.5毫克/升,對它們的毒性較大,極易導致它們中毒、發病,甚至大批死亡。

⑤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含量(以氮計)低於0.1毫克/升時,不會造成損害;達到0.1毫克/升~0.5毫克/升,它們攝食降低,腮呈暗紫紅色,呼吸困難,遊動緩慢,騷動不安;含量高於0.5毫克/升時,它們臀部底面呈黃色,某些器官功能衰竭,嚴重時導致死亡。

⑥硫化氫:不超過0.2毫克/升。

日常維護方案:

調水之前建議:對於使用了消毒、殺蟲、殺菌的水體中,對水體解毒一次。

①5、6、10月份,每月至少二次使用水產專用菌(水體中上層)及以上生物底改素改底(底部的分解)調節和穩定水質,同時每隔10天使用專菌劑拌喂飼料,改善魚體腸道消化吸收能力,減少糞便排出,降低對水體的汙染。

② 7、8、9月份,高溫季節應增加底改和調水產品使用頻率(每月至少三次),每10天使用可沉底生物製劑和水產專用複合菌調節和穩定水質,同時每隔10天使用專門菌劑拌喂飼料。

③無論水質如何,建議使用特效淨水王每月至少一次。可以起到綜合預防水質發黑、起泡及解毒、增氧作用。

④養殖過程中如水質較瘦特別是在中期,可適當加大投餵量及投入部分生物肥同時配合氨基酸肥水(但一定要找出水質瘦的原因如是否水體毒素存在、氮磷比例失調等等)。

⑤如按以上方式日常維護,可延長換水時間是普通養殖換水時間二倍及以上時間。可通過肉眼及檢測水質理化指標進行日常監控,當限值上升快到極限時,既可換水三分之一。不可一下全換,否則易影起水產起動的對環境的不適。

2、水質出現普通渾濁時,速效底改化水潑灑,每畝用量500克,當水質出現嚴重發黑髮綠起油膜及水泡等情況,高效淨水王,每畝用量800克;後均用複合芽孢等微生態製劑產品在第三天進行全池潑灑後;以上二種處理方式後視水色改變情況連續使用一到二次改變後,恢復普通日常調水。

四、精養魚池如何正確肥水

1、高產魚塘水肥標準

判斷水質肥濃是否適當,主要是看水色,水色是池水中懸浮物質和浮游生物組成的反映,是調節、掌握水質的依據。凡是水質符合“肥、活、爽”這三個字,就是好水,這三個字的具體標準是:肥一透明度適中,約25~40釐米,這種透明度表示水中浮游生物量豐富、適宜。活一所謂活是指水質會不斷變化,它有三種表現:一是上午水質較淡,透明度大,下午水質較濃,透明度小。除了每天有日變化,每隔幾天或更長時間會濃、淡交替出現。二是有水華出現,水華是在無風晴朗之日,水面出現一條條,或一塊塊濃淡相間的顏色,並不斷移動。水華有程度不同之分,條狀水華是最理想的水質,水的肥濃適中,浮游生物組成好,可消化種類多;而大片雲狀水華,是水質過肥的象徵,是“轉水”的先兆,必須及時注水。三是下風有油膜浮在水面,有粘性,發泡,一般上午呈黃褐色,下午呈綠色,漁民稱早紅夜綠。爽一水質看起來濃而不混濁,呈油綠色(包括藍綠、黃綠色)或紅褐色(包括茶色),表示浮游生物組成好。

2、如何科學合理的施肥。

(1)瞭解肥料種類及特性

分為有機肥、無機肥、複合肥

A有機肥:特點是有機質高、氮、磷含量低,主要培養浮游動物,施用後見效較慢但因營養全面,肥效較好且持久。

未發酵的有機肥料主要有糞肥(豬糞、牛糞、雞糞、鴨糞、鳥糞等)、綠肥、堆肥等。未經充分發酵的有機肥在水中會腐爛分解,消耗水中氧氣,放出有毒氣體(硫化氫、氨、二氧化碳等),同時帶入大量致病菌及寄生蟲卵,對魚類生長會帶來較大影響,不建議使用。

生物有機肥是利用生物工程技術對各種畜禽糞便進行生物處理,轉化為無公害、高效的生物菌肥。生物有機肥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①有機質含量高,可作為基肥使用或花鰱養殖主要用肥品種。

