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土匪山賊爲什麼不搶進京趕考的舉子?

用戶64822595953


“盜亦有道”,這話出子春秋時期著名黑幫頭子柳下蹠,這個意思很明確,就是“盜賊也講道義”。

但土匪山賊具體是怎麼個道義法,就沒有統一的說法了。流傳最廣的是“七不奪,八不搶”,而關於這“七不奪,八不搶”也有不同的說法,比如,唐代時東北的土匪就規定:盲、啞、瘋、癱、僧、道、尼不搶; 同是“鬍子”不奪,娶媳嫁女不奪,送殯不奪,搬家不奪,山溝不奪,碼頭不奪,鰥寡,孤獨不奪,醫生不奪。另外在這些之外,還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進京趕考的舉子不搶。


前面的“七不奪,八不搶”很好理解,但為什麼不搶舉人呢,按道理,趕考的舉子多半帶了足夠的盤纏,並且都是單獨前往,書生多半又文弱,應該是最好下手的對象啊,為什麼偏偏不搶他們呢?原來,這背後的原因不在山賊土匪身上,而外趕考舉子身上。

之所以土匪盜賊不搶趕考的舉子,是因為舉子通常具有以下幾個典型特徵:

第一,讀書人多數比較執拗

一般人被搶,通常都是自認倒黴也就算了。但讀書人不同,清高驕傲外加天生的文人執拗,他們在遇到土匪山賊後,通常都不會束手就擒,總是殊死搏鬥。與此同時,他們的執拗天性還會導致被搶後的他們極度想不開,有時候,一點小挫折都會讓他們想不開,遇上土匪搶劫羞辱,很多甚至會有輕生的想法。

所以,搶劫讀書人通常還有:由單純搶劫演變成“害命”的風險,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土匪山賊不願意看到的。


第二,進京趕考的舉人身份特殊

古代皇帝對於趕考的讀書人非常重視,由於很多人離京城很遠,一般上路之前當地官府便會給他們發一面旗子,上書:奉旨會試,一旦考生在途中出事,便會進行嚴查。本身沒有油水,再加上搶劫風險太大,所以基本上沒有土匪會對他們下手。

第三,讀書人一旦高中往往就會做官,所以,搶舉人=搶官員,風險極大

進京趕考的舉人,萬一高中,那是要出仕為官的。你想想,這不就等於,搶讀書人等於搶了某個縣令甚至某個宰相嗎,這風險比啥都大啊。

此外,古人對讀書人非常敬重呢,看到讀書人,普通人都會非常客氣,這是因為古代人對知識懷有特殊的敬仰,認為讀聖賢書者都有聖人光環。所以,看到讀書人不僅不會搶甚至還會作揖行禮。



因為以上這些原因,所以一般情況下,山賊啊啥的,就都不搶劫讀書人了。久而久之,它就慢慢變成了土匪山賊之間一個人所共知的“潛規則”了。



奇扒公式


土匪實際上就是一群不法的武裝團伙,專幹攔路搶劫、打家劫舍的事情,甚至有些窮兇極惡的土匪有時被金錢利益或色心迷了心竅,燒殺掠奪,無論是官員、富商還是地主,什麼人都敢搶。但是土匪也有他們的職業操守~有一部分人他們是不會搶的,進京趕考的舉子就是其中一部分。為什麼天不怕地不怕的土匪們不搶舉子呢?難道是因為舉子窮,沒啥可搶的?當然不是,而且恰恰相反,舉子不同於秀才,都說窮秀才,但是秀才是沒資格進京趕考的,只有中了舉人才能進京趕考,所以中了舉人一般就意味著脫離了貧困階級成為中上流社會的人,所以舉子們一般都比較有錢,隨身會帶許多盤纏。下面列舉三條土匪不搶進京趕考舉子的原因。

一、 在古代,讀書人的地位是比較高的,加上古人迷信,認為這些優秀的讀書人是文曲星下凡,所以不管是普通老百姓還是土匪,對讀書人都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即使土匪們都是大老粗,但最起碼的尊重還是懂的,讀書人考試一般都承載了家裡所有人的期望,土匪不會不仁不義到搶他們的錢。

