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代帝王還會擔心財政收入,銀子不都是自己熔的嗎?

渋悳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古代統轄蒼天之下的每一塊土地,掌管四海之內每一個臣民的皇帝,為什麼還會擔心財政收入,沒錢了自己熔些銀子不就行了嗎?這個問題不簡單,且聽有書君慢慢道來。


皇帝擔心財政收入的根源,在於擔心收入不足以維持財政支出。那麼,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皇帝要考慮的財政支出都有哪些方面。

1、給官員們發工資。


官員們替皇帝辦事,皇帝需要給他們發工資,工資少了,官員們自然就不會盡力效忠。除了正常工資,皇帝還會經常賞賜官員們。

2、維持足夠寵大的軍隊開支。


為了江山穩固,一方面用於抵抗外敵入侵,另一方面用於鎮壓可能出現的反叛,皇帝總要維持一支足夠寵大的軍隊,而養兵當然就更需要錢了。

3、供養皇親國戚,維持政府系統運轉及修建皇城、宮室乃至陵墓等的開支。


供養數目寵大的皇親國戚,平時維持政府系統的運轉,皇宮殿堂、宮室、圍城乃至陵墓的修建,各級官員衙門的建造維護,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4、如遇戰爭,更是花錢如流水。


清朝嘉慶初年爆發大規模的白蓮教起事,為鎮壓白蓮教,據統計,清朝前後投入超過兩億兩白銀,相當於國庫五年的財政收入,使國庫為之一空。

如此寵大的財政支出,需要足夠的財政收入才能支撐。而皇帝沒錢了,就自己熔些銀子,是根本行不通的。

首先,先說銀子的問題,白銀數量少,不能滿足隨心所欲的需求。


銀子是從銀礦開採出來,通過冶煉提純加工而成的。金礦、銀礦或金剛石礦都是自然界的稀有礦產,尤其是我國,金礦、銀礦更是極度缺乏,所以銀子並不是皇帝想熔多少就熔多少的。

其次,就算是在不用銀子作流通貨幣的時代,超發貨幣也只能是飲鴆止渴。

東漢末年,漢朝通行的貨幣是五銖錢,而董卓發行的貨幣連一銖都不到,隨後,谷價漲到數十萬,甚至百姓嫌那麼多價值小的錢幣裝來裝去麻煩,只得以貨易貨。

有了紙幣後,政府也有過超發紙幣的情況。比如,元朝超發的貨幣遠遠超過了庫存的白銀,始終面臨著超發的困擾。而到了明朝,紙幣更是形同廢紙,超發貨幣不斷出現巨大的通貨膨脹。

明太祖朱元璋異想天開地想以發行紙幣來補充財政,用一張白紙,印上個五兩,就打算拿出去當五兩花,印上五千兩就打算當五千兩用,但政府沒有足夠的真金白銀支撐其兌換,也就成了不被認賬的廢紙。而朱元璋不管這些,一定要花出去,於是就用來發放官員的工資,害得官員們苦不堪言。

綜上可見,皇帝為了能維持政府的正常運轉,需要給官員們開工資,養護足夠寵大的軍隊,供養皇親國戚的奢侈開銷,還要準備應對突如其來的戰爭等,而中國沒有足夠的銀礦來冶煉白銀,另一方面,超發貨幣會引起通貨膨脹,甚至錢會成為廢紙,所以皇帝不得不擔心財政收入。

既然超發貨幣不起作用,皇帝沒錢了怎麼辦呢?絕頂聰明且有超人智慧的皇帝也是為此大傷腦筋。皇帝沒錢了有時會打富翁的主意,比如漢武帝時期的告緡令,其實就是皇帝帶頭打土豪、分田地。


皇帝沒錢時還會賣官,漢武帝時,曾下令百姓只要交錢,可以從朝廷買到爵位;清朝入關後,財政緊張時,朝廷向富翁們開放了官職市場,向朝廷捐一定數額的金錢,就可以出任一定級別的官員。

另外,朝廷沒錢時,為節約開支,皇帝也會號召大家一起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道光皇帝,甚至穿著打補丁的龍袍上朝。

可見,皇帝號稱富有四海,卻也不得不為銀子而發愁。權傾朝野、九五之尊的皇帝,除必須面對生老病死外,錢也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勵精圖治、節儉愛民,使得民富國強的皇帝著實需要極大的智慧與修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問這個問題的童鞋,很明顯是被電視劇誤導了。

電視劇裡面,皇帝動不動就賞賜臣子黃金多少白銀多少,然後一盤子一箱子送人。這明顯是胡說八道!

