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不要再罵滴滴了

講真,不要再罵滴滴了

這是滴滴出事以後,我們首次發聲。

不站隊,僅中立討論。

2018.8.24, 樂清女孩乘滴滴順風車被姦殺,一時間輿論譁然。

2018.9.4,女孩出事的第10天, 滴滴又炸了。

只不過,這次不是因為別人,而是滴滴本身。

滴滴在輿論的督促下,甩了一篇聲明,宣佈 【9月8日至15日暫停深夜服務】。

一直在等待說法的網友們,瞬間炸了。

講真,不要再罵滴滴了

從頭到尾,大眾的態度,主要還是以罵滴滴為主。

以前罵滴滴不規範,影響大家人身安全;現在罵滴滴耍脾氣,影響大家日常出行。

好吧,我們先中肯地來分析一下這次聲明,有兩種可能:

往好了想:

滴滴是真的在認真整改。

要這是真的,站在滴滴的角度想一下,還挺委屈的。

滴滴現在下線了晚上的業務,大家加班打不到車了。

大眾:為什麼只下線晚上的業務?司機想要強姦你還分白天和晚上?

我們可以試著推測一下。

滴滴如果下線白天的業務,晚上正常運行,方便大家加班:

大眾:你們滴滴是何居心?明知道晚上犯罪率更高,還不下線,這是要當犯罪行為滋生的溫床嗎?你們的嘴臉和殺人犯一樣可惡!

OK,那滴滴全天下線,全力整改:

大眾:你們看,滴滴公關這一手多厲害,直接斷糧,讓大眾去呼籲沒有滴滴的生活多不方便。就不能白天晚上分批整改?

同理可得。

整改順風車。

大眾:快車出事怎麼辦?

整改快車。

大眾:專車出事怎麼辦?

如果滴滴不下線,而是隻添加功能整改······你們自己腦補吧。

如此,滴滴真的是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希望滴滴的公關們都能活著撐過2018年的中秋節。

往壞了想:

這就是滴滴的公關

滴滴現在很知道自己的優勢。

畢竟滴滴在110天的時間裡發生了兩起性侵被殺事件,鬧得人心惶惶。

但是之後,有很多人都口頭喊著要卸載滴滴,呼籲其他人不要再使用滴滴,然後自己繼續擔驚受怕地用著。

很像是優等生的賭氣。

一個優等生犯了錯,被老師批評。於是就賭氣,那我不來上學了唄。

心服口服,這一招還挺高明的。

昨天通告一發,很多人看到的第一反應都是:

臥槽,我以後熬夜加班怎麼回家?

然後開始抱怨:

滴滴這是幹啥啊?甩手不幹?趕快上線吧,晚上加班沒車打了。

這也就給了滴滴鬧脾氣的底氣。

你罵我,卻離不開我,那我還不能耍耍小性子了?

這樣的滴滴討厭嗎?

可討厭了。

聰明得讓人看不慣啊。

你這麼聰明,不去改變你的產品設計為大家提供安全,天天拿來做公關幹啥啊。

恨得牙癢癢啊。

講真,不要再罵滴滴了

無論是以上哪種情況,現在一味地罵滴滴,都是沒什麼卵用的。

如果是前者,那大家不如靜觀其變,關心些更深層次的問題。

如果是後者,那大家的抱怨只會讓他們更膨脹。不用就不用唄,不能有點骨氣嗎。你一邊罵他還要催他上線,它怎麼如你所願滾出市場啊?

換句話說,一味地罵滴滴,是完全沒有深度思考的表現。

滴滴成立6年,幾乎壟斷了整個網約車市場,有點飄了,企業文化偏了,產品設計漏洞也顯現了出來。

整件事情滴滴是有責任的,這它跑不了。

但它到底是不是千夫所指的元兇,這個問題還需要討論。

不如我們倒回去看一下這件事。

為什麼現在全網都在罵滴滴?這個節奏是誰帶起來的?