二、 就像上面提到的,土匪也有職業操守,孤兒寡母、讀書人、和尚道士、娼妓、紅白喜事等一般是不會搶的,搶了會被同行看不起。所以土匪一般都是劫一些大富大貴的富紳或謀不義錢財的人。

三、 在古代制度裡,舉子是有功名的,一般都已經在朝廷掛了號,劫了他們如果被舉報揭發會很麻煩,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碰見了交個朋友,說不定日後對方發大財或當大官了還能幫彼此一把。俗話說:官匪一家,“自家人”何必為難“自家人”。


老照片




例如古代的曹操,就曾被薦為“舉孝廉”。而古代的書生,多為想通過科舉考試製度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的貧賤讀書人,有錢的官宦,鄉紳,富胄子弟都通過世襲,或者“捐官”來換的一個官爵,當然也有通過科舉考試當官的,少之又少。



而普通老百姓的子弟多為“窮書生”,無錢無勢的,身上沒有多少錢財,土匪搶你的啥呢?土匪真正立的規矩是七不搶,七不搶是鬍匪搶劫中的一些要求,七不搶的對象,各地各股鬍匪規定的不同,大都因地因綹而異。有的綹子規定:不搶盲人、不搶啞人、不搶瘋人、不搶癱瘓人、不搶僧人、不搶道士、不搶尼姑。有的綹子規定:不搶喜事、喪事、棺材鋪,以求圖個吉利;不搶郵差,因沒有多少錢可得;不搶擺渡的,



為了要靠船老大渡河;不搶郎中,為了請他們醫傷診病;不搶“耍清錢”的,因“清錢混錢是一家”;不搶挑八股繩的,因為這些鋸鍋、貨郎、挑擔、賣小吃的小販,沒油水可搶,對他們可當“眼線”使用;不搶小客店,因為在那裡可常作歇腳處。有的綹子規定:不搶娶媳婦送姑娘的;不搶起墳送葬的,不搶和尚道士;不搶妓女;不搶吹鼓手;不搶學士;不搶醫生。所以說,土匪就是土匪,搶與不搶完全是自己訂的規矩,唯一能得到統一的是土匪不搶的是郵差和郎中。這倒是所有土匪似乎達成的共識。


用戶51896231398


搶劫面前,人人平等。土匪山賊不搶掠進京趕考的舉子,純粹是一個美好的童話。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個根據三俠五義和民間流傳的包青天斷案事蹟改編的真假狀元故事。裡面就說了家境貧寒,獨自出行的舉人進京趕考,入住山野樵夫家裡,中狀元后被替換的曲折離奇事件。

當然,藝術作品歸藝術作品。相比於普通人,舉人被搶掠的概率非常低。原因有以下幾個。第一,在和平年代,土匪還是比較少的。不要覺得封建社會就是土匪草寇遍天下。而且,土匪的生計,大部分要依賴產業,指望搶幾個過路的行人,是無法滿足開支的,他們的目標是富戶大戶。

第二,舉人身份優越,進京趕考乃是同籍讀書人成群結隊,地方上發給官憑,有衙役陪同,走的是通衢大道,而不是窮山惡水的幽徑,減少了山賊出沒的概率。第三,一旦發生了舉人進京途中被搶掠的事件,朝廷必然追究,因此各地方也會嚴加防範。況且,傳統社會官賊一家,那些大股出沒的土匪,官府都會打招呼讓他們不要動舉子趕考。不要認為土匪都是亡命之徒,窮兇極惡,有但是比較少,都是鄉村的流民和逃犯。

第四,明清之後,舉人進京趕考,較少帶有大量金銀,更多是拿著必要的盤纏而已。到了京師,各省會館提供住處,還有金錢兌換機制,沒必要身懷巨資。相反,那些行商們才是土匪瞄準的目標。

