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種菜界有個「穆桂英」 她率領8000「土地兵」 占領了十多個城市的「菜市場」

為弘揚新時代我市蔬菜人創業精神,傳播蔬菜企業創業創新成功經驗,推介蔬菜特色產業和品牌,在此為您講述新時代秦皇島的“蔬菜故事”。

——秦皇島市蔬菜管理中心

小島種菜界有個“穆桂英” 她率領8000“土地兵” 佔領了十多個城市的“菜市場”

人物專訪——李 偉

山海關有個龐大的組織,龐大到什麼程度呢?一個微信群裝不下,女群主只好連開7個群,卻也只裝下了一小半兒!

這個組織名叫山海關雙偉合作社,這位女群主名叫李偉,也就是合作社的理事長,她率領的群眾都是合作社所在地周邊的農戶,總數多達8000戶,種植葉菜果菜銷往全國十多個大中城市。

山海關雙偉合作社成立已有8年了

這麼多農戶追隨李偉

一開始的原因簡單明瞭

——能掙到錢

後來的原因也很簡單

——總是能掙到錢。

辛苦一大年,白忙活了?

李偉是青石溝村人,出嫁前在家就種過水果蔬菜。1993年,20歲的她嫁到了回馬寨村。老秦皇島人都知道,山海關回馬寨的紅根韭菜很出名,味道很好。嫁過來後的第一年,李偉就跟著丈夫馬忠偉一起種了4畝韭菜。韭菜的產量還不錯,一茬韭菜就割了2萬多斤。她本以為能有個好收成,卻沒想到他們差點兒就白忙活一年。

小島種菜界有個“穆桂英” 她率領8000“土地兵” 佔領了十多個城市的“菜市場”

那個時候,手機和互聯網還沒有普及,尤其是在農村,連固定電話都少見,獲取信息的渠道十分不暢。農戶們的銷路基本上依賴當地收菜的經紀人,而經紀人與東北客戶溝通也要靠拍電報,信息嚴重滯後,導致價格比較混亂,變化無常。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經紀人壓價壓到2毛錢一斤也得接受,甚至乾脆不收菜,農戶們也沒轍。李偉當年就趕上了經紀人不收菜的尷尬局面。

算上地裡沒割的韭菜,李偉有4萬多斤韭菜賣不出去。村裡跟她一樣面臨囧境的還有數十戶,滯銷的韭菜總量多達200萬斤。

2萬多斤韭菜,送人了!

愁歸愁,辦法還是得想。李偉跟家裡人一合計,“既然經紀人不收,那咱自己去東北賣!”年輕人敢想敢幹,即使在東北沒有一個認識的人,李偉和丈夫還是僱了車,拉著2萬多斤韭菜趕往長春的蔬菜批發市場。

小島種菜界有個“穆桂英” 她率領8000“土地兵” 佔領了十多個城市的“菜市場”

當時的場景李偉至今都記得。寒冬臘月,大半夜零點左右到了市場,打開麻袋把韭菜拿出來擺好,卻發現韭菜早就凍硬了,直挺挺地戳在地上。來市場進貨的人不少,在她的攤位前翻看的人也不少,還有人認出這是來自山海關的紅根韭菜,可就是沒有一個人下單,一打聽才知道,當地市場的供貨渠道全部來自一位叫“七哥”的人,外來的貨源是不會有人願意收的。

小島種菜界有個“穆桂英” 她率領8000“土地兵” 佔領了十多個城市的“菜市場”

於是,第二天凌晨1點半,李偉和丈夫敲開了“七哥”的門,請求他幫忙賣韭菜。兩人聊了很久,雖然“七哥”也認為李偉的紅根韭菜很不錯,可就是不同意幫她賣。

無奈之下,李偉也豁出去了,她提出把這2萬多斤韭菜全白送給“七哥”,要是賣得好,以後再找機會合作。“七哥”聽了將信將疑,眼看著李偉和丈夫把韭菜全部卸下車要走,他叫住了兩人,留下了他們的電報通訊地址。

200萬斤韭菜,銷售一空!