②經高溫腐熟,殺死了大部分病原菌和蟲卵,減少病蟲害發生。

③生物有機肥中添加了有益菌及其分解產物,既可作為魚類餌料,又具備調節水質的作用,減少魚病發生。

B 無機肥:包括氮肥(碳酸氫銨、氯化銨、尿素、硫酸銨等)和磷肥(過磷酸鈣、重鈣、磷酸一銨等)以及當前廠家以氮和磷源為主要原料添加微量元素配置而成的配方肥,特點主要是培養浮游植物,肥效快但不持久。

C複合肥:由有機質和無機質按一定比例配置而成,營養較全面,在某個適合溫度時間段內,具有有機肥效持久無機肥快速起肥兩者優點同時施放簡單。

(2)根據不同季節科學搭配使用有機肥和無機肥

對於精養模式(草魚):施肥應貫徹春秋季根據水溫及投料情況,應施生物有機肥料或有機無機複合肥為主、帶中間(夏季水溫高時施用無機肥料)、重施基肥、巧施磷肥,以磷促氮,通過“四看”(即看季節、看天氣、看水、看魚狀況)施肥技巧,採用有機與複合及無機肥結合的方法合理進行施肥,可保持養魚水體處於“肥、活、嫩、爽”狀態。

冬季(11-來年2月)水溫低,溶氧高,耗氧低,此時施入一定量生物有機肥作基肥,對來年肥水可起到促進作用(日常養殖過程中,會出現如在冬季施了基肥的朋友,來年肥水特別快。反則,肥水效果則慢或是總是肥不起來。同時對於主養或套養花白鰱用戶:水溫低魚體只能說是生長緩慢,並不是完全停止生長。經科學研究證明:即使低於零度的冰層以下,照樣有硅藻和輪蟲在正常生長。經解剖發現,即使冬季溫度再低,魚體內腸胃中照樣會有被大量攝入的食物。這就說明,在相對低溫時段向水體補充營養成分還是相當必要的,以促進魚體保膘,保持健康狀態。

而當春季(3~5月)水溫上升時,水質轉濃,池水中飼料生物就會大量繁殖,有利於魚類生長,此時因根據水溫情況施肥以生物有機無機複合肥及生物有機肥為主,對於水體特別瘦的還因配合氨基酸肥水液同時使用,應次少量多,高溫季節6月到9月,是投飼量最大的時期,魚體排洩物多,耗氧量大,此時段不施肥或只補充磷肥,以調水改底為主(因為飼料及魚體的排洩物也是一種肥料,但一定要定期使用生物製劑進行快速分解利用,否則易造成耗氧最終溶解氧偏低引發氨氮及亞硝酸鹽超標。如水質較淡,施肥量也要次多量少勤施肥,保持水質肥活。晚秋(10月中下旬後),由於此時魚體吃食量已下降,池塘內的排洩物等有機質減少及為了來年做基肥,需針對不同的養殖對象施入相對量的生物有機肥。在每次施肥時,要根據水質情況而異,水質清淡要適當多施肥,水質肥濃,施肥後要加註新水或及時使用水產專用菌調節水質。

(3)施肥技巧

池塘施肥技術是一項比投餵技術更復雜的技術,需根據池塘條件、養殖品種、天氣、肥料搭配等靈活施肥,下面介紹一些施肥技巧:

1、水體渾濁,含懸浮物及粘土顆粒多時,不宜先施肥,因先施用淨水產品使粘土膠粒凝集沉降後再施肥。

2.使用無機肥必須注意氮、磷的比例平衡;高溫期肥水必須少量多次;精養池及老池塘應注意可能缺乏磷肥(可進行測有效氮及有效磷及氮磷的比例是否正常)。

3.天氣晴朗多施,陰雨天不施或少施,水色清淡多施,水色濃厚少施或停施,魚活動正常多施,發現浮頭或病害時不施。

4.在施用化肥時不能與鹼肥混用,目前使用的化肥多呈酸性,一般都忌與生石灰、草木灰或其他鹼性肥料混合使用。

5.如以濾食性魚類或套養了此魚種的池塘,應保持池水肥、活、嫩、爽。重施底肥,巧施追肥。做到看天、看魚、看水施肥,追肥少量多次,不宜追施農家肥。始終保持池水透明度25 cm-875px,當透明度小於500px時應停止施肥。

6.新池塘、泥砂底應多施有機肥同時前期配合氨基酸肥水液使用。肥水塘和淤泥較多的老魚塘,可少施不施有機肥,以微生物為主進行有效分解利用。

7.主養投料魚的精養塘,應注意:前、後期根據水溫注重施肥(生物有機肥與益生肥水素),中期根據水色實際情況少施或不施肥(主用生物製劑進行餌料及魚排洩物肥效的轉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