我國是極度缺乏優質金礦銀礦的國家,從秦始皇是五銖錢到北宋的鐵錢,大多數的流通貨幣使用了銅和鐵這樣的廉價金屬,黃金和白銀,很少用於流通,更多用於做首飾當陪葬等等用途。

另一個佐證是,我們發現歐洲古代有很多的金銀製品,他們使用金幣銀幣當貨幣。這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金銀作為貨幣流通媒介。

而我們,不僅金銀不足以充當貨幣,連首飾等物都開始用其他產品代替。喜歡金銀這樣亮晶晶的東西是人的愛美天性,可是沒有金銀的中國人開始享受玉器,漆器,瓷器,琉璃等金銀替代品。

所以,中國境內的金銀儲量決定了,如果使用金銀做流通貨幣,只可能引發通貨緊縮,不可能是通貨膨脹。

那麼我們什麼時候開始用白銀做流通貨幣了呢?

答案是明朝中後期。

大航海時代,大量的黃金白銀從美洲和日本開採出來,隨著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的船隊流向全世界。歐洲人更喜歡黃金,所以大部分黃金流入歐洲尤其是歐洲皇室。明朝中國,只能退而求其次,收下了大部分的白銀。

這個時候,大概是萬曆時期,我們才開始把白銀當做主要流通貨幣。

那個時候,每個商號都會有一把剪子,這把剪子就是用來剪銀子的。作為合格的賬房先生,需要熟練使用剪子剪銀子,用小秤稱銀子。

當然,古代的皇帝也是人,也不會嫌自己錢多的。所以,他們挖不倒銀子或銅,就以次充好,用皮革,或者更少量的銅含量來替代,從而去剝奪民眾財產,收取通貨膨脹稅。

漢武帝曾經用皮革當貨幣,王莽曾經用更少銅含量的五銖錢。但他們騙不了老百姓。老百姓拿到皇帝發行的“劣錢”就趕快花出去,拿到銅含量更高的“好錢”就趕快藏起來,甚至賣給地下造幣廠讓他們造“劣錢”。

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原理。

我國2000多年流通的銅錢,實際上是銅和鉛的合金打造。銅含量越高,銅錢看起來就越好看,價值也就越大,銅含量越低,銅錢看起來暗淡無光,價值也較小。

就是說,古代中國的朝廷,會用銅錢的含銅量調節貨幣價值,進而防範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當市場流通不暢,有通貨緊縮壓力時,朝廷發行劣錢,人們拿到劣錢,會很快花出去,貨幣流通快了,經濟就達到了新的平衡。

當市場過熱,出現通貨膨脹時,朝廷發行含銅量更高的“好錢”,百姓惜幣待購,就給市場降溫了!

我是高中政治教師,高中政治必修1有很多這樣的題要做,其中就提到了管仲的《輕重篇》,那是世界上最早論述貨幣政策的經濟學著作。


歷史知事


為什麼所有人都在回答關於通貨膨脹的問題???難道沒有人關注這個題設就是錯的嗎???

什麼叫做“銀子是自己融的”?難道在題主的意識裡,古代皇帝可以像印紙幣一樣造銀子?還可以造到讓銀子通貨膨脹的程度?!

元素合成?!!

