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險11年:僅有「廣覆蓋、低標準」還不夠

編者按前不久,受颱風“溫比亞”影響,山東省出現一輪大範圍強降水天氣,共造成23萬個大棚不同程度受損,主要集中在濰坊、濟寧、菏澤三地市。其中,作為全國最大蔬菜生產和集散地的壽光市,14.7萬個溫室大棚約有10.6萬個受災,受災比例超過三分之二,卻只有120個參加投保。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恢復之中,但蔬菜之鄉14.7萬個蔬菜大棚為何只有120個有保險護航?這一問題不應該沒有答案。面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農業保險應該如何為其保駕護航,也需要答案。

9月3日,山東濰坊壽光市副市長王麗君表示,壽光市農產品物流園蔬菜交易量與去年持平,主要超市蔬菜價格保持在災前水平,受災嚴重的77個進水村積水已全部排空,農田、大棚仍在繼續排水。與此同時,保險業對受災地區的查勘和賠付工作正在進行。目前,民生綜合保險已基本查勘完畢;養殖保險完成賠付135萬元;棉花、玉米、大棚、公益林保險的理賠工作正有序推進。

圖為山東壽光洪澇災區加快排水作業。 (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一切都在逐步恢復,但蔬菜之鄉14.7萬個蔬菜大棚為何只有120個有保險護航?這一問題卻不應該沒有答案。面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農業保險應該如何為其保駕護航,也需要答案。

我國農險發展迅速 11年走過他國百年路

2007年,財政部將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列為中央財政預算科目,首次在全國6個省(區)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工作,由此拉開了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聯動補貼農業保險的序幕。彼時,中央財政列支農業保險保費補貼21.5億元。

在接下來的11年,我國農業保險品種逐漸增多,保險覆蓋面和參保農戶數顯著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務能力持續增強。

僅從數字來看,2017年,中央財政列支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約179.04億元,撬動風險保障2.8萬億元,槓桿效應達到156.39倍。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2007年的51.8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477.7億元,平均增長率為10.47%;農業保險賠款從29.75億元增長到366.10億元,平均增長率為13.59%;提供的風險保障從1126億元增長到2.8萬億元,平均增長率26.25%;參保農戶從4981萬戶次增長為2.13億戶次,平均增長率5.43%;承保農作物從2.3億畝增加到21億畝,平均增長率為10.38%。目前,農業保險已經覆蓋了我國所有省份,承保農作物有200多種,玉米、水稻、小麥三大糧食作物承保覆蓋率已經超過70%。

在農險產品創新上,價格保險、“保險+期貨”、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等創新試點,支持了貧困地區的特色農業發展;在中西部21個省份共研發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超過910款,承保品種達195類。以人保財險為例,截至2018年6月底,農險產品達到2733個,覆蓋了種植業、養殖業、森林業等多個方面,也涵蓋了中央財政補貼、地方財政補貼、商業性等多個維度,特別是創新了產值/產量、價格/指數、收益/收入等新興產品,為農業產業全流程提供了全面的風險保障。

從試點、推廣,到擴大覆蓋範圍和品種、提高補貼標準,再到應運而生的各種新型保險形式,可以說,農業保險在穩定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保險業也始終為國家在農業領域的重點改革保駕護航,先後參與到林業改革、農村改革、菜籃子工程、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中,已經成為農業改革中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

“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在各家農業保險經營主體的積極探索下,我國農業保險高速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農業保險市場,走過了發達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走過的道路。”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庹國柱表示。

農險需求呈現差異化 亟需建立多層次農險體系

事實上,壽光洪災後,社會對蔬菜大棚為何沒有保險保障的疑問,也從側面反映出,農業保險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不過,儘管我國農業現代化程度有很大提升,但整體上看天吃飯的情況沒有徹底改變,自然災害依然是農業生產面臨的最大風險。蔬菜大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讓農民實現了不再看天吃飯的夙願,但面對冰雹、暴雪、颱風、龍捲風等自然災害時,仍然招架不住。

