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分省後的二百多年安徽一直是發達省份,而近幾十發展較慢?

和語濤聲


清初沿明制設江南行省,轄今江蘇、安徽大部,乾隆43年,析分江蘇和安徽兩省,以"安慶"和"徽州"兩地頭字稱謂"安徽",府治在長江北岸的安慶。傳慈禧的父親曾在安慶候補官闕,住"回回營",即今黃土坑,慈禧的少女時代就在安慶度過,其時,她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到江邊的"迎江寺"祈願,現在的"敕造迎江禪寺"就出自她的手筆,而該寺最為聞名的"水陸道場"就是專為她超度而辦,己馳名佛教界。她講得一口的安慶話,以後垂簾聽政,也最喜歡聽安慶人唱戲,這也造就了徽班進京的傳奇。彼時的安慶,猶如今日的深圳,佔得了天時、地利及真正的人和,連"同治中興"後的曾國藩也諳得了此道(迎合慈禧的情繫安慶),於是中國第一艘蒸汽機動船、第一個兵工廠、第一部電話等真正的現代企業雛形應勢而生。安慶、重慶、武漢、南京、上海共稱之為"長江五虎",處在長江居中的優越地理位置也一直引領著整個安徽省的發展,整個清末和明國初,安徽政治和經濟的全國影響力,從皖系軍閥和辛亥革命的大事件中可略窺一斑,我們黨的真正創始人陳獨秀也誕生在今安慶市區的錫麟街。安慶經濟的橋頭堡和特有的皖江文化也吸引了大量外資。美國《辛丑條約》中的清政府(庚子)賠款,他們全額退還到當時的中國民生中來,除了奠基清華大學等眾所周知的項目外,他們在安慶建了天主教堂、聖約翰小學、崇文中學、同仁醫院等大量市政建設,那時的安慶,就像迎江寺中的塔影橫江的"振風塔"一樣,有"過了安慶不說塔"之譽。大別山餘脈龍山亙其北,南邊長江在此離奇的拐了個九十度的彎,大量的水汽聚集在江右這片鍾靈毓秀的神奇土地上,黃梅戲、禪宗、篆刻、文學、教育界人才輩出,在思想文化上引領了時代風騷。可解放後,風雲突變,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期間,美國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有進一步進攻上海吳淞口沿長江西上,直接威脅到我們新生政權的建立。安慶居中長江,萬一淪陷,整個長江中下游平原,乃至黃淮海地區都將敞開大口子,十分不利且十萬火急。於是在著名的那個九月十八日,他老人家乘軍艦親自赴安慶考察輿情,滿安慶城的美國建築更引發了他的耽憂,於是省府由當時人口三十萬的安慶遷到人口僅五萬的合肥(當時叫甕城),這種軍事上的戰略考量對經濟的發展毫無裨益,哪一個不是沿江沿海的省會能在新時代的經濟發展中佔得先機呢?除了這種先天不足,合肥在文化上的匱乏更是直接扼制到了投資和人才的引入,一個死水微瀾的巢湖光藍藻治理都花了三十億,JAC竟然逆潮流而動鉅虧上億,KJD的量子技術幾成烏龍。可急缺資金注入的安慶因早期全國化工城市的規劃,生生將一條騰淵巨龍釘在了恥辱柱上,整個全市產值還不及有的發達省份的一個鄉鎮。當我站在振風塔上,徘徊在夜月亭裡,心裡是對這座美麗的宜人之城,"城殤"的嘆息,也希望我們新時代的戰略決策不但要集思廣益,更要把安徽往科學和協調的發展道路上來。"知古鑑今",文中不妥之處,懇請大家指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