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的高等教育,是不是要強於武漢、西安、成都?

淡泊天下行走無形


高等教育的實力,我們可以通過重點大學的數量和學科進行一個橫向的比對,請看數據:

重慶:

1,重慶大學(211、985)

2,西南大學(211、985平臺)

武漢:

1,武漢大學(211、985)

2,華中科技大學(211、985)

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11、特色985平臺)

4,武漢理工大學(211、985平臺)

5,中國地質大學(211、985平臺)

6,華中農業大學(211、985平臺)

7,華中師範大學(211、985平臺)

西安:

1,西安交通大學(211、985、C9)

2,西北工業大學(211、985)

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11、985)

4,西安電子科技大學(985平臺、211)

5,長安大學(985平臺、211)

6,陝西師範大學(985平臺、211)

7,西北大學(211)

就學科實力和高校實力而言,重慶略遜一籌。


攝行重慶


不會。

西安:

C9(1所):西安交通大學

985(1所):西北工業大學

211(4所):西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大學、陝西師範大學

特色名校(3所):西北政法大學、西安美術學院、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武漢:

C9(無):

985(2所):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211(5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理工大學

特色名校(2所):武漢科技大學、武漢音樂學院

重慶:

C9(無):

985(1所):重慶大學

211(1所):西南大學

特色名校(4所):西南政法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重慶醫科大學、重慶郵電大學

  

  


走川西吃喝玩樂


近幾年來,重慶的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相應的高等教育的投資比例也在升高,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教育成果也是比較顯著的,但是高等教育好壞的評判需要從多個角度判斷,包括高校的師資力量、高校的教學成果等多方面。


重慶市作為我國的直轄市,在抗戰時期,也曾是國民黨政府的主要根據地,所以由於政治因素影響的關係,國民黨時期,先後共計有36所高校遷入重慶市,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我國的高等教育的基礎力量,為後續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武漢、西安和成都地區的高等教育基礎也相對穩固,都是歷史發展的古都,經濟實力懸殊不大。從重慶、四川、武漢和成都四個地區的重點高校分佈情況判斷,其他三省份的重點高校數量都遠遠大於重慶。


重慶市僅有一所985院校和一所211院校,分別是重慶大學是西南大學;武漢市有兩所985大學和五所211大學,包括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成都市有兩所985大學和兩所211大學,例如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的高校;西安市的重點高校數量僅次於武漢市,擁有兩所985高校和四所211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


所以從這種角度來看,目前重慶市高校的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繼續保持穩定發展,才能夠趕超其他的三個省市。當然,盲目的比較省市的高校發展,並沒有實際的意義,每個省市的高校具體發展情況,還需要綜合當地的政治和經濟發展,但不管如何,注重現有高校的專業發展,才是最重要的。


決勝網



一,重慶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學校65所,其中211工程大學2所(985工程1所):

1,重慶大學(211、985)

2,西南大學(211、985平臺)

2016年,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21.52萬人,在校生73.25萬人,畢業生18.99萬人;成人本專科招生4.87萬人,在校生13.82萬人,畢業生5.73萬人。研究生招生1.76萬人,在校生5.22萬人,畢業生1.54萬人。


二,武漢擁有高等院校82所,其中211工程7所,985工程2所,分別是:

1,武漢大學(211、985)

2,華中科技大學(211、985)

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11、特色985平臺)

4,武漢理工大學(211、985平臺)

5,中國地質大學(211、985平臺)

6,華中農業大學(211、985平臺)

7,華中師範大學(211、985平臺)

2016年全年普通本專科招生26.3萬人,在校生94.9萬人。研究生教育招生3.8萬人,在校研究生11.5萬人。


三,西安普通高校63所,其中211大學7所(3所985),分別是:

1,西安交通大學(211、985、C9)

2,西北工業大學(211、985)

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11、985)

4,西安電子科技大學(985平臺、211)

5,長安大學(985平臺、211)

6,陝西師範大學(985平臺、211)

7,西北大學(211)

2016年,在校大學生73.00萬人,畢業生21.36萬人,在學研究生9.47萬人,畢業生2.48萬人。


影子伴你


在中國校友會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前100名排行榜中

重慶有重慶大學(31)、西南大學(37)合計2所;

