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農村的老人在生活上多依賴女兒,攢下的積蓄卻留給不孝的兒子,這樣公平嗎?

愛我中華129015100


“為什麼農村的老人生活上多依賴女兒,攢下的積蓄卻留給不孝的兒子?這樣公平嗎?”一一關於這個問題處於農村的我最有發言權,因為我深有體會啊?

在我們農村這一現象其實普遍存在,因為不管是在什麼年代,農村人最傳統的思想認為兒子具有傳宗接代的作用,兒子生的孩子姓自家姓,女兒生的孩子是姓外姓一一隻是親戚而已。所以,在我們農村有一句話叫“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而父母老了以後,也是和兒子在一起生活的較多,女兒終究是要嫁出去的,是為別人家服務的,所以,在我們農村就多多少少有一些重男輕女。

雖然,現在都提倡男女平等,都說生男生女是一樣的。其實在骨子裡,還是有所區分的,不過,題主所提到的問題是當老人年老以後,需要照顧的時候,就想著的是女兒這一現象在我們農村也是普遍存在的。在我周圍認識的人中很多老人都是女兒照顧,生病也是女兒去服侍

,兒子有良心的會去看一下,拿點錢,莫良心的是看都不會去看的。但有的老人還是會把錢財都留給兒子,說實話,這對女兒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是真正孝順的子女,都不會去追究這些。

作為父母把自己養育成人也很辛苦,當父母老了,作為女兒也是要盡贍養的義務,這是為人子女應該盡到的基本義務!


小辣椒54912142


“為什麼農村的老人生活上多依賴女兒,攢下的繼續卻留給不孝的兒子?這樣公平嗎?”

其實很多時候在農村,這樣的現象確實是普遍存在,因為不管是在什麼年代,農村人最傳統的觀念,男孩子是有傳宗接代的作用,而且自己年老以後,也是和兒子在一起居住比較多,女兒終究是要嫁出去,為別人家服務,所以,就仍舊多多少少有一點重男輕女的思想;

雖說現在都提倡生男生女都一樣,但其實,在骨子裡,還是有所區分的;不過,題主所提到的問題,當老人年老以後,需要照顧的時候,就想著的是女兒,但是,積蓄卻都是留給兒子,這樣的現象,其實對女兒來說,是有點不公平的,但是,如果是真正孝順的子女,都不會去追究這些,因為,作為父母的孩子,把自己養育成人都沒有任何的要求,那麼,當父母年老以後,自己也要盡到贍養的義務,這不是為了父母身後的積蓄去做的行為,而是為人子女應該盡到的基本責任!

關於上述內容,有任何觀點,歡迎評論區暢所欲言!


愛農幫


題主所說的是公平是經濟分配不均,

我不說農村的重男輕女,也不說所謂的傳宗接代。

過去固然有這方面的思維觀念,但現在如果還抱著這種封建思想來看農村老人,我只能說你們太不理解農村老人生存的智慧了。

從父母這方面來說,閨女和兒子都是身上掉下來的肉,手心手背都是肉。從疼愛子女來說,沒有所謂的偏心,都是公平的。只所以老人為什麼生活上多依賴女兒,積蓄留給兒子。是有他們的原因(不孝兒子屬於個案)

1,從地域上來說,兒子在身邊,擔負著養老的重任。女兒只能算是親戚。

農村有句俗語: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自已家裡有些緊急事,能相互幫個小忙,鄰居和對門能用得上。遠方的親人再親,但總不能時時趕到。如讓鄰居照看一下孩子,替自收一下晾曬的衣服,用一下對門的東西什麼的。

同理,女兒遠嫁,女兒再孝順,但不能時時能解決老人的生活問題。兒子守在身邊,時時都能幫助父母,碰著頭疼發熱的小病,兒子直接領著看去了。碰到急病的,首先兒子能第一時間趕到。靠女兒,能行嗎?這時孝順的女兒最好時不時給老人一些錢。不能讓兒子既出錢,又出力,女兒沒有盡一點孝道。

2,從傳統思維上來,兒子的家,才算家,女兒的家,終究不是自已的家。

在兒子家裡。老人能和兒子吵幾句嘴,有點底氣,有點資本(因為我的房產,積蓄給你了)。在女兒家呢?老人沒有一點尊嚴,有種乞討的感覺(憑什麼我在女兒家吃飯,我給女兒什麼了?)女兒不說什麼,女婿呢,你敢對女婿有半點臉色嗎?女婿就是不說什麼,一進門不理你就夠你受了。老人有委屈都沒處說去。

