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工妹」成爲身家千萬的女老闆,這個淮安女人書寫服裝行業的傳奇!

从“打工妹”成为身家千万的女老板,这个淮安女人书写服装行业的传奇!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出現了一個龐大群體——農民工。1986年,中央“一號文件”規定:允許農民自理口糧進城務工經商,這讓很多農民像雨後春筍般湧入城市。趙正群原本也是一個“打工妹”,經歷過“外出打工潮”,2006年,她趕上了返鄉創業政策,抓住機遇,積極建設服裝廠。

初見趙正群

樸實、勤勞是她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那麼她是如何書寫傳奇

成為身價千萬的女老闆的呢

創業初期

心念故鄉

萌生創業之心

1988年,清江浦區清河街道清隆家園社區(原三壩村)的村民們在本地找不到工作。趙正群選擇和其他村民們一起去上海、浙江等地打工,每年春節回鄉一次。

當時旅途上的情形她至今難忘,能承載30人的小客車,最終每輛車拉了80人。

她說:“當時大巴坐下來要8到10個小時才能到上海,不像現在有高速,還要過輪渡。條件很差,大巴密封度不好,夏天很熱,冬天很冷。之所以外出打工是因為淮安這邊企業很少,沒有太多的就業機會。”

从“打工妹”成为身家千万的女老板,这个淮安女人书写服装行业的传奇!

打工近10年,趙正群幹過電子設備加工、服裝加工,勤奮努力的她在打工者裡算是很能幹的。在每個月30塊工資標準的時候,她每個月按勞計酬能拿到180塊錢。可外頭再好,家裡的孩子始終讓趙正群放心不下,返鄉創業這個看似“瘋狂”的念頭在她心中萌發。

創業中期

政府鼓勵

建成服裝加工廠

上世紀90年代末,政府開始陸續出臺鼓勵創業的政策。2006年,清河街道考慮到失業農民就業問題,準備培養創業人才,想方設法尋找典型,以創業拉動就業。清河街道勞動保障所副所長孫杰說:“通過走訪,我們瞭解到趙正群有意向回來創業,為了鼓勵她回來,我們幫她找了社區的閒置廠房、招了工人。剛開始,她經濟上比較有壓力,我們通過創業貸款,給她貼息,辦理相關的手續。”

就這樣,在“創業”這個詞才剛剛發酵的年代,趙正群把服裝加工廠開了起來。她說:“當時,廠房300平左右,貸款貸了10萬,大概40個員工,員工基本上都是和我一個小區的,有的有小孩不能出去工作,有的不能按時按點上班。在我這裡工作,可以讓一家人聚在一起,小孩也能照應上。現在想想,變化是很大的,最起碼年輕人也不用出去了。不像我那個時候東奔西跑,一年才回家一次。”

創業成熟期

腳步不停

永葆創業初心

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服裝廠的規模已經有200多臺設備、300名員工,年營業額600萬元。趙正群也從一個“打工妹“”變成身家千萬的女老闆。然而,改革的腳步不曾停歇,市場經濟也在不斷繁榮。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家鄉創業。5年前,趙正群的兒子喬寒畢業了,本可以去一線城市拼搏一番的他,最終選擇和母親一樣,在家鄉創業!喬寒說:“現在這環境這麼好,不像原來我母親那個時代,創業是不被看好的。我現在很想拼搏一把,把我們這廠做得更大,憑我自己的本事,把這廠搞得更好。”

記者:劉露

从“打工妹”成为身家千万的女老板,这个淮安女人书写服装行业的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