至於說什麼山賊有俠義,尊重知識,怕文曲星之類的,給你三個字,呵呵噠。刀尖上舔血的日子,還談什麼尊重讀書人。

有意思的是,一些舉人進京,家境優越,勢力龐大,都帶著隨從。那些小股或單個草寇,是不敢近前的。

當然,科舉是國之重器,古代縱然交通不便,通訊滯後,也有一套嚴格的措施和標準,不是想象的那樣無秩序。


歷史傳訊社


山賊沒什麼不搶的,藝術加工罷了。

而且,能“進京”趕考的,早已不是一般窮苦人了,土匪山賊正等著這樣的“肥羊”呢。

首先說,“進京”趕考的是什麼人?真實歷史中能“進京趕考”的人,並不像各類藝術作品中那樣,看上去窮酸又潦倒。

“進京趕考”參加的是“會試”。在這之前,他們已經參加過了秋闈,也就是鄉試。鄉試過後,發佈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副榜上的,名為“副貢”,沒有資格“進京趕考”,仍可應下屆鄉試。

舉人,在古代可算是“上層階級”。俗話說,“只有窮秀才,沒有窮舉人”。想想《范進中舉》,是個舉人,那都相當牛X的,擇優放官,即使不做官也是名流、上層人士,就算不能鐘鳴鼎食,起碼也算錦衣玉食、使奴喚婢。

古代官方給舉人的待遇很高,那都是寶貴的知識人才,進京趕考雖然不算前呼後擁,也是有人護送的。普天之下、古往今來,還沒有靠兩條腿自己往京城走的舉人呢。

舉人帶著隨從護衛,進京趕考都走驛道,有出縣驛道、進省驛道,出了省往京城有官道,而且驛道屬於軍事設施,經常有軍隊巡邏,哪個不開眼的蟊賊敢在驛道邊佔山為王、攔路搶劫的?就算《隋唐》裡的瓦崗寨勢力滔天也不敢這麼做呀。

看看古代真實的關於“進京趕考”的壁畫就能發現,那根本不是一兩個人,而是一個馱隊,還走在官道上。

史料記載,乾隆30年會試,奉天過山海關至北京一路,為保證春闈,沿途增駐“回子營”40餘個,總兵力近5萬人,什麼樣的山賊惹得起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關東才子”王爾烈便是參加了這一年的會試,再後來通過殿試,金殿傳臚。

也就是說,山賊土匪不是不想搶舉人們,就是因為實在打不過而已。

畢竟,按現在的編制,一個標準師才1萬人,土匪要是有能拿下幾個師的“大集團軍”這樣的兵力,直接起兵造反了,還搞什麼攔路搶劫。

當然了,窮秀才去省城參加鄉試,倒是沒這麼大排場,安全係數低得多。可是,秀才多半都很窮,搶他們既賺不到什麼錢,又壞了“好漢”的名聲,所以,土匪也就放過這些窮酸了。


純鈞LHGR


古時候人們形容書生總是說他們手無縛雞之力,當然一般情況下這個詞是來形容女人的,古時候書生便是如此,一心只讀書,其餘的方面的確是差了一點,真正文武雙全的人在歷史上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

書生在歷史上總是柔軟的樣子,古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取功名,因此每個書生都會進京趕考,這個路途是非常漫長的,因為不是每個人都住的離京城那麼的近。出遠門家裡肯定會給他足夠的盤纏,即使在窮都會擠出一點當盤纏。

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從來不缺山賊,攔著路就要錢,按道理來說,這種柔弱的小書生是最好下手的了,可山賊們從來不打他們的主意。俗話說的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即使當山賊也是有自己的規矩,他們有十不搶,七不奪的規矩,其中有條規矩是學士不奪,書生也是學士的一份子。

山賊為什麼不搶呢?其實說起來非常的簡單,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據說是一個書生被山賊搶了之後,九死一生參加了考試,考取功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來蕩平這些山賊。看到這裡應該知道山賊為什麼不搶進京趕考的書生了吧。

三個字,怕報復。本來山賊當的好好的,搶了個弱書生,可偏偏這個書生考取了功名,那人家能不報復嗎?而且當地官府知道,都會立馬來滅了這些人的,給書生一個交代,同時還能夠贏得民心,所以這事當地官府很樂意做的。

實際上這就是山賊避禍的一種行為,不是說他們好心,雖然說不是每個進京趕考的書生都能夠考取功名,但是不怕萬一就怕一萬,小心駛得萬年船,這些山賊也不是傻子,他們當然不會為了一點小錢,丟了自己的小命,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後的事情,誰說的準呢?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家有家法,幫有幫規。土匪山賊的行為也有一定的規矩。山寨明文規定了“十不搶”、“七不奪”、“五不準”,這些條文屬於祖訓。

