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土匪山贼为什么不抢进京赶考的举子?

用户64822595953


“盗亦有道”,这话出子春秋时期著名黑帮头子柳下跖,这个意思很明确,就是“盗贼也讲道义”。

但土匪山贼具体是怎么个道义法,就没有统一的说法了。流传最广的是“七不夺,八不抢”,而关于这“七不夺,八不抢”也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唐代时东北的土匪就规定:盲、哑、疯、瘫、僧、道、尼不抢; 同是“胡子”不夺,娶媳嫁女不夺,送殡不夺,搬家不夺,山沟不夺,码头不夺,鳏寡,孤独不夺,医生不夺。另外在这些之外,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进京赶考的举子不抢。


前面的“七不夺,八不抢”很好理解,但为什么不抢举人呢,按道理,赶考的举子多半带了足够的盘缠,并且都是单独前往,书生多半又文弱,应该是最好下手的对象啊,为什么偏偏不抢他们呢?原来,这背后的原因不在山贼土匪身上,而外赶考举子身上。

之所以土匪盗贼不抢赶考的举子,是因为举子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第一,读书人多数比较执拗

一般人被抢,通常都是自认倒霉也就算了。但读书人不同,清高骄傲外加天生的文人执拗,他们在遇到土匪山贼后,通常都不会束手就擒,总是殊死搏斗。与此同时,他们的执拗天性还会导致被抢后的他们极度想不开,有时候,一点小挫折都会让他们想不开,遇上土匪抢劫羞辱,很多甚至会有轻生的想法。

所以,抢劫读书人通常还有:由单纯抢劫演变成“害命”的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土匪山贼不愿意看到的。


第二,进京赶考的举人身份特殊

古代皇帝对于赶考的读书人非常重视,由于很多人离京城很远,一般上路之前当地官府便会给他们发一面旗子,上书:奉旨会试,一旦考生在途中出事,便会进行严查。本身没有油水,再加上抢劫风险太大,所以基本上没有土匪会对他们下手。

第三,读书人一旦高中往往就会做官,所以,抢举人=抢官员,风险极大

进京赶考的举人,万一高中,那是要出仕为官的。你想想,这不就等于,抢读书人等于抢了某个县令甚至某个宰相吗,这风险比啥都大啊。

此外,古人对读书人非常敬重呢,看到读书人,普通人都会非常客气,这是因为古代人对知识怀有特殊的敬仰,认为读圣贤书者都有圣人光环。所以,看到读书人不仅不会抢甚至还会作揖行礼。



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所以一般情况下,山贼啊啥的,就都不抢劫读书人了。久而久之,它就慢慢变成了土匪山贼之间一个人所共知的“潜规则”了。



奇扒公式


土匪实际上就是一群不法的武装团伙,专干拦路抢劫、打家劫舍的事情,甚至有些穷凶极恶的土匪有时被金钱利益或色心迷了心窍,烧杀掠夺,无论是官员、富商还是地主,什么人都敢抢。但是土匪也有他们的职业操守~有一部分人他们是不会抢的,进京赶考的举子就是其中一部分。为什么天不怕地不怕的土匪们不抢举子呢?难道是因为举子穷,没啥可抢的?当然不是,而且恰恰相反,举子不同于秀才,都说穷秀才,但是秀才是没资格进京赶考的,只有中了举人才能进京赶考,所以中了举人一般就意味着脱离了贫困阶级成为中上流社会的人,所以举子们一般都比较有钱,随身会带许多盘缠。下面列举三条土匪不抢进京赶考举子的原因。

一、 在古代,读书人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加上古人迷信,认为这些优秀的读书人是文曲星下凡,所以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土匪,对读书人都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即使土匪们都是大老粗,但最起码的尊重还是懂的,读书人考试一般都承载了家里所有人的期望,土匪不会不仁不义到抢他们的钱。