大概是這樣的:

滴滴事件一出,各路媒體迅速跟進,很多大號先帶頭開罵。

甚至不清楚被害者的名字,先來一句“滴滴你這是在吃人血饅頭”,“永遠不用滴滴了”......

而後一批號為了數據,跟著亂帶節奏。

接著媒體跟著瘋狂煽動民眾情緒,讓事件迅速發酵。

如此熱鬧的事件,自然也少不了部分明星亮出自己的態度。

他們紛紛曬出自己卸載滴滴app的截屏,還會帥氣地配上一句文案:再也不見!

用以表達自己堅定的決心。

下面的評論也是一片讚譽聲,爽!給力!有態度!

講真,不要再罵滴滴了

你們仔細想想。

一部戲賺幾百、上千萬的片酬的明星們,三四輛跑車輪班開著,買個菜都恨不得保姆車加身。

他們用個錘子滴滴啊?!

是不是卸載的時候,用戶都沒登錄啊?

這你們也信嗎?

在這場發洩情緒的戰役裡,媒體煽風,明星點火。

好不熱鬧。

發洩完以後呢?

“卸載”完滴滴的明星,轉身開著自己幾百萬的小跑去喝酒了。

你呢?

你罵完滴滴準備回家,打開滴滴,原來深夜打車服務已經暫停;又開始抱怨“哎呀這也太不方便了吧我可怎麼回家呀?”

你罵爽了,有用嗎?

講真,不要再罵滴滴了

那我們除了罵,到底能做什麼呢?

其實有很多。

我們能思考的問題也還有很多。

難道滴滴事件,我們沒有任何可借鑑的嗎?

明顯不是啊。

小時候找答案抄作業挺利索,現在這種能力是時候用起來了。

滴滴在國內被輪罵的同時,太平洋彼岸的老大哥Uber日子也不太好過。

2014年,Uber被曝出司機性侵26歲女乘客。

更可怕的是,他3年前就已經被指控涉嫌性侵女性。事情一出,輿論譁然。

2016年,受輿論影響,Uber年收益額損失慘重。

Uber最終低頭,主動支付了2850萬美元的賠償金。

2018年,美國14位受到過Uber司機性侵的女乘客發起聯合訴訟,要求公開審理;

隨後CNN披露的一份報告更是駭人:103位Uber司機在過去四年中被指控性侵或強姦乘客,

而這個數字前面,用詞是“至少”。

看到這,你可能還有點僥倖。

跟幾乎每月一起性侵事件發生的Uber相比,滴滴和諧多了啊!

接下來的信息你再去進行對比,更巧了。

Uber在發生性侵案後,第一反應是推脫。

那個26歲被性侵的女孩Sophia,提到:

“我跟客服的通話不超過五分鐘,他們答應會處理,但客服並沒有同情心”。

於是掛了電話的她選擇了報警。

剛離開警察局,她馬上又接到了Uber打來的電話。這次他們態度不一樣了,親切地詢問現況,嚴肅地表示他們已經開除了這個司機。

這些,和滴滴的第一處理方式相似嗎?

整改期間,Uber首先迅速增設了“安全中心”這一功能,與美國911合作;

滴滴迅速發表聲明,設置“一鍵報警”。

相似嗎?

之後,Uber同時要求乘客將每次坐車信息,直接同步發送到家人手機上;

滴滴在這次聲明及軟件更新中,推出“緊急聯繫人”部分。

相似嗎?

此外,Uber還承諾會重新進行司機背景調查,每次打車都會有GPS追蹤,研發最新技術使用戶能準確識別車牌和車輛信息,繞路時發出警告等等;

相信滴滴馬上也會這麼做的,是吧?

滴滴從頭到尾,走的都是Uber的老路子。

那我們作為大眾,又能在Uber的事件上學到些什麼呢?怎樣做才是有意義的呢?

一,憤怒前先問自己,我們到底在質疑什麼?

