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民間故事」高瓊爲何葬在雙鎖山

高瓊為何葬在雙鎖山

高瓊,字君保,是北宋有名的愛國將領,是歷宋太祖、太宗、真宗的三朝元老。他鎮守邊關和掌管禁軍五十多年,功高位顯,去世後被追封為衛國武烈王。但他死後為啥不葬在富甲天下的京都,卻埋在遠離汴京的蒙城雙鎖山下?這裡有一段他同劉金定的歷史佳話。

後周顯德四五年間,高瓊隨軍征伐南唐,一次奉命進京搬兵,因京城裡的兵馬北上抗遼,沒搬到救兵。他在回淮南交令的途中,路過蒙城雙鎖山,與女英雄劉金定相遇。二人話不投機,打了起來。劉金定用計使他連人帶馬掉進了陷馬坑,高瓊不服氣,說是劉金定擺設的陷阱,不算真本事,劉金定就把他放了。第二次又戰,結果又被劉金定拿下馬來。這次高瓊也不服,說因馬失前蹄才被擒的,提出要打硬仗,馬上見高低。第三次上馬又戰,被劉金定用連環三刀,使刀把子把他打下馬來。這次,高瓊才真正從心裡服了劉金定。

劉金定放他過去,他也不上馬趕路了,氣得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其實,在大半天的戰鬥中,高瓊對金定已經有所瞭解,尤其佩服她超群的武藝,就產生了愛慕之心,只是礙於她是落草的山大王這一點,才沒提出求婚的事。而劉金定呢,對這位忠於國事的英俊將官也有了情意,就示意貼身女將、機靈的春梅去試探高瓊的口氣。春梅來到高瓊跟前說道:“高將軍,我問你,俺大姐的武藝如何呀?”高瓊頭也不抬地說:“劉金定武藝高強,俺甘拜下風!”春梅又問:“俺大姐的為人怎樣?”“劉寨主性情豪爽,對俺刀下留情,寬宏大量!”春梅一聽這話,心想有門了,笑著說道:“你雖是朝中名將,連俺姐都打不過,難怪你們君臣被困南唐,要是這件事在俺大姐身上,她一馬下南唐,準能把敵兵殺得落花流水。”

“你說得很有道理,不過她是山林女寇,如何下得南唐……”春梅禁不住笑出聲來:“我說呀,你這個人是瞎子吃西瓜,不分紅白瓢,吃虧就遲到這上頭。你口口聲聲說俺大姐是山賊女寇,你問問,俺搶過誰家的騾子馬,拿過誰家的一文錢?誰不知俺大姐是有名的逮賊能手,遠近的土匪強盜哪一個不怕她?”“你們能捉賊打土匪?”“怎麼不是!不光打土匪,還保護國家的邊界呢!”春梅便把劉金定如何受鄉親推舉,立寨練兵,保家護鄉,又怎樣兩次打敗南唐來犯之敵的事說了一遍,末了講:“俺大姐武藝好,人品好,長得比花還鮮,身子比玉還潔,為了保護家鄉,日夜操勞,二十歲的人了,還沒選女婿呢!”

哦!”高瓊完全解除了疑慮,“原來如此!劉金定真是女中豪傑,當世巾幗英雄!”於是高瓊主動上山,向劉金定賠禮,親筆向她寫了“永結同心”的求婚詩。

“高將軍,俺是山村民女,你已是朝廷上的將軍,咱們不當,戶不對。那‘永結同心’的詩寫便是寫了,只要你日後信守詩中所言,雙雙白首偕老,永不變心,也就是俺今生之願,不枉託身於君了!”高瓊聽出金定話中有一種難以言語的深情,便雙膝跪地發誓道:“皇天在上,小將乃亳州蒙城縣人氏,姓高名瓊字君保,與雙鎖山劉氏金定結成百年之好,富貴同享,患難同當,生死與共,白首偕老。金定之情此生不忘,百年死後,我也葬在雙鎖山旁,若有三心二意,萬馬營中踏成肉醬!”金定萬分激動,伸手把高君保拉了起來。次日,二人便在山寨拜堂成親,結為恩愛夫妻。

光陰似箭,歲月如流,一晃五十年過去了。宋真宗景德三年春,高瓊七十二歲時,舊疾復發,一臥不起。高瓊自知不行了,便把金定和兒子繼勳、繼宣、繼忠叫到面前,囑咐道:“我一生奮身於行伍,為國為民,如今大病纏身,將不久於人世。我死以後,把我的棺木運回故鄉,就葬在雙鎖山旁,讓我能看見家鄉山水。汝等能照此去辦,我死也閉目了!”兒子們哪裡知道父親的隱情,只好謹遵父親的遺囑。

“君保,你方才說的話我都明白。當年在雙鎖山上,咱們定親的時候,我不過說了幾句玩笑話,你怎麼當起真來,五十多年了還記著,咱們當年不是說偕老百年嗎,如今你只七十二歲,離百年還有二三十年呢!前年你的身子多壯實,你勸真宗親征,同寇準一起,將相併肩,指揮兵馬北上,我還陪你到憻淵北城,把蕭太后的二十萬大軍打得大敗,迫使她簽訂了和約。如今你不過暫時有恙,吃了藥過幾天會好起來的。”

“金定,我確實要不久於人世了!也該向你敘敘心裡話,你少年時期,在雙鎖山立寨練兵,保家護鄉,下南唐斬關奪隘,後來助我鎮守雁門三關,三次隨我北征。你一上陣,就忘了家,忘了自己,為鄉親,為國家,為黎民百姓,征戰五十多年,可算得巾幗英雄。你身為我的妻子,給我生了七個兒子,教他們習文練武,使我這個缺少文才的人養的兒子都文武雙全。你這一生,心算操碎了,苦算吃盡了。我……我怎麼報答你……”說著流下淚來。他喘了喘氣,繼續說道:“常言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我請求你,照我的誓言辦吧,把我葬在你親手立寨練兵的雙鎖山旁,讓我看到山,就像見到你,永遠……永遠在你身旁,也算是對你的一點報答!”

過了一個多月,白醫無效,高瓊與世長辭。劉金定奏明宋真宗恩准,同兒子們一起,扶高瓊靈柩回鄉葬在雙鎖山南峰腳下。幾年後,劉金定也因病去世,兒孫們把她同高瓊葬在一起。清嘉慶六年,蒙城知縣白玉福奉旨重修陵墓,並親撰悼文,至今其墓尚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