在女兒家裡,老人沒有底氣,沒有資本,也就談不上讓別人尊老了。女兒家,不算自已的家。

3,心裡歸屬感。

在兒子家裡,因為在同一村莊,出門還是老街坊,老相識,能說到一起。有個委屈什麼的,能相互嘮叨,排解一下心裡的委屈。另外,還有本家族成員,不管怎樣,見面還有叫叔的,大伯的,大爺的什麼的。逢年過節,這些晚輩還能到你身邊來拜年。

在女兒家呢,出門誰也不認識。坐到大街上基本沒人理。

4,不去女兒家,也是變相愛女的一種表現。

不去打擾女兒的家庭生活,總能讓女兒在婆家有個地位。也免得女兒在女婿面前覺得理短。給個老人錢,不明顯;去侍候老人,有時候。

5,百年老了以後。

有人際關係的存在,兒子有能力辦相對體面的喪禮。也有街坊鄰居能燒個紙,弔唁什麼的。入墳以後,還有兒孫能掃墓,燒個紙錢什麼的。免得自已的孤墳長滿荒草。

女兒呢,你能辦喪禮嗎,誰幫你的忙?誰抬你的面子?你是誰呀?你的人脈關係用得上嗎?你的子女長大以後,不是你催促,有幾個常去看姥姥姥爺的? 最多老人死了,哭幾聲就到一邊待著去了。兒子孫子呢,總得跪著孝子還禮。

再沒出息的兒子,總有二三個個厚的,總有親戚朋友幫忙,總有家族陪襯。

女兒呢,靠你所謂的閨蜜能行嗎?


從生到死,你還要公平嗎?一家老人不明智,難道所有的農村老人都不明事理?

不要到城市上了幾天班,比老人多上了幾天學,大喊老人偏心,對子女不公,給老人幾個錢,侍候老人幾天。就要所謂的公平。

考慮過農村父母的感受嗎?他們不像城市老人那樣,有退休金,不靠孩子養活,說話有底氣,有資本,誰的臉色也不用看。農村老人呢,沒有勞動能力了,在家等於吃閒飯了。再讓兒子出力又出錢,實在理虧,不忍心。底氣不足,當然在經濟上多佔點女兒的便宜了,用女兒的東西給自已鋪後路了。再用兒子的時候,也好有個底氣。

“有兒常生氣,沒兒氣不長。有兒還比沒兒強。”

明智的父母,表面儘量做得公平一些,但心裡深處,還是偏重兒子一些。換作你,也是一樣。

至於兒子的孝順不孝順,那屬於少數。特別孝順的很少,特別不孝順的也少,一般的最多。

“各自行孝是各人的”盡好自已的孝道就可以了,不管其它人如何。在這方面,不要講理,也不要講公平。孝順老人,在給自已積德:因為你的小孩在看著你呢。


左析右洞


說一個我身邊最真實的例子。

我高中同學,也是一直情同姐妹的閨蜜,叫她小A吧。

她家有個哥哥,比她大三歲。家裡說不上輕女,但絕對重男。他哥哥上初中時候因為跟別人打架被學校開除,就外出打工了,在小A高二那年,她哥哥帶回來一個女孩,同年年底生下一個女兒。第二年嫂子意外懷孕,再次生下一個女兒。因為兩胎都是女兒,小A媽媽不幹了,逼著生第三胎,最後懷孕去檢查了,是個男孩,生下來後,小A媽媽終於消停了。

小A上高中的時候,她哥哥就放言,他大的那個女兒,不管小A以後在哪兒上班,要讓小A幫忙帶著上學,那時候都當開玩笑,沒放心上。

後來小A大學畢業,找了一個鄰省的男友,小A哥哥和媽媽強烈反對。倒不是因為怕小A不幸福,而是覺得小A嫁出省外去,就不能幫著她哥哥帶孩子讀書了。

後來小A還是堅持要嫁,婚禮她孃家沒有一個人參加,她媽媽說要幫兒子家帶孩子,沒時間。她哥哥說要上班,來不了。所幸小A遇到一個好老公,公婆也明事理,對她很好。

婚後,因為老公收入還不錯,小A也一直經濟獨立。小A的媽媽各種對她哭窮,三天兩頭打電話說自己看上了一件衣服沒錢買,或者想吃什麼可是沒錢,小A跟老公商量後,時不時給她媽媽打錢,一次千兒八百的打。一年以後,估計打了近一萬給她媽媽。無意中她發現,她打回去的錢,其實她媽都拿來幫襯她哥哥一家了。

