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gdp名列前茅,但濟青兩大城市在全國並不是很突出,做大濟青工程的話山東適合大城市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麼,你是怎樣看待的?

齊魯宋大頭


今年上半年的各省成績單發佈,山東GDP還是同往年一樣,排在全國第三位,次於廣東和江蘇省。

至於濟南和青島這兩位龍頭城市,其實說不上全國突出,但也說不上“不突出”——至少對青島而言。因為青島也是全國14個“萬億俱樂部”城市之一。2017年的GDP達到1.1萬億元,與南京、長沙、武漢等城市都大差不離。而這些城市基本上屬於我們日常所說的“二線城市”之列。如果說“一線城市”才算突出的話,那全國範圍內要想再誕生一個深圳,確實挺難的。

至於大城市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可能武漢、鄭州、成都等都算是吧?

比如,武漢一個城市的GDP就佔去湖北全省的30%;鄭州的GDP則佔到河南全省的20%;成都則佔到四川的37%!這幾年,山東的臨省安徽也是大省會戰略,合肥的GDP佔比高達26%。

相比之下,青島GDP在山東的佔比為15%,濟南為10%,煙臺也有10%。在有17個城市的山東省內,除去幾個人口和麵積均小的城市,其他都相對平均。

那麼,大城市驅動適用於山東嗎?應該說,是山東發展的一個目標。目前,放眼全球的城市發展戰略,都是“大灣區”“城市帶”,一個絕對的核心城市是必須的,其經濟輻射能力是巨大的。

目前,青島在膠東地區,濟南在內陸地區,相對來講均有一定的輻射能力,但都不夠大,更別說在渤海灣地區或華東地區了。

為此,青島正在積極申報國家中心城市。最近的消息透露,濟南也由打造環渤海區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轉向申報國家中心城市。雖說一個省份有兩個國家中心城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由此可見,山東兩座龍頭城市確實也在積極落實大城市驅動戰略。

要想帶動周邊城市發展,首先自己得足夠強大。目前,濟南正在打造“四個中心”,完善CBD、新東站片區,開拓先行區,提升省會首位度,這些都是提升自我能力的建設規劃;青島則通過招才引智,打造中國藍谷、海洋高地,通過舉辦國際性重大會議,打造國際名城,也是提升自我能力的過程。

期待山東的雙子星會越來越亮。cp


齊魯壹點


關於山東城市發展模式,很多人會沾沾自喜,說山東城市是均衡發展,但是實際上,這不是均衡,而是中庸。

論區位優勢,山東的地理位置絕佳,靠近日韓,面朝大海,有青島、日照、威海、煙臺等優良港口。論地形地貌,平原佔總面積的55%,四季分明,農業條件優良。如此俱佳的條件,適合發展農業,也適合發展工業和貿易。事實也證明了,山東的經濟一直都很不錯,GDP連續幾十年一直保持在前三的位置。

吃飽喝足,山東人比較喜歡穩定,過過小日子。

於此大不同的是南方地區,例如浙江,福建,山地多,平原少,福建的平原面積甚至只有10%,種地吃不上飯,被逼的上躥下跳,漂洋過海,走街串巷做生意,反倒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子。這種闖勁也逼著他們找路子,所以能一直走在前沿產業,例如金融,互聯網。

其實看全國,因為體制的原因,中國是適合走大城市驅動的發展模式的,靠投資來拉動,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看看這些年的成都,西安,武漢,一個個都成了明星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風頭蓋過濟南青島,山東城市在全國範圍內似乎越來越沒有存在感,自然就沒有人才青睞。

山東,當然也需要靠大城市來驅動,目前來看,打造濟青,打造優勢產業,打出山東名片,吸引投資,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做好產業升級,山東或許能在萬年老三的位置上再往前拱一拱。


山東味兒


這是個很正經的問題,有回答的價值!

山東乃至全國從計劃經濟走來幾十年來,各省之間、城市之間差距越來越大。有的省會獨大,有的相對均勻不突出,山東屬於後者。

山東計劃經濟時期過分強調平均主義痕跡明顯,城市之間不管稟賦怎樣都被平衡了,青島跟濟南只有十幾二十億差別,都在千億上下。省會比青島佔了不少光是肯定的,但仍低於青島一點,說明青島具有發展更快一些的潛力。

市場經濟下,省級政府強力扶持省會的作用仍在,省級總部多集中於省會,這種情況下青島還能領先一步並拉開了距離,說明青島在計劃單列和開放前沿的發展優勢開始發揮作用。山東在想搞平衡已然很難扭過市場,所以搞濟青雙核是唯一的選擇!不可能丟下省會不管。山東這麼大,雙核也是很合理的方案,在這個前提下,山東許多資源投放理應集中於濟青兩地才對,但現實執行中並不是這樣,山東有點偏向濟青煙三核了。許多資源在日照煙臺威海等多地分佈,等於說一套做一套了。實際上青島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會成為膠東半島的火車頭。

山東這個隱晦的三核真正有希望參與全國競爭的只有青島吧,濟南能不繼續落伍並穩坐老二就很不錯,不能要求更高。

產業上只能以城市為單位來談,青島可發展的產業幾乎沒有限制,跟蹤新興產業的速度也較快,吸引投資也有優勢,目前主要吃虧在非省會或直轄市地位,省級政府能挖到省會的應該都挖完了(包括過去的山東大學和後來的中國銀行山東總部)。

半導體行業青島有所動作,還沒做強,這個很重要。


曾經滄海85707291


山東的經濟從來不是大城市驅動的,看看今年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名單,山東進五百強四家,除了排名最後的海爾集團在青島,其餘三家分別為:魏橋集團(濱州鄒平)、山能集團(總部濟南,但公司主要分佈在全省六個地市)、兗礦集團(山東鄒城),所以山東的模式不同於其他省份,或者有長三江珠三角海峽西岸的政策扶持,或者靠大城市輻射帶動效應的發展方式,相比於上述發展模式,山東的發展模式正可謂是“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用戶名叫什麼呢1029


濟南的發展,對山東省的發展,起著龍頭作用。濟南的省會意識,對山東省在全國的地位至關重要。弱化濟南,必然拉低山東省的顏值,降低山東省的區位優勢。發展濟南,壯大濟南,是利全省,提高山東省地位與形象的基礎性、全局性的工程。


老兵屋


青島與濟南GDP別說在全國不算突出,就是在山東省煙臺GDP一直壓著濟南,多年排在第二位,要把濟青做大,雙核引領,只能說想法很好,實施很難,就說濟青兩大城市近十年的大地產行業拉動,政策拉動但還是沒有拉開房價只有濟青3/1價格的煙臺的距離,而且煙臺還一直壓著濟南,如果濟青想要真正的做到雙核城市,首先要把煙臺遠遠的甩在身後,GDP必須是煙臺的兩倍甚至3倍〔現在煙臺還壓著濟南〕以上,大家感覺可能嗎〔本人認為不可能〕?所以,山東只能是三核引領,多市特色發展模式,世界經濟是大洋經濟,遠洋經濟,而中國的大洋經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與長三角和北方的天津港〔京津冀〕,但山東的海岸線是中國最長的,山東應該研究怎樣利用沿海城市與內陸的配合發展,讓山東各市都能精準的發展方向,這才是出路。


妥了我的國


這也是山東目前後勁不足的原因,攤大餅的發展模式終究造成群山無峰,其他身份省會在全省之力發展中 已形成規模效應和擁有足夠大的勢能,現在省份的競爭說到最後都會是省會的競爭。如果不充分支持打造濟南 和青島發展,勢必將出現競爭力的衰減和後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