“十不搶”具體說就是,喜車喪車不搶;僧侶、道士、尼姑不搶;鰥寡孤獨不搶;單身夜行人不搶;擺渡的不搶;背行醫包的不搶;車店不搶;賭博的人不搶;郵差不搶;挑八股繩的不搶。

古代土匪山賊為什麼不搶進京趕考的舉子,也有規矩在“七不奪”裡:“娶媳婦送閨女的不奪;送葬起墳的不奪;和尚道士不奪;妓女不奪;吹鼓手不奪;學士不奪;醫生不奪”舉子應該算在學士裡面了。

為什麼有這麼多說道?一是土匪山賊為了避免不好的運道;二是出於功利目的;三是出於一種不屑搶劫的想法。如土匪不搶郵差和書生,因為“窮教書、苦郵差”他們收入本來少的可憐,不值一搶。


聲宏紫閣


首先糾正一點,不是不搶進京趕考的舉子,而是一般搶不到。

比如水滸傳中這夥強人,連生辰綱都敢搶,你說還有什麼不敢搶的,何況是一個小小的趕考舉子。

舉子了不起呀,當時的高考升學率那麼低,本來就沒有幾個人能考上。能考上又有什麼了不起,升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要忘記了一百多年前張作霖就是搶了盛京將軍的太太,而且是故意搶的。只因為可以藉機洗白上岸當官發財,才放過這個女人的。

不要高估自己的道德和能力,也不要低估別人的道德和能力。大家都差不多了,只要膽子大,沒什麼不敢搶的。

竊國者侯竊鉤者誅。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有種,你把國家給搶了,你就是皇帝。如果你沒種的話,搶了一點小東西,就可能被處死了。

不客氣的說,搶劫面前,人人平等。管你是什麼身份,只要能打得過就搶過來。

我搶你的時候,你說你爸是李剛。有證據嗎?就算是李剛,管我屁事。

上邊說的很明白了,其實搶劫的沒那麼多講究,說這個不能搶那個不能搶,全是扯淡,哪還是土匪嗎?

要搞明白為什麼搶不到,需要先搞明白幾件事。

首先,科舉是有分類的,每一類的情況是不同的。

童生試
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裡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鄉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佈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會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殿試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能進京城參加考試的人,參加的叫會試。參加會試的人已經是舉人身份了,就是可以作官了;在當地見了當官的不用下跪了。

接下來我們講最關鍵的點。

進京考試的人是舉人身份,也就是國家認可的官員身份了。

這就是說,進京趕考的讀書人,可以享受官員待遇。

官員進京怎麼走呢?走驛站。

驛站是中國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郵驛歷史雖長達3000多年,但留存的遺址、文物並不多。郵票上的兩處驛站遺址,均屬明代。孟城驛是一處水馬驛站,在江蘇高郵古城南門外。雞鳴山驛在河北懷來,是我國僅存的一座較完整的驛城。"驛站"這一場所雖然古已有之,但作為一個詞彙的出現是在蒙古元朝以後,元朝以前只稱"驛"。

驛站走的是大路,並且路上有士兵把守,安全性還是比較好的。並且驛站的分佈是相當科學合理的,連接了基本上所有縣級以上城鎮。

上圖就是明朝的驛站分佈圖,基本上可以保證從哪走都可以到京城,路上補給也是非常方便的。

也就是說,大量進京趕考的舉人住的是驛站,走的是官道。往往是結伴同行,危險的地方有官兵保護。

土匪山賊伏擊的地點一般都是比較偏遠的交通要道,因為那些地方官兵基本上沒有,搶劫也比較方便。

而驛站是官道,住的人一般全是官員,有可能隨從有大量兵馬,至少也有高手護衛。風險太大,不合算。

搶劫不過是混飯吃,沒必要拿腦袋去賭。

這才是土匪山賊搶不到進京趕考的讀書人的真正原因。

小朋友,這個你們信服嗎?不服評論區開撕。


新知傳習閣


一般而言,進京的舉子不會太窮,都會帶很多盤纏。因為進京趕考的不是窮酸的秀才,是舉人(舉子)。只有中了舉人才有資格進京趕考,而一旦中了舉人基本就脫離了貧困進入了上流社會,所以舉人都是有錢人。

