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節能建築、對抗9級地震、無償捐獻技術,他們造出奇蹟房屋

作為“建築老八校”之一,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積澱了我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築、市政類學科精華,先後為國家建設輸送了27萬餘名德才兼備的棟樑之才,成為國家土木建築、環境市政及材料冶金類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 今天,小編特意給大家介紹幾位在建築方面做出卓越貢獻的“建大人”。

研發出房屋抗震新技術的姜維山教授

姜維山教授,生於1927年,退休前任教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是國際知名土木工程專家、國際組合結構協會成員、科技部專家組成員,也是我國螺旋箍筋推廣的首倡者、“約束混凝土和型鋼混合結構技術規程”的主要起草人。

研發節能建築、對抗9級地震、無償捐獻技術,他們造出奇蹟房屋

為了縮小與抗震水平較高的國家之間的差距,姜維山教授發明了螺旋箍筋。實踐證明這種技術不但提高了建築的抗震強度,還有著很好的經濟、工程和社會綜合效益。

根據建設單位出具的一份文件顯示,工程節約了41000立方米混凝土和11000噸鋼筋等,減少勞動力約1200人,綜合測算比當地同類型現澆結構降低成本約5%,工期減少約60天。工程提前投入使用,還為業主增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2017年,在省質監局和省住建廳聯合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姜維山教授無償捐出自己的三項專利,消息宣佈時,會場掌聲經久不息。

致力於綠色建築研發的劉加平教授

2011年,因在建築熱工與建築節能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劉加平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但他並未停止腳步,始終耕耘在綠色建築領域。

研發節能建築、對抗9級地震、無償捐獻技術,他們造出奇蹟房屋

由劉加平主持的“黃土高原綠色窯洞民居建築研究”課題在九年之後結出了碩果。這種在革命聖地延安棗園探索的綠色新型窯洞設計,將地表新鮮富氧的空氣流引倒入室內,再利用空氣動力學原理把室內汙濁空氣排出室外,完全物理地解決了傳統窯洞在室內空氣流通、溫控和除溼方面的弊端。該項目成果獲得了聯合國頒發的“世界人居獎”。

2016年,他團隊完成的“青海高原近零能耗建築設計關鍵技術與應用”獲得2015年度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從黃土高原到雪域高原,他一直在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建築與當地生態環境的相融,減少建築對生態資源的索取,增加綠意更濃的環保風采,因此,他被譽為“國際地域節能建築成功的典範”。

研發出可彎曲混凝土的鄧明科教授

2008年,年僅29歲的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博士鄧明科在看過滿目瘡痍的地震現場之後,決定要研發一款堅不可摧的新材料來對抗大自然的災害。

研發節能建築、對抗9級地震、無償捐獻技術,他們造出奇蹟房屋

經過5年的不間斷研發,和大量試驗和理論數據積累,終於在2013年鄧明科團隊研發的高延性混凝土成功試點應用到實際工程,並起到了預想的效果。新材料的拉伸性能達到普通混凝土的50~200倍,實現了“裂而不壞”,被稱為“可彎曲的混凝土”。

2016年,在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的資助下,經過上千次科研試驗,鄧明科教授及團隊成員研發出“高延性混凝土”的新型結構材料,併成功應用於房屋加固、建築結構等領域,獲得了四十多項國家專利。據瞭解,用該材料建造的房屋可抗9級地震。

目前,高延性混凝土已應用於西安市各地區200餘棟中小學校舍以及辦公、商業和住宅樓的加固。並在安徽、山東、山西、福建、廣西、北京、青海等省市也得到了推廣應用。未來,這項技術還將應用在交通、水利等多個領域。

研發節能建築、對抗9級地震、無償捐獻技術,他們造出奇蹟房屋

部分圖文素材來源於華商網、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官網和中國青年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