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种菜界有个“穆桂英” 她率领8000“土地兵” 占领了十多个城市的“菜市场”

为弘扬新时代我市蔬菜人创业精神,传播蔬菜企业创业创新成功经验,推介蔬菜特色产业和品牌,在此为您讲述新时代秦皇岛的“蔬菜故事”。

——秦皇岛市蔬菜管理中心

小岛种菜界有个“穆桂英” 她率领8000“土地兵” 占领了十多个城市的“菜市场”

人物专访——李 伟

山海关有个庞大的组织,庞大到什么程度呢?一个微信群装不下,女群主只好连开7个群,却也只装下了一小半儿!

这个组织名叫山海关双伟合作社,这位女群主名叫李伟,也就是合作社的理事长,她率领的群众都是合作社所在地周边的农户,总数多达8000户,种植叶菜果菜销往全国十多个大中城市。

山海关双伟合作社成立已有8年了

这么多农户追随李伟

一开始的原因简单明了

——能挣到钱

后来的原因也很简单

——总是能挣到钱。

辛苦一大年,白忙活了?

李伟是青石沟村人,出嫁前在家就种过水果蔬菜。1993年,20岁的她嫁到了回马寨村。老秦皇岛人都知道,山海关回马寨的红根韭菜很出名,味道很好。嫁过来后的第一年,李伟就跟着丈夫马忠伟一起种了4亩韭菜。韭菜的产量还不错,一茬韭菜就割了2万多斤。她本以为能有个好收成,却没想到他们差点儿就白忙活一年。

小岛种菜界有个“穆桂英” 她率领8000“土地兵” 占领了十多个城市的“菜市场”

那个时候,手机和互联网还没有普及,尤其是在农村,连固定电话都少见,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不畅。农户们的销路基本上依赖当地收菜的经纪人,而经纪人与东北客户沟通也要靠拍电报,信息严重滞后,导致价格比较混乱,变化无常。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经纪人压价压到2毛钱一斤也得接受,甚至干脆不收菜,农户们也没辙。李伟当年就赶上了经纪人不收菜的尴尬局面。

算上地里没割的韭菜,李伟有4万多斤韭菜卖不出去。村里跟她一样面临囧境的还有数十户,滞销的韭菜总量多达200万斤。

2万多斤韭菜,送人了!

愁归愁,办法还是得想。李伟跟家里人一合计,“既然经纪人不收,那咱自己去东北卖!”年轻人敢想敢干,即使在东北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李伟和丈夫还是雇了车,拉着2万多斤韭菜赶往长春的蔬菜批发市场。

小岛种菜界有个“穆桂英” 她率领8000“土地兵” 占领了十多个城市的“菜市场”

当时的场景李伟至今都记得。寒冬腊月,大半夜零点左右到了市场,打开麻袋把韭菜拿出来摆好,却发现韭菜早就冻硬了,直挺挺地戳在地上。来市场进货的人不少,在她的摊位前翻看的人也不少,还有人认出这是来自山海关的红根韭菜,可就是没有一个人下单,一打听才知道,当地市场的供货渠道全部来自一位叫“七哥”的人,外来的货源是不会有人愿意收的。

小岛种菜界有个“穆桂英” 她率领8000“土地兵” 占领了十多个城市的“菜市场”

于是,第二天凌晨1点半,李伟和丈夫敲开了“七哥”的门,请求他帮忙卖韭菜。两人聊了很久,虽然“七哥”也认为李伟的红根韭菜很不错,可就是不同意帮她卖。

无奈之下,李伟也豁出去了,她提出把这2万多斤韭菜全白送给“七哥”,要是卖得好,以后再找机会合作。“七哥”听了将信将疑,眼看着李伟和丈夫把韭菜全部卸下车要走,他叫住了两人,留下了他们的电报通讯地址。

200万斤韭菜,销售一空!