另外,蔬菜種植作為壽光的支柱型產業,集中度高雖有利於形成規模經濟,降低交易成本,但也蘊含著一損俱損的風險。

據記者瞭解,為了防範上述潛在的風險,2013年,壽光市按照先試點再推開的辦法,將13個鎮街的10萬畝蔬菜大棚列入政策性農業保險範圍,保費由政府補貼一半。因火災和空中運行物體墜落、捲簾機電機及大棚覆膜被盜搶,造成保險塑料大棚棚體損毀及由此而引起的棚內蔬菜直接損失;因暴風、龍捲風、雪災、冰雹和冰凌造成的棚體損毀以及由上述原因造成的棚體損毀而引發的蔬菜凍死,均在保險責任之內。試點時,農戶每畝地只需要繳納50元保費,就可獲得最高6000元的賠付。這6000元包括棚體塑料膜800元/畝、覆膜300元/畝、草苫及拉繩800元/畝、骨架1400元/畝、牆體800元/畝、棚內蔬菜1600元/畝。當年,壽光市有8664戶大棚種植戶投保,投保大棚面積1.44萬餘畝,遠低於10萬畝的規劃。

去年年底,《山東省日光溫室保險條款(2017年修訂版)》發佈。按規定,日光溫室保費400元/畝,農戶需要繳納200元,保額達到2萬元/畝,其中,牆體6000元/畝,棚架結構5000元/畝(含鋼架、水泥柱),棚膜2000元/畝,草苫或保溫被2000元/畝,棚內作物5000元/畝。保險期限也延長至1年。

不過,這仍未引起菜農投保的積極性。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看天吃飯的菜農對大棚保險並不積極的原因有二:一是存有僥倖心理;二是賠付金額與損失相比太小,畢竟一個大棚的成本已經達到10萬元。

“這次壽光受災的菜農對保險保障有較高的需求,但目前壽光政策性蔬菜大棚保險的保險金額遠遠無法覆蓋大棚的建造成本。”人保財險農險事業部相關負責人對《金融時報》記者進一步解釋說,在現在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國農業將是小農戶與規模經營主體並存的“二元格局”。兩者在生產經營特點、農業收入重要性、農業風險管理態度、農業保險需求及保費承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但目前各地提供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卻都“一視同仁”。

小農戶與規模經營主體差異化的保險需求未能有效區分,使絕大多數的蔬菜大棚處於“裸奔”狀態。庹國柱表示,小農戶的種植規模比較小,對農業損失呈現出“無所謂”的風險偏好態度,對農業保險的需求是可有可無的,但對交保費非常敏感;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植或養殖的規模比較大,對農業損失呈現出“很緊張”的風險厭惡態度,對農業保險的需求比較迫切,願意承擔較高的保費轉嫁風險。而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產品大多是“低保障、廣覆蓋”的成本保險,沒有充分考慮到兩者的需求特點,導致兩者對產品現狀都不滿意:小農戶對保險“不積極”,不願意交保費;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則嫌保障太低“不解渴”。

如何讓“不積極”的人變積極,讓“不解渴”的人喝飽水?人保財險農險事業部相關負責人建議,應探索建立“普惠性+高保障”的農業保險補貼政策,面向小農戶提供“保基本、保生計”的普惠性農業保險,實現“應保盡保、保障適度、全額補貼”;面向規模經營主體提供多樣化的、保障更充分的農業保險,實現“形式多樣、保障充分、適度補貼”。

順應現代化農業發展趨勢 走“提標、擴面、增品”之路

記者注意到,8月30日,山東省農業信息中心發佈了《關於印發蔬菜災後生產技術指導意見的通知》,最後一條提出:“要增強風險防範意識,《山東省日光溫室保險條款》2017年已經再次修訂,建議菜農積極投保,努力做到應保盡保。”

保險,仍舊是菜農守護自己勞動成果的重要工具。不過,必須要正視的是,在2007年農業保險試點之初,國家按照“低保障、廣覆蓋”原則發展的農業保險,目前在承保覆蓋面、保障程度和開辦品種上,已經不能完全滿足農業農村多樣化的風險保障需求。