二、 就像上面提到的,土匪也有职业操守,孤儿寡母、读书人、和尚道士、娼妓、红白喜事等一般是不会抢的,抢了会被同行看不起。所以土匪一般都是劫一些大富大贵的富绅或谋不义钱财的人。

三、 在古代制度里,举子是有功名的,一般都已经在朝廷挂了号,劫了他们如果被举报揭发会很麻烦,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碰见了交个朋友,说不定日后对方发大财或当大官了还能帮彼此一把。俗话说:官匪一家,“自家人”何必为难“自家人”。


老照片




例如古代的曹操,就曾被荐为“举孝廉”。而古代的书生,多为想通过科举考试制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贫贱读书人,有钱的官宦,乡绅,富胄子弟都通过世袭,或者“捐官”来换的一个官爵,当然也有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少之又少。



而普通老百姓的子弟多为“穷书生”,无钱无势的,身上没有多少钱财,土匪抢你的啥呢?土匪真正立的规矩是七不抢,七不抢是胡匪抢劫中的一些要求,七不抢的对象,各地各股胡匪规定的不同,大都因地因绺而异。有的绺子规定:不抢盲人、不抢哑人、不抢疯人、不抢瘫痪人、不抢僧人、不抢道士、不抢尼姑。有的绺子规定:不抢喜事、丧事、棺材铺,以求图个吉利;不抢邮差,因没有多少钱可得;不抢摆渡的,



为了要靠船老大渡河;不抢郎中,为了请他们医伤诊病;不抢“耍清钱”的,因“清钱混钱是一家”;不抢挑八股绳的,因为这些锯锅、货郎、挑担、卖小吃的小贩,没油水可抢,对他们可当“眼线”使用;不抢小客店,因为在那里可常作歇脚处。有的绺子规定:不抢娶媳妇送姑娘的;不抢起坟送葬的,不抢和尚道士;不抢妓女;不抢吹鼓手;不抢学士;不抢医生。所以说,土匪就是土匪,抢与不抢完全是自己订的规矩,唯一能得到统一的是土匪不抢的是邮差和郎中。这倒是所有土匪似乎达成的共识。


用户51896231398


抢劫面前,人人平等。土匪山贼不抢掠进京赶考的举子,纯粹是一个美好的童话。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根据三侠五义和民间流传的包青天断案事迹改编的真假状元故事。里面就说了家境贫寒,独自出行的举人进京赶考,入住山野樵夫家里,中状元后被替换的曲折离奇事件。

当然,艺术作品归艺术作品。相比于普通人,举人被抢掠的概率非常低。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在和平年代,土匪还是比较少的。不要觉得封建社会就是土匪草寇遍天下。而且,土匪的生计,大部分要依赖产业,指望抢几个过路的行人,是无法满足开支的,他们的目标是富户大户。

第二,举人身份优越,进京赶考乃是同籍读书人成群结队,地方上发给官凭,有衙役陪同,走的是通衢大道,而不是穷山恶水的幽径,减少了山贼出没的概率。第三,一旦发生了举人进京途中被抢掠的事件,朝廷必然追究,因此各地方也会严加防范。况且,传统社会官贼一家,那些大股出没的土匪,官府都会打招呼让他们不要动举子赶考。不要认为土匪都是亡命之徒,穷凶极恶,有但是比较少,都是乡村的流民和逃犯。

第四,明清之后,举人进京赶考,较少带有大量金银,更多是拿着必要的盘缠而已。到了京师,各省会馆提供住处,还有金钱兑换机制,没必要身怀巨资。相反,那些行商们才是土匪瞄准的目标。

