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有兒有女子孫滿堂,爲何還要自己給自己準備棺材?

yy--wei


農村的老人,為什麼有兒有女的,還要自己為自己準備棺材?我來說明一下。

人活六十還甲子,人活七十古來稀。所以,人過五十,就會想到死,就要準備後事。

為了防止急病,猝不及防,家裡人隨便買個棺材,將自己埋葬,老人們往往會早早準備,這畢竟是他以後的家了呀。

記得家裡有棵大椿樹,爺爺多次說這是我的棺材板,以後用它蓋房子住呢。後來樹刨了,做成了一個棺材。

開始爺爺很新鮮,這裡看看,那裡看看,說是怕有漏風的地方。還時不時的躺進去試試,說下輩子就靠它遮風擋雨了。

他死了埋他那天,大家都誇他的棺材好、嚴實、不透風,是一輻好壽材呢。

現在住在城市,棺材做了也沒有地方放了,所以人們死亡後,就只能去棺材鋪買了,當然,自己的棺材什麼樣,也就無從知道了。




民諺民俗民間故事


農村老人,有兒有女子孫滿堂,為何還要自己給自己準備棺材?

這個問題讓我回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記得父親才四十多歲時,自己種了幾棵樹,為的是這樹長大了,今後給父親自己打棺材,(由於父親去逝三十多年了,具體什麼樹不清楚了)可能在我的家鄉叫春天樹,當時父親說這種樹木質材料結實、不生蟲,是做棺材的好木料。不幸的是父親五十多歲生病了,為了滿足父親的心願,父親在生病期間,母親就找人把父親自己栽的幾棵樹砍下,當時這樹還不算很成材,只好利用樹的下部門,讓木匠量好尺寸後放一邊讓它慢慢稍幹些再打成棺材,父親病了一年多,最終還是讓病魔奪去了父親的生命,父親走得安心。

後來母親也生病了,由於母親看到附近有個人去逝前沒準備棺材,這個人可能死的突然,死了後在棺材店鋪買了一口棺材,可棺材買回來時準備把死者入殮時,這個棺材裝不下這個死人,(可能沒有換棺材的說法)後來只能把這棺材砍下一部分,讓木匠接了一節,才裝下這個死人。母親說不願自己今後的棺材象這樣,母親的願望是提前把棺材打好,自己先去棺材裡躺一下,大小合適才放心,於是我們為了讓母親放心,我們也提前買了木材,請了木匠給母親打棺材,棺材做成後,母親還真去棺材裡躺了一下,是母親自己囑咐木匠把棺材做稍微大些,看見母親去試棺材大小時,我們當時的眼淚禁不住往外流,想到母親將要離開我們的時候,心痛了,心裡那種難受無法抗拒,自己的親人將要離開我們……

老人們常常說"自己至少要給自己準備好棺材本"吧!



家人平安147354958


王老漢一輩子無兒無女,自身條件還算可以卻一輩子打光棍,老來之後領著國家的五保戶生活補助金,逢年過節也能夠領取米油和禮品,生活上也舒心自得,雖然看上去已經是白鬍子的老爺爺,卻整天和小朋友之間玩耍,因此也被人稱之為老頑童。但村裡的大人們都說他太傻了,整天瘋瘋癲癲的,沒有個正樣。就算是這樣,王老漢也一直都不會在意別人的看法,畢竟都這把歲數了。

當然王老漢的哥哥王老大卻一直在訓斥他,自從父母離世之後,王老大就承擔起父親的責任,忙著給王老漢找媳婦,但一直操碎了心還是錯過了最好的結婚年齡。因此王老大也恨鐵不成鋼,說他讓先人丟臉了。畢竟農村人一直都會有“傳宗接代”的思想觀念,王老大家裡有3個兒子1個女兒,現在孫子都已經長大了,重孫都已經有4個了,可以說一個家族也有20多個人了。當然王老大也想過將自己的孩子過繼給弟弟,但王老漢卻一直都搖搖頭,說自己沒有這份心,養不好孩子。

本以為王老大兒女滿堂之後,自己的養老生活也能夠有所保障。但現在兒女都已經走上了大城市的打工道路中,他們都已經在城市裡定居生活,家裡一直都是王老大一個人。兒女過年回來一趟,回來也不會給王老大零花錢。前些年村裡的土地被徵收了,兒子聽說後趕緊回家,將這3萬元進行平分。王老大的養老錢沒了,氣的和兒子鬧矛盾了,所以之後兒子也就不回家了。

看似王老大重孫都幾個了,但實際上他和王老漢有什麼區別?也就是落個好名聲罷了,但他想到自己的不孝子女就發慌,去年突然就病倒了。但兒女卻從來沒想著回家照顧王老大,之後都是王老漢在忙前忙後,離世前也沒看到子女一面,這時候他才知道弟弟活得瀟灑自在。

王老大去世後子女就下葬那天才回來,將錢分了後就離開這個家。王老漢看得十分鬱悶,想著一定要讓自己的後事風風光光的下葬。隨後找到了喪禮公司,給自己預約了一個厚重的葬禮。嗩吶、西洋樂都不能缺,鞭炮也要走一路放一路,同時也要有人裝扮孝子。同時也購買了壽衣、棺材等,等到自己去世之後喪葬公司就會給自己打點,並且有村長在一旁監督。

現在的王老漢已經80多歲了,身體卻倍兒硬朗,放開了自己的心扉,反而生活自得其樂。對此,你怎麼看呢?


新農村的日與夜


第一,怕突然去世,來不及準備棺材,做副棺材從選材、材料乾燥,專業木工做工到油漆,要好長時間。急用買的價格高不一定合適。第二雖子孫滿堂,但子孫不定生活過得好,死個人埋葬要發好多錢,不如平時省吃儉用買了棺材,為子孫後代省些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