比如,農業保險目前以保障農作物直接物化成本為主,而三大糧食作物保險保障程度僅佔全部生產成本的33%,保障程度和損失補償水平較低。在中央財政補貼險種中,三大糧食作物行業承保覆蓋率達到64%,其中,水稻、玉米承保覆蓋率接近70%,已基本得到較好保障;而一些品種承保覆蓋面仍較低,如大豆僅33.73%、油料24.05%、生豬23.04%。由於沒有納入中央財政補貼範圍,蔬菜大棚保險、水產養殖保險等一些關係脫貧致富、農民增收的地方特色農險險種開辦還較少,覆蓋面還很低。

面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我國農業保險目前發展還比較粗放,今後農業保險發展的總體思路是‘擴面、增品、提標’。”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在解讀今年一號文件時說,“當前,農業保險未覆蓋的經濟作物仍有很多,所以要‘擴面’;農業保險的品種仍比較少,所以要‘增品’;另外,還要‘提標’,即提高保障水平。”

在如何“擴面、增品、提標”方面,人保財險農險事業部相關負責人建議,一是按照中央一號文件開辦完全成本保險的要求,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儘快出臺完全成本保險方案並啟動試點,進一步提高農業保險保障程度。二是建議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生豬生產大縣和林業大縣的保費補貼比例,減少或取消縣級保費補貼,對於自然地理條件惡劣的老少邊窮地區減免農戶自繳保費。三是建議增加中央財政保費補貼品種,對蔬菜大棚保險、水產養殖保險、價格/收入保險等重要品種由中央財政給予保費補貼。四是對於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險種,建議研究出臺“以獎代補”政策實施細則,以地方財政保費補貼和農戶繳費為主,中央財政提供“以獎代補”的方式予以適當補貼。

對於加大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險種的補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金融研究所教授朱儁生也持相同觀點。事實上,此次壽光洪災已經暴露出農業保險對地區特色產業整體投保、風險管理不足的問題。朱儁生認為:“發展地方特色優勢農業,是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大舉措,是發揮比較優勢、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客觀要求。而各地特色與優勢產業的形成,要求有相應的農業保險產品為之保駕護航。”

健全大災風險轉移分散機制 解農險經營之憂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對於經營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而言,一直存在一大隱憂。

“大災風險轉移分散機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保險覆蓋面的擴大和保障程度的提高,而且一旦發生區域性或大面積巨災,農業保險將發生系統性風險。”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

農業保險因乾旱、洪水等災害造成系統性風險的概率遠大於普通保險。目前,經辦機構主要通過自身的力量來轉移分散風險,,缺少國家層面制度支撐。一方面,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保險覆蓋面的進一步擴大和保障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一旦發生區域性或大面積巨災,農業保險體系可能遭受毀滅性打擊。

一家保險公司相關人士坦言:“農業保險體系抵禦大範圍的自然災害和重大傳染性疫病的能力不強,始終存在不穩定、不可持續的隱憂。”為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他建議,建立財政支持的、保險公司參與的多層次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保險公司層面按相關規定足額計提大災風險準備金,承擔規定賠付率以下的風險;中央和省級政府由財政出資設立大災風險基金,對於超過規定賠付率的大災風險由政府大災風險基金提供資金保障。另外,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再保險供給體系,確保農產品價格保險、貧困地區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能夠通過再保險渠道有效分散經營風險。

當然,11歲的農業保險已經開始朝著更高質量邁進。2013年,財政部下發了《農業保險大災風險準備金管理辦法》,明確對政策性農險業務計提農險大災準備金,以彌補大災造成的巨大損失。2014年7月,深圳開始試點巨災保險,此後寧波、雲南、四川、廣東、黑龍江等地相繼開展巨災保險試點。2017年,財政部印發了《關於在糧食主產省開展農業大災保險試點的通知》,在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個糧食主產省選擇200個縣市開展了農業大災保險試點。試點以水稻、小麥、玉米為標的,在面向全體農戶基本險基礎上,推出保險金額覆蓋直接物化成本和地租、面向適度規模經營農戶的大災保險產品,進一步提高農業保險保額。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目前,我國多地正在積極研討相關農險巨災方案,這將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彌補大災基本損失補償發揮不可替代的效用。為了加快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現代化,巨災保險將是未來農業保險基礎保障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