至于说什么山贼有侠义,尊重知识,怕文曲星之类的,给你三个字,呵呵哒。刀尖上舔血的日子,还谈什么尊重读书人。

有意思的是,一些举人进京,家境优越,势力庞大,都带着随从。那些小股或单个草寇,是不敢近前的。

当然,科举是国之重器,古代纵然交通不便,通讯滞后,也有一套严格的措施和标准,不是想象的那样无秩序。


历史传讯社


山贼没什么不抢的,艺术加工罢了。

而且,能“进京”赶考的,早已不是一般穷苦人了,土匪山贼正等着这样的“肥羊”呢。

首先说,“进京”赶考的是什么人?真实历史中能“进京赶考”的人,并不像各类艺术作品中那样,看上去穷酸又潦倒。

“进京赶考”参加的是“会试”。在这之前,他们已经参加过了秋闱,也就是乡试。乡试过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副榜上的,名为“副贡”,没有资格“进京赶考”,仍可应下届乡试。

举人,在古代可算是“上层阶级”。俗话说,“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想想《范进中举》,是个举人,那都相当牛X的,择优放官,即使不做官也是名流、上层人士,就算不能钟鸣鼎食,起码也算锦衣玉食、使奴唤婢。

古代官方给举人的待遇很高,那都是宝贵的知识人才,进京赶考虽然不算前呼后拥,也是有人护送的。普天之下、古往今来,还没有靠两条腿自己往京城走的举人呢。

举人带着随从护卫,进京赶考都走驿道,有出县驿道、进省驿道,出了省往京城有官道,而且驿道属于军事设施,经常有军队巡逻,哪个不开眼的蟊贼敢在驿道边占山为王、拦路抢劫的?就算《隋唐》里的瓦岗寨势力滔天也不敢这么做呀。

看看古代真实的关于“进京赶考”的壁画就能发现,那根本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驮队,还走在官道上。

史料记载,乾隆30年会试,奉天过山海关至北京一路,为保证春闱,沿途增驻“回子营”40余个,总兵力近5万人,什么样的山贼惹得起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关东才子”王尔烈便是参加了这一年的会试,再后来通过殿试,金殿传胪。

也就是说,山贼土匪不是不想抢举人们,就是因为实在打不过而已。

毕竟,按现在的编制,一个标准师才1万人,土匪要是有能拿下几个师的“大集团军”这样的兵力,直接起兵造反了,还搞什么拦路抢劫。

当然了,穷秀才去省城参加乡试,倒是没这么大排场,安全系数低得多。可是,秀才多半都很穷,抢他们既赚不到什么钱,又坏了“好汉”的名声,所以,土匪也就放过这些穷酸了。


纯钧LHGR


古时候人们形容书生总是说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当然一般情况下这个词是来形容女人的,古时候书生便是如此,一心只读书,其余的方面的确是差了一点,真正文武双全的人在历史上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书生在历史上总是柔软的样子,古时候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因此每个书生都会进京赶考,这个路途是非常漫长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住的离京城那么的近。出远门家里肯定会给他足够的盘缠,即使在穷都会挤出一点当盘缠。

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从来不缺山贼,拦着路就要钱,按道理来说,这种柔弱的小书生是最好下手的了,可山贼们从来不打他们的主意。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即使当山贼也是有自己的规矩,他们有十不抢,七不夺的规矩,其中有条规矩是学士不夺,书生也是学士的一份子。

山贼为什么不抢呢?其实说起来非常的简单,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是一个书生被山贼抢了之后,九死一生参加了考试,考取功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来荡平这些山贼。看到这里应该知道山贼为什么不抢进京赶考的书生了吧。

三个字,怕报复。本来山贼当的好好的,抢了个弱书生,可偏偏这个书生考取了功名,那人家能不报复吗?而且当地官府知道,都会立马来灭了这些人的,给书生一个交代,同时还能够赢得民心,所以这事当地官府很乐意做的。

实际上这就是山贼避祸的一种行为,不是说他们好心,虽然说不是每个进京赶考的书生都能够考取功名,但是不怕万一就怕一万,小心驶得万年船,这些山贼也不是傻子,他们当然不会为了一点小钱,丢了自己的小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后的事情,谁说的准呢?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家有家法,帮有帮规。土匪山贼的行为也有一定的规矩。山寨明文规定了“十不抢”、“七不夺”、“五不准”,这些条文属于祖训。

