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雪中送炭」的主人公,竟然一身黑點的小人?

趙光義:“雪中送炭”的主人公,竟然一身黑點的小人?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開卷有益”和“雪中送炭”都是我們熟知的成語。這兩個成語有一個共同的主人公——宋太宗趙光義。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大宋王朝的第二任君主。如成語所描述的那樣,這是個熱愛讀書的“學霸”,有大臣怕他勞神過度,勸他少看點書,他一句“開卷有益”,流傳千古;這又是個勤政愛民的“暖男”,有一年京城大雪,他派人去給孤老貧寒者送錢送米送炭,“雪中送炭”的美傳由此而來。

但是,這樣一個看似“偉光正”的人物,千百年來卻是飽受罵名。有人懷疑他得位不正,有人譴責他蛇蠍心腸,有人咬定他就是宋朝“積貧積弱”的始作俑者……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他,為何會背上如此多的罵名?

黑點一 得位蹊蹺,弒兄嫌犯

在《宋史》當中,關於趙匡胤之死,只有一句“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而關於趙光義的繼位,也不過一句“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

如此重要的接班事宜,史書卻只有寥寥數語,難免引人遐想——趙匡胤當年才五十歲,史書沒有交代他有任何得病徵兆。而且他是武夫出身,體格不弱,怎就一夜之間暴斃,連遺詔也未留下?他會不會死於非命?此外,趙匡胤還有兩個兒子,為何皇位不給兒子,而是給了弟弟?

趙光義:“雪中送炭”的主人公,竟然一身黑點的小人?

《大宋傳奇之趙匡胤》趙光義劇照

正史含糊其辭,便給了野史充分發揮的空間。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 燭影斧聲 (出自《湘山野錄》),說趙匡胤暴亡當夜,曾召來弟弟趙光義對飲,其間所有太監和宮女都被屏退。有人看到,燭影之下,趙光義時而離席避讓,“有不可勝之狀”。三更時分,趙匡胤走出屋子,以柱斧戳雪,口中說道“好做,好做。”隨即就寢,鼾聲如雷。五更時分,有人發現趙匡胤已駕崩。世人便由此猜測,趙匡胤當晚被趙光義所害。

史學家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有另一番記載,大意說,事發當晚,趙光義並未在宮中過夜。趙匡胤駕崩後,宋皇后曾吩咐一個內侍,急召趙匡胤的小兒子趙德芳入宮。誰料內侍卻把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叫來了。宋皇后得知後,先是驚愕,後是哭泣,乞求趙光義保全他們母子性命。趙光義當即承諾:“共保富貴,不必擔心!”

六年後,宰相趙普又拋出了 金匱之盟 ,說趙匡胤傳位給弟弟,是遵循了早年與太后的盟約。可這份遲來的解釋,似乎也難以自圓其說。

所以史家普遍認為,趙光義的皇位,根本就是從侄子手裡搶來的!至於趙匡胤的暴斃,雖未必由趙光義親自操作,但極有可能是他在背後主導的。

黑點二 當政期間,命案連連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初,曾封三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任命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為節度使。然而幾年之後,宋太宗的態度發生轉變,開始對自己的侄子和弟弟起了猜忌之心。

趙光義:“雪中送炭”的主人公,竟然一身黑點的小人?

《大宋傳奇之趙匡胤》趙光義劇照


公元979年,趙匡胤的次子趙德昭跟隨宋太宗攻打幽州。軍中有一次夜裡驚亂,不知道宋太宗身在何處,有人議論立趙德昭為皇帝,宋太宗得知此事後很不高興,由此心生芥蒂。回到京師後,宋太宗很長時間都沒有給功臣行賞,趙德昭便向宋太宗提及此事。沒想到宋太宗大怒,撂下一句:“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賞也不遲。”聽到這句話,趙德昭驚恐憂慮,回家便自刎而亡,年僅二十九歲。