离开长春,李伟和丈夫也不着急了,跑到哈尔滨、大庆的蔬菜批发市场转了一圈。到了家才发现,“七哥”的电报已经到了——“待运4万斤韭菜”。李伟赶紧找到家里种了韭菜的亲朋好友,连夜割了4万斤韭菜运往长春。此后,按照“七哥”的要求,李伟在家里安装了固定电话,接单就方便多了。在运到第4车时,“七哥”忍不住问她,第一次那2万斤是白送的,后来这几车为啥也不提钱的事?李伟表示,自己不计较卖价高低,“只要能卖出去,卖多少钱七哥您看着给。”

小岛种菜界有个“穆桂英” 她率领8000“土地兵” 占领了十多个城市的“菜市场”

也许是这份实诚打动了“七哥”,“七哥”不仅按照每斤七八毛钱的市场价给她结了帐,第一次说好白送的那2万斤也付了款。短短20多天的时间里,李伟家和村里其他农户滞销的200万斤韭菜销售一空。

小小个体配菜站,农户收入2万变5万

由此,李伟获得了第一条稳定的销售渠道,拥有了第一批忠实的追随者。她成立了个体配菜站(也就是双伟合作社的前身),开始了自己当蔬菜产销经纪人的征程。冬天带领农户们种两岔韭菜,夏天再种点儿茄子。韭菜销路稳定,茄子却不理想。原有的品种“黑又亮”在市场遇冷,李伟多方考察后,凭着自己对市场喜好的判断,相中了新品种“谷雨茄王”。她的判断相当准确。“谷雨茄王”一经推出,很快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一时间,各地批发商纷纷开着大货车前来进货,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小小的配菜站人满为患。

小岛种菜界有个“穆桂英” 她率领8000“土地兵” 占领了十多个城市的“菜市场”

一晃到了2008年,李伟为了提高农户的产出率,逐渐调整种植方式和种植结构,由大地种植向大棚种植过渡,原来的冬季种韭菜和夏季种茄子分别改为冬季种生菜、油麦菜、小白菜、樱桃萝卜、芹菜和夏季种黄瓜、豆角、西红柿。这样一来,农户的平均收入从原来的每亩2万元左右猛增至每亩5万元左右。

产供销一条龙,日产蔬菜数万斤

收入增长了,农户得到了实惠,就逐年加大投入建设大棚。每户农户种植的大棚由原来的一两个增长到六七个,对配菜站组织管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2010年,李伟在自己和丈夫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成立了山海关双伟合作社。种子、农药、化肥、地膜、技术全部由合作社统一供应给农户,收菜时采用保护价保障农户收益,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各方面都越来越规范。

小岛种菜界有个“穆桂英” 她率领8000“土地兵” 占领了十多个城市的“菜市场”

渐渐地,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数量越来越多,种植规模也越来越大,合作社每天的产量达到数万斤。

智慧指挥,让农户拿钱还享分红

当产量足够大时,价格就变得十分敏感。菜价的波动总是变化无常,而且存在滞后性,在种菜之初很难预判收菜时的价格走势,所以散户种植大多跟风现象严重,亏损也是常有的事。

小岛种菜界有个“穆桂英” 她率领8000“土地兵” 占领了十多个城市的“菜市场”

看到了这一点,李伟利用自己丰富的销售渠道资源和各地生产基地的合作关系广泛收集供需信息,同时关注全年气候环境的变化差异用于判断目标菜种的生长周期长短,再加上自己多年积攒的经验,综合分析后预判目标菜种的价格走势,在农户选择种植菜种时给出明确的指令。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有点儿像炒股票,担负着众多农户的热望,价格的一点点变化都会让人神经异常紧张,好在她早就习惯了这种无形的压力。此外,她还会安排不同的农户按照不同的茬口种植,以便错开收菜时间,避免同一菜种大量集中上市。

多年的实践证明,李伟的这些做法行之有效,她的预判准确率非常高,即使偶尔头岔收的菜价格偏低,二茬三茬也总是能补回来。种菜的农户们挣到了自己应得的辛苦钱,入股的农户每年还能从合作社拿到一笔分红。

信任成依赖,她绝不辜负!

近两年,李伟在思考合作社农户老龄化的问题,坚持种地的大部分都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她要想办法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机械化种植是个不错的想法。她为合作社购置了旋耕机、开沟机、播种机、丸粒化机、放绳机、植保机等机械设备,同时组织工人成立了“统防统治队”和“生产服务队”,为合作社的农户提供高效而又省钱的服务,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还能降低部分老农户操作机械时受伤的风险。

小岛种菜界有个“穆桂英” 她率领8000“土地兵” 占领了十多个城市的“菜市场”

这么多年一路走来,农户们对李伟的信任逐渐变成了依赖,正值壮年的李伟也在尽自己的努力,不辜负这份依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