“十不抢”具体说就是,喜车丧车不抢;僧侣、道士、尼姑不抢;鳏寡孤独不抢;单身夜行人不抢;摆渡的不抢;背行医包的不抢;车店不抢;赌博的人不抢;邮差不抢;挑八股绳的不抢。

古代土匪山贼为什么不抢进京赶考的举子,也有规矩在“七不夺”里:“娶媳妇送闺女的不夺;送葬起坟的不夺;和尚道士不夺;妓女不夺;吹鼓手不夺;学士不夺;医生不夺”举子应该算在学士里面了。

为什么有这么多说道?一是土匪山贼为了避免不好的运道;二是出于功利目的;三是出于一种不屑抢劫的想法。如土匪不抢邮差和书生,因为“穷教书、苦邮差”他们收入本来少的可怜,不值一抢。


声宏紫阁


首先纠正一点,不是不抢进京赶考的举子,而是一般抢不到。

比如水浒传中这伙强人,连生辰纲都敢抢,你说还有什么不敢抢的,何况是一个小小的赶考举子。

举子了不起呀,当时的高考升学率那么低,本来就没有几个人能考上。能考上又有什么了不起,升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要忘记了一百多年前张作霖就是抢了盛京将军的太太,而且是故意抢的。只因为可以借机洗白上岸当官发财,才放过这个女人的。

不要高估自己的道德和能力,也不要低估别人的道德和能力。大家都差不多了,只要胆子大,没什么不敢抢的。

窃国者侯窃钩者诛。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有种,你把国家给抢了,你就是皇帝。如果你没种的话,抢了一点小东西,就可能被处死了。

不客气的说,抢劫面前,人人平等。管你是什么身份,只要能打得过就抢过来。

我抢你的时候,你说你爸是李刚。有证据吗?就算是李刚,管我屁事。

上边说的很明白了,其实抢劫的没那么多讲究,说这个不能抢那个不能抢,全是扯淡,哪还是土匪吗?

要搞明白为什么抢不到,需要先搞明白几件事。

首先,科举是有分类的,每一类的情况是不同的。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能进京城参加考试的人,参加的叫会试。参加会试的人已经是举人身份了,就是可以作官了;在当地见了当官的不用下跪了。

接下来我们讲最关键的点。

进京考试的人是举人身份,也就是国家认可的官员身份了。

这就是说,进京赶考的读书人,可以享受官员待遇。

官员进京怎么走呢?走驿站。

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虽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邮票上的两处驿站遗址,均属明代。孟城驿是一处水马驿站,在江苏高邮古城南门外。鸡鸣山驿在河北怀来,是我国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驿城。"驿站"这一场所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一个词汇的出现是在蒙古元朝以后,元朝以前只称"驿"。

驿站走的是大路,并且路上有士兵把守,安全性还是比较好的。并且驿站的分布是相当科学合理的,连接了基本上所有县级以上城镇。

上图就是明朝的驿站分布图,基本上可以保证从哪走都可以到京城,路上补给也是非常方便的。

也就是说,大量进京赶考的举人住的是驿站,走的是官道。往往是结伴同行,危险的地方有官兵保护。

土匪山贼伏击的地点一般都是比较偏远的交通要道,因为那些地方官兵基本上没有,抢劫也比较方便。

而驿站是官道,住的人一般全是官员,有可能随从有大量兵马,至少也有高手护卫。风险太大,不合算。

抢劫不过是混饭吃,没必要拿脑袋去赌。

这才是土匪山贼抢不到进京赶考的读书人的真正原因。

小朋友,这个你们信服吗?不服评论区开撕。


新知传习阁


一般而言,进京的举子不会太穷,都会带很多盘缠。因为进京赶考的不是穷酸的秀才,是举人(举子)。只有中了举人才有资格进京赶考,而一旦中了举人基本就脱离了贫困进入了上流社会,所以举人都是有钱人。

