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家長砸鍋賣鐵讓孩子上輔導班,卻教育不出真正優秀的孩子?

很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甚至不惜砸鍋賣鐵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只想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可是補習班,輔導班,興趣班真的能改變孩子的命運嗎?大量事實證明,優秀的孩子並不是從大批的輔導班興趣班裡出來的,相反,他們之所以能夠優秀是因為他們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孩子是否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一生來講至關重要。但遺憾的是,家長們對此幾乎沒有太多的重視,更談不上正確的教育理念、人才觀念。一談到家教,就變成了花錢請老師教文化課,而不是家長的身體力行的去影響和教育孩子。

所以導致我們的孩子普遍存在很多問題,例如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動輒離家出走,或者輕生;只知道做題,創造力差,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差;太自私,團結協作能力不足,等等問題。這些,歸根結底還是做人的問題。

有沒有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孩子一旦出現問題,我們就會指責學校、社會,從來不會反思自己。當我們控訴應試教育的時候,我們是否反思自己也是一個積極的推動者?是否逼迫孩子報了很多的輔導班?當我們指責社會無序時,我們是否給孩子做出了正確的表率?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們是否給出了正確的引導?

為什麼家長砸鍋賣鐵讓孩子上輔導班,卻教育不出真正優秀的孩子?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但目前中國家長在這方面是嚴重缺失的。家教是什麼?是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往往體現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尊重別人、基本的規矩等等,其實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這是一個人的立人之本,是在興趣班裡學不到的。而興趣班只能教會孩子一些基礎技能,而這些技能都必須在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基礎之上,才會最大化的發揮他的優勢。如果說興趣班的作用,無非就是錦上添花,讓優秀的人更優秀而已。而家庭教育是孩子成功的基石。一個品行不過關的孩子,其他方面再優秀也是一個失敗的人。

那麼既然這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好家庭教育呢?

1.家長必須瞭解孩子,在瞭解的基礎上才能理解他們,才能幫助他們。

瞭解,就必須善於聆聽他們的心聲,善於和他們溝通。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講出內心的喜怒哀樂,耐心地聽取他們對周圍事物或發生的事件的評判。在他們講述的過程中儘可能不要去打斷,不要急於批評或評價。

當他們講完後,你再用十分簡練的語言對他的話做一個概述,幫他理清思路。這樣他不但獲得了尊重,也有利於他們搞清自己的思路,在互相理解與交流中增強對家長的尊重與信任。

家長要了解孩子,指導幫助孩子,對孩子說話,要理智思考不要責怪埋怨;叮囑雖然重要,但要講到點子上;要大膽讓孩子去嘗試,做錯了,吸取教訓,無非花點學費。該管的要提出具體思路和要求,做好檢查,肯定成績,糾正不足。

2.家長要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

這也是幫助孩子消除困惑的方法之一。現代的孩子過多的享用和獲取,他們只能接受愛,對父母的一句稍重的言辭,就感到受不了,就生悶氣發脾氣,於是家長就不敢再流露自己的不滿情緒。其實這樣並不能培養出成功的人才。

成功人的心理基礎可以用公式表述如下:成功人才=認知能力×情緒能力×行為能力。這其中情緒能力顯得更為重要。如果孩子只能聽讚揚的話,只能捧著、哄著,那是很難成功的。

大家知道愛迪生的成功與他媽媽南希的教育分不開。但南希並不是只給他關照,給他愛,她也有生氣的時候。愛迪生從小思維就極其活躍,他看到能飛上天空,看到氣球也能上天,就弄來了解能產生氣體的藥粉,和小朋友米傑利偷偷做“實驗”。結果,米傑利吃了藥粉不久,肚子就痛得要命,幸而搶救得快才免於一死。這件事使南希十分生氣。正是她的生氣,使愛迪生懂得了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

在表達情感時,要對孩子多鼓勵,而不要替代。要告訴他怎麼做才是正確的,而不是一味的指責。

為什麼家長砸鍋賣鐵讓孩子上輔導班,卻教育不出真正優秀的孩子?

3.在和孩子做朋友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了你還是孩子的父母,是他們生活學習的榜樣

這個界限千萬不可模糊!美國青年期研究會的會長約翰.柯爾曼博士認為,孩子有很多不良行為都與界限模糊不清有關。家長在和孩子做朋友的同時,還是孩子的老師,家長要重視自身榜樣的力量,要自律。我們常常看到有的父母要孩子好好學習,自己卻從不學習,甚至到要晉升考試時,還作弊;父母要孩子誠實,自己卻經常撒謊;父母要孩子講究衛生,自己卻不講衛生。心理諮詢工作人員發現孩子的困惑很多來自家長的行為,他們會十分困惑地問:為什麼大人那麼“假”?為了減少孩子的這類困惑,家長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

4.要幫助孩子學會交往

心理學對交往的研究提出了一個相互作用分析的理論,稱作PAC分析理論。它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個性是由三種心理狀態構成的,這就是:“父母”、“成人”、“兒童”。“父母”狀態以權威和優越感為標誌,通常以訓斥人的、權威的口氣和行為與人交往。他們說起話來總是“你應該……”“你不能……”“你必須……”。

成人狀態表現了客觀的理智,這種人的行為表現是待人接物冷靜,深思明斷,尊重別人。這種人說起話來是:“我個人的想法是……”

“兒童”狀態像孩子似的衝動,表現為服從和任人擺佈。這種人說起話來總是“我猜想……”“我不知道……”。

而和孩子交往的理想狀態是“成人刺激”和“成人反應”。這就是說我們與孩子對話時應該冷靜點,都應該儘可能理智些,應該相互尊重,這樣對話才能進行下去。

為什麼家長砸鍋賣鐵讓孩子上輔導班,卻教育不出真正優秀的孩子?

5.要教會孩子欣賞自己,接納自己

人沒有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一無是處的。我們常常發現,同一群人欣賞一副畫,有的人讚不絕口,有的人卻認為一錢不值。其原因只是人的看法、想法不同而已。人更是如此,同一個人,有的人會說你好,有人也會說你不好,如因別人一句褒貶之詞,就把自己搞的情緒振盪不已,那麼,你就會被情緒所驅使,就會陷入“情感的旋渦”。

我們要做情感的主人。要以我們的榜樣和對孩子的真切鼓舞,幫助他們在情緒上逐漸學會獨立,能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悠悠自得品味人生,都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6.要幫助孩子學會宣洩

當孩子有了不良情緒時,應該幫助他學會宣洩,或是讓他到操場去跑一跑,或是放聲唱一唱歌,或者與他談談心。但是要讓孩子選擇一個合適的場所。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幸運的時代,這個時代比他們的先輩生活的時代有更多的機遇,更好的學習環境,更安定富足的生活。可是,這個時代又對他們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他們不僅面臨著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知識的挑戰,而且面臨著自我心理能力的挑戰,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尤其要經的起競爭和挫折的考驗。

然而,許多孩子卻常常為一點小事而情緒低落,他們可以為自己的長相、為自己的成績、為自己的失敗、為自己……而苦惱,以至不能接受自己。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為孩子心中有一塊迷霧,因為他們還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自我認知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