離開長春,李偉和丈夫也不著急了,跑到哈爾濱、大慶的蔬菜批發市場轉了一圈。到了家才發現,“七哥”的電報已經到了——“待運4萬斤韭菜”。李偉趕緊找到家裡種了韭菜的親朋好友,連夜割了4萬斤韭菜運往長春。此後,按照“七哥”的要求,李偉在家裡安裝了固定電話,接單就方便多了。在運到第4車時,“七哥”忍不住問她,第一次那2萬斤是白送的,後來這幾車為啥也不提錢的事?李偉表示,自己不計較賣價高低,“只要能賣出去,賣多少錢七哥您看著給。”

小島種菜界有個“穆桂英” 她率領8000“土地兵” 佔領了十多個城市的“菜市場”

也許是這份實誠打動了“七哥”,“七哥”不僅按照每斤七八毛錢的市場價給她結了帳,第一次說好白送的那2萬斤也付了款。短短20多天的時間裡,李偉家和村裡其他農戶滯銷的200萬斤韭菜銷售一空。

小小個體配菜站,農戶收入2萬變5萬

由此,李偉獲得了第一條穩定的銷售渠道,擁有了第一批忠實的追隨者。她成立了個體配菜站(也就是雙偉合作社的前身),開始了自己當蔬菜產銷經紀人的征程。冬天帶領農戶們種兩岔韭菜,夏天再種點兒茄子。韭菜銷路穩定,茄子卻不理想。原有的品種“黑又亮”在市場遇冷,李偉多方考察後,憑著自己對市場喜好的判斷,相中了新品種“穀雨茄王”。她的判斷相當準確。“穀雨茄王”一經推出,很快贏得了市場的青睞。一時間,各地批發商紛紛開著大貨車前來進貨,一住就是十天半個月,小小的配菜站人滿為患。

小島種菜界有個“穆桂英” 她率領8000“土地兵” 佔領了十多個城市的“菜市場”

一晃到了2008年,李偉為了提高農戶的產出率,逐漸調整種植方式和種植結構,由大地種植向大棚種植過渡,原來的冬季種韭菜和夏季種茄子分別改為冬季種生菜、油麥菜、小白菜、櫻桃蘿蔔、芹菜和夏季種黃瓜、豆角、西紅柿。這樣一來,農戶的平均收入從原來的每畝2萬元左右猛增至每畝5萬元左右。

產供銷一條龍,日產蔬菜數萬斤

收入增長了,農戶得到了實惠,就逐年加大投入建設大棚。每戶農戶種植的大棚由原來的一兩個增長到六七個,對配菜站組織管理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2010年,李偉在自己和丈夫的名字中各取一個字,成立了山海關雙偉合作社。種子、農藥、化肥、地膜、技術全部由合作社統一供應給農戶,收菜時採用保護價保障農戶收益,實現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各方面都越來越規範。

小島種菜界有個“穆桂英” 她率領8000“土地兵” 佔領了十多個城市的“菜市場”

漸漸地,加入合作社的農戶數量越來越多,種植規模也越來越大,合作社每天的產量達到數萬斤。

智慧指揮,讓農戶拿錢還享分紅

當產量足夠大時,價格就變得十分敏感。菜價的波動總是變化無常,而且存在滯後性,在種菜之初很難預判收菜時的價格走勢,所以散戶種植大多跟風現象嚴重,虧損也是常有的事。

小島種菜界有個“穆桂英” 她率領8000“土地兵” 佔領了十多個城市的“菜市場”

看到了這一點,李偉利用自己豐富的銷售渠道資源和各地生產基地的合作關係廣泛收集供需信息,同時關注全年氣候環境的變化差異用於判斷目標菜種的生長週期長短,再加上自己多年積攢的經驗,綜合分析後預判目標菜種的價格走勢,在農戶選擇種植菜種時給出明確的指令。用她自己的話說,這有點兒像炒股票,擔負著眾多農戶的熱望,價格的一點點變化都會讓人神經異常緊張,好在她早就習慣了這種無形的壓力。此外,她還會安排不同的農戶按照不同的茬口種植,以便錯開收菜時間,避免同一菜種大量集中上市。

多年的實踐證明,李偉的這些做法行之有效,她的預判準確率非常高,即使偶爾頭岔收的菜價格偏低,二茬三茬也總是能補回來。種菜的農戶們掙到了自己應得的辛苦錢,入股的農戶每年還能從合作社拿到一筆分紅。

信任成依賴,她絕不辜負!

近兩年,李偉在思考合作社農戶老齡化的問題,堅持種地的大部分都是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她要想辦法減輕他們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機械化種植是個不錯的想法。她為合作社購置了旋耕機、開溝機、播種機、丸粒化機、放繩機、植保機等機械設備,同時組織工人成立了“統防統治隊”和“生產服務隊”,為合作社的農戶提供高效而又省錢的服務,不僅可以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還能降低部分老農戶操作機械時受傷的風險。

小島種菜界有個“穆桂英” 她率領8000“土地兵” 佔領了十多個城市的“菜市場”

這麼多年一路走來,農戶們對李偉的信任逐漸變成了依賴,正值壯年的李偉也在儘自己的努力,不辜負這份依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