在今年九位女性聯合狀告Uber案中,她們的質疑是:

一個三年前就性侵女性的保釋犯,Uber公司怎麼能允許他從事這項每天會與女性接觸的工作?

簡單點說就是:一個強姦犯,怎麼能成為uber的一名司機?

而在國內我們一般質疑的是什麼?

是“為什麼一個司機,會成為一個滴滴的強姦犯?”

是不是挺扯淡的。

明確了質疑點,馬上就清楚自己在憤怒什麼:

你Uber從2014年開始徵收“安全乘車費”,用來做司機背景調查。

然而你們的背景調查,輕鬆地通過了一個有案底的強姦犯?

所以,我們也首先要明確我們的疑惑點:

1,為什麼在空姐遇害案後,滴滴重新修改了隱私設置?使得車主再一次能看到乘客的頭像及個人信息,可進行篩選?

2, 為什麼在前一天已經被投訴性騷擾的情況下,沒有直接對司機進行處理,導致他第二天繼續開車上路,最終犯罪?

3,為什麼客服完全起不到任何實質性作用,是不是公司的內部結構,頂層設計存在嚴重問題?

4,針對司機的背景調查是否完善?有人可以通過非法手段洗白自己的身份,滴滴是否能針對這樣的狀況進行篩選?除了兩次大事件中的罪犯之外,是否還有更多有問題的司機在上路?

二、明確了疑惑點,我們怎麼辦?

在記者的調查中,那位26歲的受害者Sophia反覆提到:

“我們唯一的有效解決辦法就是狀告Uber,我們要讓我們的案件被公開審理”。

同國內私下解決一樣,Uber也想採用私下調解的辦法。

而Sophia說:

“私下調解剝奪了一名受害女性向陪審團說明的權利,同時還提供給Uber一條後路,讓他們能躲過司法體制的仲裁,躲過媒體和群眾的監督”。

因此,受害者要公開聯名上告,才有機會幫助更多人不受到傷害。

那麼在滴滴事件中,已知存在了兩名被害人、兩個破碎的家庭。

我們做得夠好嗎?社會夠包容嗎?我們有給他們足夠的力量讓他們可以不懼人言上訴嗎?

我們要做的是受害人的後盾。

我們要努力鼓勵他們聯合訴訟,要相信公開審判的巨大力量。

只有公開,才可能震懾到那些隱藏起自己心理齷齪蠢蠢欲動的人。

三、滴滴平臺我不敢用了,其他平臺我就能相信嗎?

滴滴現在是國內網約車平臺的大哥,壟斷了網約車市場。

以後,如果我們不用滴滴,能用什麼?

我能相信某汽約車嗎?我能選擇神州x車嗎?

有關部門怎麼能讓滴滴解除對市場的壟斷?

有關部門是否要督促市場進行整體的大整改?

這些問題,是需要有人回答的。

但回答的人一定不是滴滴。

你總不能指著滴滴站出來說“為了解除我們自己對市場的壟斷,我們決定扶持美團專車”吧。

四、其他國家對有汙點的企業和普通人均零容忍,我們呢?

這是一個人文的道德難題。

企業方面。

美國對Uber, 谷歌高額罰款,並隨時監督。

我們呢?出事了還在繼續用不是放縱嗎?我們要繼續放縱這樣的企業為所欲為嗎?

在人的方面,我們一直倡導包容。

倡導儘管犯過罪,也還是有權利重新來過,追求普通生活。

可是強姦犯真的有重新來過的權利嗎?

他們重新來過成了司機,女性乘客安全誰又來保證?

抹殺一個人的未來不人道,把千萬女性的安全用作賭注就人道了嗎?

最後

其實在這件事情背後,根本就不是滴滴一個企業的問題。

有太多更大的問題,關於社會、關於人性。

我們要去追問和思考的,不是一個企業的問題,而是整個時代的問題。

所以,問責滴滴或許能有點成效。

但從頭到尾只知道罵滴滴,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講真,不要再罵滴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