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有儿有女子孙满堂,为何还要自己给自己准备棺材?

yy--wei


农村的老人,为什么有儿有女的,还要自己为自己准备棺材?我来说明一下。

人活六十还甲子,人活七十古来稀。所以,人过五十,就会想到死,就要准备后事。

为了防止急病,猝不及防,家里人随便买个棺材,将自己埋葬,老人们往往会早早准备,这毕竟是他以后的家了呀。

记得家里有棵大椿树,爷爷多次说这是我的棺材板,以后用它盖房子住呢。后来树刨了,做成了一个棺材。

开始爷爷很新鲜,这里看看,那里看看,说是怕有漏风的地方。还时不时的躺进去试试,说下辈子就靠它遮风挡雨了。

他死了埋他那天,大家都夸他的棺材好、严实、不透风,是一辐好寿材呢。

现在住在城市,棺材做了也没有地方放了,所以人们死亡后,就只能去棺材铺买了,当然,自己的棺材什么样,也就无从知道了。




民谚民俗民间故事


农村老人,有儿有女子孙满堂,为何还要自己给自己准备棺材?

这个问题让我回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记得父亲才四十多岁时,自己种了几棵树,为的是这树长大了,今后给父亲自己打棺材,(由于父亲去逝三十多年了,具体什么树不清楚了)可能在我的家乡叫春天树,当时父亲说这种树木质材料结实、不生虫,是做棺材的好木料。不幸的是父亲五十多岁生病了,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父亲在生病期间,母亲就找人把父亲自己栽的几棵树砍下,当时这树还不算很成材,只好利用树的下部门,让木匠量好尺寸后放一边让它慢慢稍干些再打成棺材,父亲病了一年多,最终还是让病魔夺去了父亲的生命,父亲走得安心。

后来母亲也生病了,由于母亲看到附近有个人去逝前没准备棺材,这个人可能死的突然,死了后在棺材店铺买了一口棺材,可棺材买回来时准备把死者入殓时,这个棺材装不下这个死人,(可能没有换棺材的说法)后来只能把这棺材砍下一部分,让木匠接了一节,才装下这个死人。母亲说不愿自己今后的棺材象这样,母亲的愿望是提前把棺材打好,自己先去棺材里躺一下,大小合适才放心,于是我们为了让母亲放心,我们也提前买了木材,请了木匠给母亲打棺材,棺材做成后,母亲还真去棺材里躺了一下,是母亲自己嘱咐木匠把棺材做稍微大些,看见母亲去试棺材大小时,我们当时的眼泪禁不住往外流,想到母亲将要离开我们的时候,心痛了,心里那种难受无法抗拒,自己的亲人将要离开我们……

老人们常常说"自己至少要给自己准备好棺材本"吧!



家人平安147354958


王老汉一辈子无儿无女,自身条件还算可以却一辈子打光棍,老来之后领着国家的五保户生活补助金,逢年过节也能够领取米油和礼品,生活上也舒心自得,虽然看上去已经是白胡子的老爷爷,却整天和小朋友之间玩耍,因此也被人称之为老顽童。但村里的大人们都说他太傻了,整天疯疯癫癫的,没有个正样。就算是这样,王老汉也一直都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毕竟都这把岁数了。

当然王老汉的哥哥王老大却一直在训斥他,自从父母离世之后,王老大就承担起父亲的责任,忙着给王老汉找媳妇,但一直操碎了心还是错过了最好的结婚年龄。因此王老大也恨铁不成钢,说他让先人丢脸了。毕竟农村人一直都会有“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王老大家里有3个儿子1个女儿,现在孙子都已经长大了,重孙都已经有4个了,可以说一个家族也有20多个人了。当然王老大也想过将自己的孩子过继给弟弟,但王老汉却一直都摇摇头,说自己没有这份心,养不好孩子。

本以为王老大儿女满堂之后,自己的养老生活也能够有所保障。但现在儿女都已经走上了大城市的打工道路中,他们都已经在城市里定居生活,家里一直都是王老大一个人。儿女过年回来一趟,回来也不会给王老大零花钱。前些年村里的土地被征收了,儿子听说后赶紧回家,将这3万元进行平分。王老大的养老钱没了,气的和儿子闹矛盾了,所以之后儿子也就不回家了。

看似王老大重孙都几个了,但实际上他和王老汉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落个好名声罢了,但他想到自己的不孝子女就发慌,去年突然就病倒了。但儿女却从来没想着回家照顾王老大,之后都是王老汉在忙前忙后,离世前也没看到子女一面,这时候他才知道弟弟活得潇洒自在。

王老大去世后子女就下葬那天才回来,将钱分了后就离开这个家。王老汉看得十分郁闷,想着一定要让自己的后事风风光光的下葬。随后找到了丧礼公司,给自己预约了一个厚重的葬礼。唢呐、西洋乐都不能缺,鞭炮也要走一路放一路,同时也要有人装扮孝子。同时也购买了寿衣、棺材等,等到自己去世之后丧葬公司就会给自己打点,并且有村长在一旁监督。

现在的王老汉已经80多岁了,身体却倍儿硬朗,放开了自己的心扉,反而生活自得其乐。对此,你怎么看呢?


新农村的日与夜


第一,怕突然去世,来不及准备棺材,做副棺材从选材、材料干燥,专业木工做工到油漆,要好长时间。急用买的价格高不一定合适。第二虽子孙满堂,但子孙不定生活过得好,死个人埋葬要发好多钱,不如平时省吃俭用买了棺材,为子孙后代省些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