如果哪個皇帝真的可以做到這點,那麼毫無疑問,他肯定是不用擔心財政收入的,因為有如此逆天的科技水平,他肯定早就實現了大同世界,因為即使以今天的科技水平,合成銀元素也是不可能的。

白銀並不是“融”出來的,而是“挖”出來的。沒有銀礦拿啥融銀子?而以古代的銀礦生產力,挖白銀還遠不到考慮通貨膨脹的程度,大多數古人也沒這個意識。君不見歐洲的殖民者,去拉美非洲都是搶劫黃金白銀,他們可是從來都沒有考慮過通過膨脹的問題的。

在貨幣史上,白銀作為同行貨幣的歷史其實並不長,要到明朝中葉之後才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那是因為明朝隆慶皇帝開放海禁之後,明朝的貿易順差讓大量西班牙殖民者的白銀湧入中國,才讓中國的白銀充沛到足以作為普遍貨幣使用的。

所以古裝劇裡很多都是瞎拍,神探狄仁傑裡李元芳花錢動輒多少銀子,這是不符合史實的。

關於通貨膨脹,古人的確也面臨過這個問題,但大多數情況下,不嚴重。

因為古代貨幣是以金屬價值為依託的。白銀流行之前,中國基本靠銅錢,由政府統一鑄幣。如果政府鑄幣缺斤少兩,比如明明八兩銅料卻摻雜質鑄成一斤銅錢,那麼民間很快就會有反應,這點可以參照一下兩漢之交的貨幣亂相以及新莽政權的貨幣改革。

有實際價值的金屬貨幣,很難有過分的通貨膨脹。唯一有可能大幅度通貨膨脹的,是紙幣。


這裡就要講明一個制度——準備金制度。

我們知道,貨幣要流通,最主要的信譽,即大家都認同,你這個貨幣是有價值的。如果大家不認同,則你的貨幣不過是廢紙一張,沒有人認的。

如何讓大家認同你的貨幣是有價值的呢?

答案是準備金。

比如人民幣,中國有龐大的外匯儲備,人民幣在任何銀行裡,都可以換來美元日元歐元等等各國貨幣,都可以轉化成國際購買力,能換來硬通貨,那麼大家就認同,人民幣是有價值的。

美元之所以能成為硬通貨,就因為佈雷頓森林體系之後,美元和黃金掛鉤,用美元能直接兌換黃金,那麼美元就是有價值的,各國都認。

如果不能兌換硬通貨,則貨幣無價值。比如委內瑞拉貨幣,比如津巴布韋貨幣,也比如民國的金圓券。雖然從名義上講,這也是錢。但這些錢只能在本國花,從外國是買不來一點東西的,比如一個津巴布韋人,他想買石油黃金,他拿著津巴布韋元能去沙特買到石油嗎?能去美國買黃金嗎?不能,人家只認美元。可是津巴布韋出口給美國的東西少的可憐,賺不來美元,所以津巴布韋元就是沒有價值的貨幣。雖然比值漲到了一百萬億(對,你沒看錯,一張一百萬億),可是在市場上和老百姓心目中它依然是廢紙。


(津巴布韋幣)

金屬貨幣因為自身的價值,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嚴重貶值,可因為攜帶不便,市場需要紙幣。這就需要政府作為發幣方的信用來擔保。中國從宋朝開始,宋元明三朝,都發行過紙幣。

其中誰做的最好呢?

您可能想不到,是元朝。

蒙元政府雖然很多事情都乾的很糟糕,可是唯獨發行紙幣這件事兒乾的很好,居然很有現代經濟意識的建立了準備金制度。蒙元政府發行的紙幣,可以隨時隨地在政府裡換來同等價值的白銀或銅錢,因此一經發行非常受歡迎,很快就成為了全國的通行貨幣,這也讓馬可波羅來華時異常驚訝。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也想發行紙幣,他想以發行紙幣的方法來補充財政(天真的想法)。可是他始終不明白,白紙不是財富,印上了字也不是財富,貨幣才是財富,可是他發行的不是貨幣。

朱元璋的紙幣,屬於亂印,胡印,提上褲子不認人的印。一張白紙,印上個五兩,就打算拿出去當五兩花。印上五千兩就打算當五千兩花,但是你想兌換真金白銀?沒門!

所以老百姓對於這種紙幣,根本不認賬,該怎樣還怎樣。可是朱元璋不管,他一定要花出去,既然市場上花不出去,那就用來——發工資!

明朝官員的俸祿,有一半是發的這種廢紙紙幣,可憐的明朝幹部,本身俸祿就少的可憐,還有一半是沒有購買力的廢紙,所以,海瑞有多厲害,這下您知道了吧!


