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石頭村——鄒城上九村

山東省鄒城市石牆鎮上九村是一歷史悠久的自然村,上九山村位於鄒城市西南部山區。根據出土文物顯示,西漢王莽時期就有人在此居住,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在這個佔地約200畝的古村裡,不僅被雨水自然沖刷出了大量文物,還留存有明朝的廟、清朝的樹、民國的井……儼然一處深藏山林的文化寶庫。

古老的石頭村——鄒城上九村

站在村口,觸目所及,是那無處不在的石頭。

房子是石頭的,牆是石頭的,路面是石頭的,還有石碾、石井、石磨、石屋……一切就像藏在歲月深處的一塊塊原石,就那麼靜靜的,溫潤了每一片有痕的時光……青石板鋪就的石巷狹長幽深,陽光透過長長短短的樹杈,在石頭牆上畫出斑駁的投影,高高的石牆,由一片片碎石塊錯落的堆疊而成,層層疊疊,隨意卻又那麼堅定的依偎在一起,石與石之間深深淺淺的縫隙長滿了隨風搖曳的野草,圍牆上偶爾探出幾枝俏皮的杏花,在春光爛漫處推搡笑鬧,爭看牆外的世界。在這裡,光與影、人與石、樹與花、藍天與白雲,一切搭配都是那麼和諧。這,便是孟子故里山東鄒城市境內一個名曰“上九山”的村子。

古老的石頭村——鄒城上九村

石頭山上的石頭“六合院”

村子北宋末年始有人居,明朝中期,村舍建設達到極盛,村內建有玄帝、關公、華佗等多座廟宇,山上常年香火繚繞,那時的上九山村必是恢弘和熱鬧的。今日的上九村已不復當年的喧鬧和繁華,年輕人都搬到了山下,建起了氣派的樓房,老村裡只剩下一些戀家的老人,固執的駐守一段時光,或許就是因為這份代代傳承的守望,讓古村的面貌一直完好的留存著,屹立千年,依然如故。

上九山村的石頭房子,一座緊挨一座,從山腰散落到山頂,像一篇上好的散文,散而不亂,氣脈中貫。這些院落中最著名的,便是被村民稱為“六合院”的鄭家大院。

古老的石頭村——鄒城上九村

農村人講門面,大門的修建,最能窺探出一個家族的興衰。鄭家大院建在上九村的最高處,有百年的歷史了,門垛和高高的臺階都是用整整齊齊的方石砌築,上用鏨頭打著風擺柳的斜紋,主人家的殷實和講究,暗含在了低調精細的雕飾間。

同來的村支書也姓鄭,問之,答,正是鄭家的後人。據他介紹,鄭家大院的主人叫鄭祥林,鄭祥林祖父弟兄六個,做茶馬生意,因誠實守信童叟無欺,生意越做越大,並帶動了鄉鄰發家。但是最讓人欽佩的不是鄭氏兄弟的生意經,而是他們六個手足情深,為了照顧雙親,互相約定成家之後不分家,建成了這樣一個大院套小院的院落,如今,院子的主人進城定居,院子也就廢棄了。

古老的石頭村——鄒城上九村

一個“和”字的內裡乾坤

“六合院”呈長方形,依山勢而建,佔地約一畝見方,院牆均由石頭壘成,中間主院為父母所居,主院毗鄰東牆西牆各兩個石頭院落,南北相對又是兩個小院落,六個院落均有門道相連,同走一個大門,院子中間有一棵皂角樹,不知是鄭家何人何時所植,今已亭亭如蓋矣。站在院中,遙想當年鄭家先人兄弟妯娌子侄二十多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這片屬於自己的天空下,隱忍謙恭、尊卑有序、其樂融融的生活,真是讓人心生羨慕。院子北牆的房門尚留一扇,上面還有不知哪年貼的春聯,已無顏色,唯有幾個魏碑字跡隱約可辨,與我同去的友人辨得“民和年豐”四個字。村支書老鄭介紹,鄭家在上九村是大姓,且威望極高,這與鄭家一直秉持的“和為貴”的家風分不開,這種家風,甚至影響得整個村子民風淳樸,直到現在,上九村在外務工經商的人,無不秉承老祖宗的家法,以和治家,家和興業,從未有過作奸犯科者。

古老的石頭村——鄒城上九村

告別上九村的六合院,返程的路上,朋友告訴我,“和”字,在甲骨文中寫作“龢”,本義是笙類樂器,下面是編管樂器形,上面是口形,表示以口吹奏,音樂之美來自眾音諧和,中國傳統文化中,“和”是最核心的價值觀,天與人要“和”,人與社會要“和”,人與人要“和”,家人之間更是家和萬事興,但是萬物趨和不是萬物趨同,因為孔子還說,君子,和而不同……

一個“和”字,大約能夠勾勒出上九村近千年延續不衰的脈絡,而這,何嘗不是我們這個民族延續至今的脈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