第一,古代讀書人地位非常高,老百姓又非常迷信,認為他們是文曲星下凡,所以不管是土匪還是老百姓,他們對讀書人從骨子裡有一種深深的敬畏

第二,盜亦有道。古代土匪山賊有規矩,娼妓、和尚、道士、孤兒寡母、趕考舉子、紅白喜事,一般都不會搶,搶了會被人看不起,在同行裡也會抬不起頭。土匪們一般只劫大富大貴,謀取不義之財的人,對進京趕考的舉子自然不會過多為難。

第三,古代舉子都是有功名的,是在朝廷掛了號的,搶了他們會很麻煩。還不如行個方便,大家結個善緣,山不轉水轉,萬一哪天對方當了大官還能有個依靠。古語云:官匪一家,自己人何必為難自己人。


娛樂現代人


能夠去當土匪基本上都不會是受過什麼高等教育的人,因此不會像電視中或者武俠小說中寫的那樣遵循什麼道德規範,見到就搶了,哪還會有什麼盜亦有道可以講呢?那麼為什麼趕考的“舉子”不會被搶或者更確切的說是不容易被搶呢?這個問題其實要分為三個時代來進行解析

1、第一時代隋唐。大家應該知道,隋唐時期是科舉制度被提出的初期,它所面向的並不是全國的老百姓,而是各個地方的豪族和國外的學子。這兩者一個是有一定家族勢力的人,出遠門帶個扈從保鏢什麼的很正常,更何況唐朝尚武,參加科舉的並不像後世那樣文弱不堪,手無縛雞之力,因此土匪基本上不會把他們選做搶劫的目標。而當時唐朝的外國人並不像現在一樣受他們的國家保護,被強人殺也就殺了,甚至於查都查不到死的是誰,個別比較有名的,扈從保鏢都陪同著,也一般不會是強人的目標。綜上所述,唐朝的土匪為什麼不搶舉人呢,那是因為不敢搶。

2、第二時代宋朝。大家都知道,宋朝向來重文輕武,從宋朝開始,文武便分家了。宋朝的文人那可是真正的肩不能扛,手不能抬的文弱書生。而且宋朝的科舉面向的就基本上是社會上的廣大老百姓了,這些人沒有背景沒有勢力,自然請不起保鏢,那怎麼基本上沒有聽到過有書生被搶的消息呢?事實上這和宋朝的禁軍制度有關,別的朝代,軍隊都是用來打仗的,而唯獨宋朝的軍隊那是對內職能的。比方說某個地方鬧乾旱、鬧水災,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就開始造反。這個時候禁軍就起到了他的作用了,當然不是平叛,而是招安。招安以後呢,這些人就都成了禁軍,基本生活也就能夠得到保證了。因此宋朝的土匪基本上也就是圖個招安,其危害十分有限。因此宋朝的土匪為什麼不搶舉人的原因就是找工作。

3、第三時代明清。到了明清兩代,科舉進入了成熟期,科舉的考試分成了鄉試會試殿試。讀書人先須參加童試,參加者無論年齡大小稱為童生,在童試考取秀才的路上,這些人的地位與常人無異,即便被土匪打劫了或者殺了,地方也不有特別的對待也不會有特別的記載。錄取入學後成為秀才,只有取得秀才資格的人才有資格參加鄉試。而秀才當中成績最好的稟生已經開始享有國家補助的待遇了。接下來要到省城進行鄉試的路上,能夠受到特別對待的也只有稟生,而不是稟生的秀才遇到土匪,就同童生一樣,只好自認倒黴。而當考取了舉人,那就已經具有了當官的資格。對於這樣的人,自然不會缺乏保護的人,因此在參加會試殿試的過程中基本是不會有被土匪打劫的。由上可知,明清兩代的土匪為什麼不敢搶舉子究其原因就是有地位的有人保護,沒地位的死了也不記載。

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打此過,留下買路財。中國古代的小說戲劇當中一直以來不乏圍繞著文人與土匪的題材,箇中的浪漫和悲劇情節引人同情不已。但在現實中,還是要少一些快意恩仇,多一些平平淡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