兩年後,趙匡胤的次子趙德芳也死了,時年二十三歲。史書記載是病逝,但是仍有不少人猜測是受太宗迫害。

趙德芳死後第二年,趙廷美也落難了。先是被罷免開封府尹一職,貶到西京(洛陽)出任留守,罪名是謀劃篡奪皇位。之後又因與大臣勾結謀反等罪名,一貶再貶,直至削去所有官職和爵位,全家被遷往房州……因為憂憤成疾,趙廷美最終吐血而亡,年僅三十八歲。

雖然在這幾起命案中,趙光義都不是直接兇手,但這幾位的死,都與他難脫干係。不過,趙光義也為此付出了沉痛代價——他悉心栽培的長子趙元佐,在叔父趙廷美冤死後,受到刺激,竟然瘋了。

黑點三 志大才疏,用兵無能

趙光義上位之初,展現出了不凡的政治志向。公元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壓力下,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割據兩浙的吳越錢氏,相繼敬獻國土投降。公元979年,北宋又滅掉北漢,至此,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終於結束。趙光義十分得意,又想趁大勝之勢,一鼓作氣,攻打遼國,收復被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趙光義:“雪中送炭”的主人公,竟然一身黑點的小人?

可惜趙光義志大才疏,不善用兵。當時已經兵疲馬乏,將士們還未得到休整和獎賞,就直接投入到了下一個戰場,可想而知整個軍隊的狀態。宋軍初勝幾州後,趙光義下令圍攻燕京,結果卻陷入敵人包圍,大敗於高粱河。趙光義本人親臨戰場,結果中箭受傷,乘驢車倉惶逃跑。

距離第一次北伐七年後,趙光義發動了第二次北伐。這一次,趙光義將大軍分成了東中西三路,且採取“將中從御”,遠程遙控大軍。結果是,“運籌深宮之中,致敗千里之外”。東路屯兵堅城幽州之下,糧草不濟,無奈退兵,在歧溝關遇伏大敗。中西二路只得南撤,西路主將楊業因掩護軍民南撤被遼軍俘虜,在獄中絕食而亡。

兩次北伐失敗,宋朝共損失兵力30萬人,輜重無數,幾乎耗盡了周世宗、宋太祖兩朝的家底。從此收復燕雲十六州無望。毛主席在研究兩次戰役後批註道:“此人不知用兵,非契丹對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就是說他昏昧又不善總結,屢犯同樣錯誤。此外,當時名義上臣服的西北李氏因為宋太宗削其兵權,族人李繼遷反叛,並且被遼國封為夏國王,是為西夏前身。於是,在宋太宗一代,儘管結束了分裂割據的威脅,卻也製造了新的隱患。

趙光義:“雪中送炭”的主人公,竟然一身黑點的小人?


黑點四 扶文抑武,矯枉過正

邊陲防線的失利以及後方起義的頻發,遏制了北宋進一步開闢疆土,宋太宗的施政重心也逐漸由對外轉向對內。“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

”後人將其思想總結為四個字——守內虛外

為了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宋太宗採取“將從中御”政策,建立了樞密院三衙統兵的軍事體制,這一系列舉措雖然有著矯正唐末以來藩鎮林立、武將擁兵自重的現象,但是也造成了政府機構官僚集團膨脹臃腫、財政開支過大等問題。

同時,宋太宗重文抑武,雖然造就了兩宋文學昌盛的局面,但是卻使得“文貴武賤”的思想大行其道,許多老百姓甚至以文人為榮,入伍當兵為恥。軍隊戰鬥力大大降低,自此以後,宋朝再無開疆拓土之雄風,統一天下更是成了痴心妄想。

趙光義:“雪中送炭”的主人公,竟然一身黑點的小人?

帶著“得位不正”的帽子坐上皇位的趙光義,終其一生都很拼,拼命工作,拼命學習,拼命為自己洗白,拼命證明自己不比哥哥差……可惜他志大才疏,用力過猛,反倒留下了如此多令後世指責的黑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