而她哥哥,一直對她不冷不熱的,就因為她沒有幫著她哥帶孩子上學。她爸媽也經常冷嘲熱諷,說她忘恩負義什麼的。

後來她就不再打錢了,她媽哭窮的時候,她就說要什麼她買,但沒錢給。

她生孩子,她媽也說要幫她哥帶孩子沒時間,沒來。

後來她很少回孃家了,因為回去她父母和她哥一直不待見她,尤其她不給她媽打錢後,她媽更是不爽。


蛋炒魚


為什麼有些農村的老人在生活上多依賴女兒,攢下的積蓄卻留給不孝的兒子,這樣公平嗎?對待這個問題其實沒有什麼公不公平的,父母積攢一生辛苦一生,為的就是兒女長大成人成家立業。


至於老了兒女們養不養,父母雖然心痛但他們也不會嫉恨兒女們的不孝。養不養是兒女的事,父母是盡到責任了。雖說沒給兒女掙來家財萬貫,但也是盡心盡力使勁渾身解數。人是將心比心,兒女不孝是兒女會受到道德的譴責法律的嚴懲。


敖漢人的生活


這種現象在農村非常普遍,過去農村老人一直都有“多子多福”的觀念,總的來說有兒子才能傳宗接代,但之所以會多生孩子,還是防止不孝兒的出現。現在的農村老人早就拋棄了重男輕女的思想,對於剛出嫁的女兒也會有求必應。

之所以生活上依靠女兒,其實間接說明女兒比較孝順,對待老人比較細心。但其實女兒再孝順又能怎麼孝順呢?或許女兒每個月都會給父母錢,但只要不再身邊生活,那老人還是要依靠自己的兒子,畢竟兒子才是自己的家人,而女兒從本質上來說還是親戚關係,戶口已經不在一起了。都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但老人為了自己的未來著想也不能將積蓄留給女兒。 畢竟兒子雖然看起來從來不給老人錢,但老人平日裡依靠兒子生活,平時身體上有什麼不舒服,總不能說是女兒帶老人去醫院吧?



肯定是兒子帶著老人去醫院,這樣一來一個出錢一個出力,本就是最正常的孝敬方式。女兒不出錢又不出力,這就不像話了。 所以說子女都孝敬,只是孝敬的方式不同。如果老人去女兒家裡生活,那他在女兒家裡處處都要看人臉色行事,一直都要低聲下氣,生怕惹到女婿生氣了。但如果兒子不孝敬,老人之間就可以大罵,並且鄰居也會向著老人,這時候兒子不敢不孝敬。為什麼?


還是因為老人把半生的積蓄都留給了兒子,所以他才能有底氣。 老人百年之後兒子將會承擔著祭祀燒紙的職責,但女兒可以嗎?頂多前3年或許還能做做樣子,但兒子孫子每年都會跪下來磕頭,這些都是老人將積蓄留給兒子的原因,大家怎麼看呢?


三農圈子


為什麼農村的老人在生活上多依賴女兒,攢下的積蓄卻留給不孝的兒子?這樣公平嗎?

一點君長期生活在農村,以我的個人經驗而言,題主所提到的應該是個案,不具有普遍性。為什麼呢?我們可以從老人和子女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對老人而言

①農村老人一般都是勤勞慣了,如果還俱備自食其力的能力很少會主動去依附子女。我外公外婆今年都七十好幾了,子女們都還過的不錯,舅舅們每年都會勸誡老兩口別種田種菜了,好好享清福吧。可是老兩口就是閒不住,有時候來鎮上趕集還會給我家和舅舅家送些他們自己種的蔬菜,偶爾也會拿到街上賣。



②許多老人有“寧願在兒子家吃糠咽菜,也不願上女兒門討錢討飯”的古板傳統思想。大部分老人們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出嫁了就是親家家裡的一份子了,就算自己過的不好,也不能去打擾女兒一家人的生活。雖然還是自己的女兒,但是身份已經是客人了。③農村大部分老人都或多或少有省吃儉用攢下一筆錢的習慣。主要是為了存點錢,以防不測。

