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網貸未來「淨化」之路

P2P網貸未來“淨化”之路

文|陽光黔貸小職員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過程都不可能是始終平直的,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和荊棘,這點在互聯網金融行業尤其是P2P網貸體現的尤為明顯。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典型代表——P2P網貸最早現於英國2005年,藉助於互聯網技術的新型借貸模式更便捷、投資回報率可觀,因此在全球範圍內快速複製。2007年中國首家P2P網絡借貸平臺在上海成立,經過11年左右的發展和延伸,P2P網貸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豐富人民理財內容形式等方面的作用已經不可忽視。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與應用,再加上國家對互聯網金融行業在監管方面相對寬鬆,P2P網貸以其輕資產的平臺模式,巨大的市場前景引起了眾多投資者和資本的追捧,行業也由此迎來了井噴式無序生長期。這種生長方式好壞都極明顯,一方面,百花齊放,誕生了一批發展迅猛,規模龐大的獨角獸企業,整個行業的成交體量快速提升,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巨大影響和波動。另一方面,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惡性競爭,無序發展,亂象橫生,整個行業的發展被拖進了短暫休克的寒冬時期。

在此情勢下,P2P網貸不得不盡力反思尋求有效方法來化解這場聲勢浩大的“成長的煩惱”。

今年年初的時候,H2Ventures和畢馬威列了2017年的金融科技百強報告,前三強都是中國的公司,前十強中國有五強,單純看這樣一個名單似乎給我們一個印象,中國確實比其它國家都要做得好,或者做得更加有聲有色。事實上,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確實有做得很好的地方,比如說第三方支付、網絡貸款等等,其實都是有很強的普惠特性,但要說比其它國家做得更好,卻未必。

比如以美國為例,互金研究員考察回來指出,我們和美聯儲舊金山分行搞了大半天的交流,看完了之後的感覺就是,美國金融科技公司規模不是很大,但是技術很先進,業務模式很規範。我覺得這一點是我們遠遠不可比。看上去這些公司規模太小了,根本不能和我們的獨角獸去,但是每一家公司都很好。我們最後的結論是這些公司有實實在在、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暴雷事件中不乏交易體量龐大的平臺公司就完全證明了這一事實。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2007年第一家平臺上線,當時基本上就沒有人管,後來我們試圖去了解,為什麼沒有人管?有的人說,它看起來就是民間借貸,民間借貸我們是不管的。有的說是,也不知道怎麼管,我們是機構監管,誰發牌照誰監管,誰也沒發牌照,誰不知道管或者該不該管。

2014年互聯網金融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是一個創新,一大群的平臺就進來了。有一些是有資質,有很多是沒有資質,有的是抱著幹一番事業,有的是抱著混水摸點魚。這樣一來就真的魚龍混雜了,有好的平臺也有不好的平臺,但是沒有人甄別它,沒有人反對它。

到2015年開始一些問題出現了。這些問題的出現,從根本上來看,還是由整個行業的快速催熟造成的。因為是做借貸,不管是信息中介還是信用中介,要有信用甄別的機制,但說到底,我們信用文化不健全,催收條件不成熟,也因此風險機制一定程度上也不完善,這個時候即使監管出席,發佈了一些管理政策,但監管的滲透裡也仍然需要時間。

P2P網貸未來“淨化”之路

那麼以此來看,這個行業要健康發展起來,三個方面可能都需要的。

第一,數字技術要繼續進一步的突破,幫助我們解決金融過去解決不了的問題。

第二,必不可少的是我們要培養髮展信用文化,想象任何人都可以在信用體系外頭做一套新的金融交易其實是很難。民間借貸是有風控的手段,你不要看著它沒有在正規體系裡頭,但是它是熟人文化,相互之間瞭解才能做交易,它是有風控的辦法。中國有現金貸,美國也有現金貸,但美國現金貸多少也有信息查驗和風控的手段,這是必不可少,不管你用什麼樣的方式。

第三,我們的監管框架可能是需要改善,這裡頭因素很多,比如說機構監管顯然不合適。應該說是什麼樣的交易什麼樣的機構要監管,不能推卸責任。但是也涉及到怎麼監管的問題?我們過去的傳統的監管辦法是六個月、三年,金融機構監管部門報一個報表,如果對於數字金融機構要監管它的風險,這樣的辦法可能是不適宜的。尤其是我們怎麼面對創新的問題。

而我們過去經常說中國的創新、中國改革的一條經驗是摸著石頭過河,不知道行不行,先走再說。但是金融創新不能摸著石頭過河,必須要用新的辦法,美國也好、英國也好、新加坡也好、泰國也好都在探索監管沙箱的辦法,看它是不是有技術創新,看它是不是對實體經濟有改進,對現行監管框架有衝突,有衝突就放在監管沙箱裡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