成都有四川大學(11)、電子科技大學(29)、西南交通大學(41)、西南財經大學(80)合計4所;

西安有西安交通大學(16)、西北工業大學(32)、長安大學(42)、西安電子科技大學(49)、西北大學(55)、西北農林科技大學(60)、陝西師範大學(67)合計7所;

武漢有武漢大學(前10)、華中科技大學(10)、華中師範大學(36)、武漢理工大學(43)、華中農業大學(45)、中南財經政法大學(74)、中國地質大學(武漢)(76)合計7所;

從以上排名看,重慶和四川合計6所,也就是說老四川之和才與陝西、湖北總體相當,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大學不比企業,都有個歷史發展過程,即便水平很高,但要被完全認可,也得經過歷史積累,就如在深圳的深圳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就因為成立時間短,排名一直不靠前,重慶在這方面與深圳有些類似。

另外一些專業性太強的大學,比如政法大學和醫科大學,由於性質太單一,綜合排名也不太靠前。

總體感覺,一個城市有幾所教學和學術兩方面都實力突出的大學,那就是一流高等教育,最近國家推出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雙一流大學”建設名單,能進這個名單是大學的努力目標吧。各城市一起加油,中國就能更快崛起了。


kuangjw


重慶要低調,大學教育這不是你強項,離成都西安武漢還有距離。你要比比行政級別才王道,不能啥都是你好,你讓西部三角城市咋團結競爭贏中三角城市。


中國四川道法自然666


真不知道你提出這個問題出於什麼目的,故意找重慶麻煩,給重慶拉仇恨,不曉得你內心是多麼陰暗,是內心的自悲,還是嫉妒,了頭條這麼多,不斷拉重慶跟這個比那個比,你這樣很開心嗎,滿足了你了自悲的心嗎


亂世塵緣3


確切來說,重慶的高等教育是要弱於武漢、西安、成都的。

1.從二本以上學校數量來看:重慶共有二本以上大學15所,分別為: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師範大學、重慶理工大學、重慶工商大學、重慶郵電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重慶醫科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重慶交通大學、重慶文理學院、重慶教育學院、重慶三峽學院、長江師範學院、重慶科技學院。



武漢二本以上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大學、武漢科技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武漢體育學院、武漢音樂學院、武漢工程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湖北美術學院、武漢紡織大學、湖北經濟學院、武漢工業學院、湖北警官學院、湖北第二師範學院、
江漢大學。共計22所。

成都二本以上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石油大學、西南民族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四川師範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西華大學、成都體育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成都學院、成都工業學院、四川旅遊學院。共計16所。

西安二本以上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長安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工業大學、西安科技大學、陝西科技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西安郵電大學、西安財經學院、西安文理學院、陝西學前師範學院、西安醫學院、西安航空學院、西安體育學院、西安美術學院、西安音樂學院、西安石油大學。共計22所。



重慶在高校數量上並不佔優勢。

985,211大學

重慶:985:重慶大學,211:西南大學

武漢:985: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211:華中師範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成都:985: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211: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

西安:985: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211:西北大學、長安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從學校的質量來看,重慶也不如武漢、成都和西安三座城市。

重慶作為一個直轄市,高等教育發展一直是其短板,要想趕超武漢,成都,西安這樣的科教名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玉溪散人


只說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就看出差距了。

重慶:重大和西南政法!

武漢:武大,華科,華師,武漢理工,華農,中國地質大學,中南財經!

西安:西交,西北農林,長安大學(名字太三本了),西安電子科大,陝西師範;西工大;

成都:川大,電子科大,西南交通,西南財經;

來看下重慶怎麼比?


鄢遇嶺南


高等教育方面:北京第一梯隊;上海第二梯隊;南京,武漢,西安差不多,應屬第三梯隊;廣州,長沙,成都屬第四梯隊;重慶目前最多排第五梯隊,2所211大學,確實不多,不過重慶比深圳強,深圳目前無一所211大學。211與985是高校中較有含金量與知名度的,或許有些非211大學在某些人看也不錯,但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