二:對於子女而言

①在農村,父母一般都是和兒子一起生活的(女兒招婿上門的除外)。儘管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到外面去打工了,但是父母依然會守著老家,或者是住在兒子家。

②老人去世後,一般也是由兒子主持殯葬,招待來訪的客人。自然,遺產就歸兒子所有,這是農村代代相傳的習慣。

③作為老人的女兒,如果經濟條件還行,那麼讓老人依賴一下也是應該的,父母從小養我們不容易,現在他們老了,依賴一下我們也是正常的。當然,如果你對老人把積蓄留給不孝子有意見,你可以先跟自己的哥哥弟弟們協商處理,如果解決不了,也可以直接問父母,甚至到老人百年之後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利益!

對於女兒養老,老人攢下的積蓄卻留給不孝子,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更多有知有趣有味三農事,請關注三農問答達人『一點三農』



一點三農


這不僅僅是公平與不公平的問題,而是傳統和現代的碰撞,我們是處於轉型時期而已!

首先,看傳統。

傳統社會規則女人不獨立,女人一輩子都不可以獨立經營生活,只能依附於男人,所謂三從,個別孤寡婦女也是生活所迫。所以財產只能給兒子,即使嫁妝也是早晚會融入夫家的財產。

還有就是傳統觀念認為,一輩子存下的財產,要留給自己人,兒子隨自己姓,給女兒就給了女婿。即使財產都是兒媳婦控制,也是給了兒子!畢竟中國人看重姓氏!

養老也不指望女兒,因為女人結婚就等於商品出賣了一樣,你不能沒事向外人借衣服穿一樣。這種和原生家庭分離,很徹底。老人只能和兒子一起生活。同樣,兒媳婦也和原生家庭分離了,就和夫家成為後天形成的一家人了。

這就是傳統觀念裡必須要兒子的原因,生了女兒沒法經營生活啊!普通農民缺少勞動力,富裕點人家沒法繼續經營生意。

然後,我們看現代觀念。

男女平等,女孩子也可以讀書,賺錢,不比男孩子差了,女孩子獨立了。家產給女兒沒問題啊!女孩也能經營家裡財產了。

所以,很多開明父母,一碗水端平了,財產平分了。

再看養老,女孩子更體貼,這是公認的。老人們本著趨利避害的本性,也期待和女兒親近些。現代社會,女兒養老也不丟人了。

在一些老人心裡,傳統觀念還在,尤其農村,但是新思維也影響了我們好多年,養老時候想去找女兒。說白了,就是當不同觀念並存時,人們大多趨利避害!

就像很多男人指責女人,要彩禮你說傳統,伺候公婆你咋不傳統了?


34717431


一起生活難免有這樣或那的的矛盾,加上農村生活比較跟苦,人老了勞動減少,身體毛病也多了,久而久之兒子對父母的感情就會淡溥,甚至厭惡,而兒子是姓氏和家族的延申,是一個宗族壯大的必然結果,這是中國幾乾的的傳統文化,不論兒子多有不孝,多敗家,作父母的總會把東西留給兒子,包括自己以後也會這樣做。女兒可以說是潑出去的水,我們有個風俗:兒子得實業,女兒得浮財。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動產為實物由兒子繼成,把家族壯大興旺,這是每個人的願望,女人嫁出去,公公婆婆也同樣是把不動產留給他的兒子,也就是老公,父母有家產分給女兒也是應該,必竟都是子女。父母依賴女兒,當然女兒必競不同住,幾個月甚至一年兩年,家庭困難或遠嫁幾年難得見一次面,這個情景會覺得更加親切,女兒見父母老了,身體差了,更會流下感激的熱淚,父母不是想得到女兒什麼,只是覺得自己越來越老,更加想念遠嫁的女兒。


達明哥1


我們膠東半島這裡,重女輕男,我婆婆家暴發戶,有兩女一男,公公突然死亡,剩下婆婆,把所有家產都給兩個閨女,我老公還得養老,伺候,沒辦法,不幹有社會輿論,我們是公職,我們自己蓋房,後買樓,自己看孩子,注意我老公是親生的。並且這種事在我們這裡不少,婆婆一般向閨女,很少向兒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