小約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理論上,皇室富有天下,四海之內都是他的財產。

可是,財產私有制的強化和鞏固,皇帝實際上能夠調動的資源也是有限的。除非他使用暴力手段剝奪他人財產為己有。

尤其是在西方國家,很早就對王權進行了限制和約束。國王徵稅的權力被限制,甚至被轉移到了議會手中。國王的開支由國會批准,進一步導致了王權的衰弱。

拿中國來說,古代的主要貨幣是銀和銅鑄造的金屬貨幣。國家的收入主要來自於稅收,但在傳統農業社會,一是稅收收入增加空間有限,二是由於農業產量不穩定導致國家稅收收入不穩定。

而國家的開支,如公共工程修建、官員俸祿、皇室開支等支出確實剛性的,再遇上戰爭、自然災害,過來開支更大,經常入不敷出。因此,皇帝也經常為錢煩惱。比如,漢景帝時期發生了七國之亂,朝廷沒錢平叛,便向長安城內的大商人貸高利貸。

有人說,國家可以鑄造金屬貨幣和發行紙幣。確實,這是手段之一。

但是,第一,中國的金銀銅產量有限。我國中原地區的金銀銅等貴金屬儲量產量十分有限,產金地在西北,銀和銅主要產地在西南。中原王朝,尤其是沒有大一統的中原王朝想通過鑄造貨幣以增加收入的方法很難實行。中央缺錢的時候,通過盜墓(曹操設置摸金校尉專門盜墓以籌集開支)或者滅佛(三武一宗)反而更能增加收入。

第二,發行紙幣卻導致通過膨脹,變成廢紙。宋朝、元朝和明朝時期,中央政府都發行了紙幣。但那時沒有現代的金融思想,沒有金屬貨幣作為準備金。發行初期還好,到後來發行量也來越大,購買力一瀉千里。到了明朝,紙幣徹底退出舞臺。中國再次發行紙幣要等到民國。

基於以上原因,古代經常發生財政危機。比如,明朝末期由於天災(小冰期,氣溫下降),農業產量減少,國家的財政收入不穩定。而國內的農民起義、遼東的後金不斷進攻,導致財政開支猛增。國家財政形勢不斷惡化,入不敷出嚴重,甚至到了崇禎皇帝向朝廷大臣討錢的地步了。


紅谷新視界


首先要強調的是,銀子是通過開採銀礦提取出來的,並非是人工合成出來的,即使是皇帝也不能想要多少就能變出來多少的。在黃金被大量開採之前,銀子一直主流的硬通貨,能成為硬通貨的基本前提就是數量少,化學性質穩定,除非挖到了大型銀礦或者外國白銀流入,否則流通中的白銀不會突然大額增加。

黃金白銀這種金屬貨幣本身就是具有經濟價值的,是天然貨幣。而紙幣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價值符號,它是依靠國家信用強制發行使用的,本身不具有任何經濟價值。通俗來講就是說,黃金白銀無論何時都值錢,可是如果一個政權覆滅了,那麼這個政權發行的紙幣就是廢紙。

佈雷頓森林體系之後,美元的價值是與黃金掛鉤的,世界公認能用美元換黃金,所以美元能成為世界通用的貨幣。以我國為例,人民銀行要有充足的外匯準備金,保證人民幣可以兌換美元以及其他外幣,世界上才會承認人民幣是有價值的貨幣。

金屬貨幣與紙幣的這種差異,導致瞭如今使用紙幣經常發生的通貨膨脹,很少能在使用硬通貨的古代發生。

坐擁天下、富有四海的帝王之所以也會為錢發愁,是因為財政收入有限,財政支出卻很龐大。

皇宮和各地的州府衙門、建橋鋪路都是重大的財政支出。作為最大的boss,他需要為文武百官開工資,上至丞相首輔,下至小縣令,大大小小得州縣,數不清的官員都是靠皇糧養家的。有功者還得額外賞賜,皇帝賞賜必然不能小家子氣了。

