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爲什麼生鮮水果難做?

近年來,我國蔬菜、水果等生鮮品類產量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國的生鮮農產品流通現狀卻令人並不滿意,滯銷事件時有發生,農民賣水果難,市民買水果貴的怪圈也從未消失。農產品價格上升、質量下降等一系列的問題已經不是某個環節的問題,而是整個供應鏈的問題。

從最初的自給自足、沿街散賣,到批發市場的出現、超市的普及、企業+基地模式的興起、農超對接、網上生鮮、政府便民工程等,人們對於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摸索從未停止。至今為止,我國大體存在五種形態的生鮮供應鏈。

解析:為什麼生鮮水果難做?

直銷模式:“農戶+消費者”

直銷模式通過簡化、消滅中間商,降低產品的流通成本從而滿足消費者利益的最大化需求,即買家和賣家直接見面交易。由於減掉了運輸和分銷的環節,農產品的價格大都低於農貿市場和超市的價格。但是,這種模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農民既無法取得高額的收益,也要擔心產品的銷路。此外,在傳統的直銷模式中,質量監管難以介入,產品的質量安全也無法得到保證。

解析:為什麼生鮮水果難做?

批發市場模式:“農戶+批發商(多級)+零售商”

批發市場模式指農戶生產的生鮮農產品經批發商流轉到零售商手中,進而銷售給消費者。批發市場的出現、批發商的進入,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有助於集中銷售。這是當前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主要的一種模式,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我國農產品大流通的樞紐,對我國農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由於流通環節過長、參與者眾多導致了供應鏈運作效率低下,再加上冷鏈運輸設施不完善,流通損耗較為嚴重。

解析:為什麼生鮮水果難做?

訂單農業模式:“農戶/農協+零售商+消費者”

訂單農業模式指農戶根據其本身或其所在的組織同農產品的購買者之間簽訂合同之後,組織安排生產的一種農業產銷模式。這種模式避免了農戶的盲目種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小生產”與“大流通”之間的矛盾。但是,在訂單農業運行的初期也存在不少問題,如各種形式訂單農業合同的違約率超過 80%。訂單農業中合同的設計不能忽視契約激勵問題,也不能忽視懲罰約束。

解析:為什麼生鮮水果難做?

基地模式:“零售商(自建基地)+ 消費者”

生鮮農產品具有較強的時效性,易腐蝕的自然屬性決定了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各環節之間必須無縫對接,且產品的週轉週期要儘可能短,因此,基地模式順勢而出。

基地模式使企業對生產環節有了主動權和控制權,能更好、更快地將市場需求信息傳遞到生產領域中,同時也避免了與零售商之間的利益糾紛。

解析:為什麼生鮮水果難做?

信息平臺模式:“農戶 / 農協 + 服務運營商 + 消費者”

信息平臺模式指服務運營商在生鮮供應鏈中提供信息平臺,作為供應鏈上游和下游的樞紐,但不參與買賣,只是單純的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直接向供應商、零售商和最終消費者提供供需信息、價格信息等。這種模式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生鮮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同時也為生產商提供了一些技術指導和交流平臺。

解析:為什麼生鮮水果難做?

綜合分析上述五種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主要呈現三個特徵:

一是生鮮供應鏈的供應網絡比較混亂,供應模式眾多,但組織化程度低,缺乏核心組織引導,信息不對稱、未實現集成化、一體化;

二是生鮮供應鏈的鏈條冗長,信息不對稱,冷鏈配套服務跟不上,供應鏈的運作效率低下;

三是缺乏嚴格、統一的監管機構和信息化平臺,食品質量安全事件頻頻發生。

據統計,我國水果採後商品化處理程度低,加工比例僅為10%,儲藏比例不 足20%,每年有 1/4 的水果腐爛變質不能利用。

果蔬農產品從採收、運輸、儲存、批發到消費者手中,物流環節的損失在 25%-30%左右,而在發達國家,這類產品的物流損耗只有 1%-2%。這些數據都直接地顯示了我國生鮮供應鏈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來看看美、日、韓三國的供應鏈體系

美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採用先進、完善的物流理論為指導,使美國擁有一個龐大、通暢、複雜、高效的生鮮農產品物流體系。美國的生鮮農產品的流通主要是直銷主導模式,該流通模式與美國農場規模化經營以及連鎖超市的快速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美國的農戶大部分是農場主,單個農場或協會不需要經過產地批發的集散就能為零售商提供大量農產品。美國的行業協會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主要職責就是組織產品流通、供應鏈各個成員間傳遞信息、與政府溝通等。

解析:為什麼生鮮水果難做?

美國的生鮮農產品實行訂單農業,實行產銷直接見面,流通環節少、渠道短、流通效率高。其生鮮物流也非常典型,以水果為例,產品採後一直處於低溫狀態,形成一條冷鏈:田間採後預冷—冷庫—冷藏車—批發站冷庫—超市冷櫃—消費者冰箱,嚴格控制水果蔬菜在物流環節中的損耗率。

日本在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及運作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日本的農業生產情況與中國有相似之處,都存在小生產與大流通的矛盾。它們人多地少,自然資源有限,為了解決小而分散的生產規模,降低農戶獨自進入市場的風險,非常注重發揮農業協會的作用。日本的生鮮農產品流通模式是以批發市場為主,通過農協向批發市場供貨。大概有97%的農戶加入了農協,90%的農產品通過農協銷售,農協以合理的價格收購農民的產品或以委託的形式幫助農民代售。

在日本只存在銷地批發市場,只許批發不許零售,同時對參與市場的批發商有嚴格的條件限制。日本批發市場主體數量不多但規模較大,且有明確的業務範圍。它們的生鮮農產品形成從預冷、整理、包裝、儲藏、冷凍、運輸等規範配套的供應鏈一體化協調運作的方式,保證了產品的新鮮度。

解析:為什麼生鮮水果難做?

韓國農業人口比例不高,僅佔總人口的18%左右。生鮮農產品的產量也並不突出,但其生鮮供應鏈的運作模式卻有值得借鑑之處。韓國生鮮農產品通過公共批發市場和交割系統進行流通。批發市場在韓國農產品流通中一直佔有主導地位。從 2000 年開始,為了減少中間流通環節,它們用直接交割系統替代了拍賣系統,鮮活農產品不需經過其他環節,可直接進入銷售網絡買賣。

同時,韓國政府建立了全國的電子商務銷售大廳,一方面保證農產品價格的可比性,另一方面使用銷售訂單系統,要求生鮮農產品質量必須達標才能銷售,沒有通過質量檢驗的產品不許農民私自銷售,從而保證上市的農產品質量統一、價格可比。此外,韓國政府建立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系統,使農民可以通過網絡,將質量檢驗達標的生鮮農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

解析:為什麼生鮮水果難做?

美、日、韓三國鮮活農產品流通與銷售模式是值得我國借鑑的,我們要針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現狀,積極探索,努力奮進,為把我國從農業大國變為農業強國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