第一,古代读书人地位非常高,老百姓又非常迷信,认为他们是文曲星下凡,所以不管是土匪还是老百姓,他们对读书人从骨子里有一种深深的敬畏

第二,盗亦有道。古代土匪山贼有规矩,娼妓、和尚、道士、孤儿寡母、赶考举子、红白喜事,一般都不会抢,抢了会被人看不起,在同行里也会抬不起头。土匪们一般只劫大富大贵,谋取不义之财的人,对进京赶考的举子自然不会过多为难。

第三,古代举子都是有功名的,是在朝廷挂了号的,抢了他们会很麻烦。还不如行个方便,大家结个善缘,山不转水转,万一哪天对方当了大官还能有个依靠。古语云:官匪一家,自己人何必为难自己人。


娱乐现代人


能够去当土匪基本上都不会是受过什么高等教育的人,因此不会像电视中或者武侠小说中写的那样遵循什么道德规范,见到就抢了,哪还会有什么盗亦有道可以讲呢?那么为什么赶考的“举子”不会被抢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不容易被抢呢?这个问题其实要分为三个时代来进行解析

1、第一时代隋唐。大家应该知道,隋唐时期是科举制度被提出的初期,它所面向的并不是全国的老百姓,而是各个地方的豪族和国外的学子。这两者一个是有一定家族势力的人,出远门带个扈从保镖什么的很正常,更何况唐朝尚武,参加科举的并不像后世那样文弱不堪,手无缚鸡之力,因此土匪基本上不会把他们选做抢劫的目标。而当时唐朝的外国人并不像现在一样受他们的国家保护,被强人杀也就杀了,甚至于查都查不到死的是谁,个别比较有名的,扈从保镖都陪同着,也一般不会是强人的目标。综上所述,唐朝的土匪为什么不抢举人呢,那是因为不敢抢。

2、第二时代宋朝。大家都知道,宋朝向来重文轻武,从宋朝开始,文武便分家了。宋朝的文人那可是真正的肩不能扛,手不能抬的文弱书生。而且宋朝的科举面向的就基本上是社会上的广大老百姓了,这些人没有背景没有势力,自然请不起保镖,那怎么基本上没有听到过有书生被抢的消息呢?事实上这和宋朝的禁军制度有关,别的朝代,军队都是用来打仗的,而唯独宋朝的军队那是对内职能的。比方说某个地方闹干旱、闹水灾,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就开始造反。这个时候禁军就起到了他的作用了,当然不是平叛,而是招安。招安以后呢,这些人就都成了禁军,基本生活也就能够得到保证了。因此宋朝的土匪基本上也就是图个招安,其危害十分有限。因此宋朝的土匪为什么不抢举人的原因就是找工作。

3、第三时代明清。到了明清两代,科举进入了成熟期,科举的考试分成了乡试会试殿试。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称为童生,在童试考取秀才的路上,这些人的地位与常人无异,即便被土匪打劫了或者杀了,地方也不有特别的对待也不会有特别的记载。录取入学后成为秀才,只有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而秀才当中成绩最好的禀生已经开始享有国家补助的待遇了。接下来要到省城进行乡试的路上,能够受到特别对待的也只有禀生,而不是禀生的秀才遇到土匪,就同童生一样,只好自认倒霉。而当考取了举人,那就已经具有了当官的资格。对于这样的人,自然不会缺乏保护的人,因此在参加会试殿试的过程中基本是不会有被土匪打劫的。由上可知,明清两代的土匪为什么不敢抢举子究其原因就是有地位的有人保护,没地位的死了也不记载。

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打此过,留下买路财。中国古代的小说戏剧当中一直以来不乏围绕着文人与土匪的题材,个中的浪漫和悲剧情节引人同情不已。但在现实中,还是要少一些快意恩仇,多一些平平淡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