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友柏,不只是蔣介石的曾孫

蔣友柏,不只是蔣介石的曾孫


2018111


“有些事,就是不願意做,不願意配合。”



每天,

五點半起床;

六點買早飯;

六點二十餵狗;

七點十五出門送小孩上學;

八點準時到公司樓上的咖啡廳,

利用上班前的一個小時排完一天的工作。

這是蔣家第四代、蔣介石曾孫蔣友柏的日常。

蔣友柏,不只是蔣介石的曾孫

蔣介石和宋美齡在碧雲寺拜祭孫中山衣冠冢



出生在中國近代史上最顯赫家族之一的蔣友柏,已到不惑之年。

他鍛煉出了一身“腱子肉”,外形硬朗,與臺灣的審美取向格格不入。他曾經因為女兒喜歡編辮子而蓄起長髮,如今,蔣友柏習慣了寸頭,越發有了曾祖父的影子。

目光敏銳的黃永玉在見過小時候的蔣友柏後,就曾輕聲讚歎:“像,像他太爺爺。漂亮啊,很漂亮。”

那時的蔣友柏,上學有保鏢護送,生活有傭人服侍,身邊都是達官顯貴,他認為自己以後就是總統。

蔣友柏,不只是蔣介石的曾孫

蔣經國與家人



這一切,隨著爺爺蔣經國在 1988 年的離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由於事發突然,國民黨高層在猝不及防的情勢下,無法從容安排蔣氏身後的權力佈局,臺灣政壇陷入了權鬥之中。

1989 年初,已被甩出權力中心的父親蔣孝勇選擇放棄政途,帶著全家移民加拿大。在這個近一半時間都處在冰天雪地之中的“世外桃源”裡,一家人過著極其平淡的生活。

同時,12 歲的蔣友柏也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挑戰——他被當地人排擠,無法融入社區生活;他被華人罵為“蔣匪”、“蔣賊”,自己對家族和世界的認知被徹底顛覆...

這些變故,對一個少年來說,並不容易接受。

蔣友柏,不只是蔣介石的曾孫

蔣友柏與父親蔣孝勇



3 年後,為了蔣友柏與弟弟們的學業,父親決定帶家人離開加拿大,前往美國。

在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各種膚色的人都能和諧相處,在蔣友柏看來,這是一個無奇不有而又非常包容的城市。在這裡,他不再有異鄉人的失落感,因為大街上到處遊蕩著華人的面孔。不同的是,這裡的華人對臺灣政治默不關心,蔣介石與蔣經國的名字已不再被提起,對他們來說,生存或者更好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在美國的 6 年時間裡,父親對蔣友柏有兩點硬性要求,一是不要放鬆中文學習,除了經常讓他背誦經典文獻、熟悉中國歷史文化外,還特許他可以讀金庸等武俠小說;二是鼓勵蔣友柏融入美國的學校生活,學會和同學們交往,不要再像在加拿大那樣,做一個離群索居的孩子。

正是因為這兩方面的要求,使從小就移民海外的蔣友柏對中國傳統文化一點也不陌生,甚至對《中庸》等經典非常熟悉。

蔣友柏,不只是蔣介石的曾孫

蔣友柏、蔣友常看望宋美齡



曾祖母宋美齡在 1991 年 9 月再度離開臺灣後,就沒有回去過,常年隱居在紐約。

每到節假日,父親便會帶著蔣友柏與弟弟飛越大半個美國去看望曾祖母。在他眼裡,曾祖母是位始終穿戴整齊、令人尊敬的偉大女性。她只要起身出門,一定要穿長及腳踝的中式旗袍,帶著珠寶首飾,就連經常親近她的蔣友柏這樣的晚輩,竟一次也沒見過她“隨意”穿著的樣子,這對宋美齡來說是一種禮儀,而蔣友柏每次看望曾祖母時也一定會穿西裝。

此時的宋美齡雖然年事已高,但她對這個曾孫依然溺愛有加。她給他取的英文名叫 Demos,這個詞出自希臘文,意思是“人民”,顯然,這個寓意深刻的名字帶著宋美齡濃厚的政治寄託。

不過,政治上的訴求已經不再與這個少年有關係。父親在 1996 年逝世之前曾叮囑蔣友柏“永遠不要碰政治”,他說,“因為人家總戴著有色眼鏡看我,但我不願意我的小孩跟我有同樣的遭遇”。

蔣友柏,不只是蔣介石的曾孫



遵從父訓,蔣友柏不碰政治,開始進軍商界。

他天資聰穎又有魄力,從紐約的大學輟學後,在投行只用兩個月就成交了 2300 萬美元的單子,這筆生意讓他賺進首金 160 萬美元,此時他剛滿 20 歲。

曾祖父蔣介石的性格與他留下的家風,在後代中也有明顯的烙印。蔣友柏也有股不服輸的精神,在蔣家幾代都選擇遠離臺灣這個傷心處的時候,蔣友柏決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他希望在這裡證明自己,用自己的方式,與政治無關。

蔣友柏,不只是蔣介石的曾孫



橙果設計公司,是蔣友柏與弟弟蔣友常在 2003 年創立的公司。

成立之初,母親難以理解兒子的做法,因為在她看來,設計工作並不體面,“一起坐下來吃飯,別人的兒子是醫生、律師,輪到自己的兒子,開設計公司...”

而蔣友柏的想法很直接,他希望避開家族資源,在一個家人從未涉及過的全新領域展現自己,他曾說,“蔣家再起,不會從政治起來。”

不過,開公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最初的幾年,他的橙果公司曾兩次面臨倒閉,每到此時,他都會跑到中正紀念堂的臺階上默默沉思。從小到大,生活境遇上的起伏歷練出了蔣友柏的韌勁兒,他在創意領域堅持了下來,最後憑藉一個出色的設計產品使公司起死回生。

蔣友柏,不只是蔣介石的曾孫



如今,蔣友柏已經可以坦然的面對一切,當被問到蔣家第四代的身份是否特殊時,他可以回答:“如果你年輕時問我這個問題,可能會不一樣,現在其實蠻自然的。當然這個身份有時候是有方便,有時也有不方便的地方...”

他也可以直言“我的家人曾經迫害臺灣人民”,對曾祖父蔣介石的一些不當做法進行反省。要知道,這是蔣家第一個公開反思者。

他甚至支持臺灣的“去蔣化”,認為過去依靠威權建立起來的蔣家銅像沒有意義。如果過了一百年、兩百年,民眾認為應當為兩蔣建銅像,那才是真正的歷史認同。

蔣友柏,不只是蔣介石的曾孫



蔣友柏自稱是個武人,是位有脾氣的紳士。

他的橙果公司不只挑產品、挑人,更看重中國文化。他曾接手改造西湖斷橋邊的蔣經國舊居,當他發現將會有麥當勞入駐舊居時,立刻撕毀了合同,隨即發表微博稱,“有些事,就是不願意做,不願意配合。”

回首往事,他依然堅定,“這是非常不尊重和愚蠢的事情,為什麼麥當勞品牌可以跟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做連接,我個人是反對的。”這便是蔣友柏與單純逐利的商人不一樣的地方。

蔣友柏,不只是蔣介石的曾孫


蔣友柏

細細看來,蔣家第四代男子的名字是“松柏常青”——友松、友柏、友常、友青。不過,他們都已無關政治。

那常青的是什麼?

也許就是骨子裡的那份信念。

還有很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C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