皇帝后宮嬪妃也都是按照品級領俸祿的,皇子公主們也都指著皇帝養活。哪個皇帝的女人、孩子不是一堆堆啊,逢年過節的都得包紅包。宮裡的太監宮女雖然奉銀少,但是隊伍龐大,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古人都講“養兵千日”,為了保衛邊疆震懾外敵、維持社會治安以及保護皇室安全,需要養軍隊、養府兵、養侍衛,軍餉開銷絕對是大筆數額。戰事頻發的年代,掏空國庫、榨乾百姓都難以為繼。

風調雨順的時候,國庫緊張還有機會喘息。若是遇上洪災、大旱、蝗蟲成災的年頭,莊稼顆粒無收,無數百姓淪為災民,朝廷馬上就得買糧賑災,皇帝就該焦頭爛額了,因為國庫的銀子遠遠不夠賑災之需。

再加上官員腐敗、官商勾結搜刮民財,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富可敵國的商人,皇帝手頭緊的時候還得要富商們募捐。監管銀子的官員監守自盜,各地的虧空、壞賬都在一點點掏空皇帝的腰包啊!


史論縱橫


銀子是礦藏,而且儲量是有限的,關鍵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白銀缺乏的國家。

1、銀子不是紙幣

在王朝財政時期,紙幣經常被抄發。南宋、金、元都是紙幣發行過猛。明朝也是,朱元璋的大明寶鈔貶值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大明寶鈔)

銀子就沒辦法了,實實在在的一塊是一塊。

2、銀子什麼時候在充足

中國自古以來就缺乏白銀。在很長時間裡,白銀一直沒有成為主要貨幣。比如你看唐朝說五兩銀子吃飯,基本就是錯的。

現在雖然有研究說宋朝貨幣化,實際上真正的白銀貨幣化就是明朝中葉開始的。

一是產量增加,日本的望見銀山,西班牙在南美的銀子開採。大大增加了全球白銀供給量。

二是,大航海時代開始,全球聯繫緊密,互通有無成為常態。

到這時候,大明才開始財政白銀化,軍餉白銀化,走上了貨幣化的路徑。

3、銀子沒法玩貨幣政策

銀子和黃金一樣,他們的存量有限,很難通過白銀、黃金搞貨幣政策。也就是這種貨幣制度越發展,貨幣政策越難推行。

比如現代央行的紙幣制度,這是現代金融制度形成後才開始發展。

總結:

白銀屬於稀有礦藏,而且中國儲量稀缺。到了明朝中葉以後,中國走上了白銀貨幣化的道路。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問這問題之前為什麼不先動動腦子思考一番?銀子金子不過是貨幣。一個國家富有不是說你銀子金子多就富有,雖說是稀有金屬,就算你拿金子換資源,就像中東石油換食品,金山銀山也有吃空的時候。何況金銀不過是流通貨幣,如果當做商品來看,同樣是越多越不值錢。那一個國家怎樣才算富有?有生產才叫富有。古代有土地資源糧食產量豐收就叫富有。所以直接收皇糧稅,茶葉稅鹽稅也很高,商業發達也叫富有,商業有手工業陶瓷絲綢等,賣出去換取外國資源,中間收取稅收,也就是賺的錢部分利潤,或者說產品的一部分被國家拿去了。這才叫富有。如果只靠印錢(相當於),國庫是富了,老百姓餓得吃不上飯,這時候最直觀的不就是通貨膨脹?糧食漲價。或者有錢也買不到。到時候百姓窮的要死,國庫裡銀子金子就算堆積如山,也不過是廢鐵一樣。


星之所在48


銀子是自己熔的,可是銀子是從銀礦開採的。古代中國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是銀本位國家,但這些銀子中的絕大多數並不產於中國,而是從國外進口的,因為中國的是一個貧銀國。而且,古代皇帝們畢竟不是強盜,白銀主要還是通過徵稅徵上來的,這就限制了皇帝手中的銀子數量。

16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世界白銀的一半都產自一個叫做波託西的地方,這是一個位於玻利維亞西南部的著名銀礦。據估計當時一共有2.5萬噸白銀從這裡開採出來並運輸到世界各地用來購買各種商品。而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流往中國,在中國,這些銀子換回了瓷器、絲綢、茶葉、各種金屬製品豐富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

白銀的大量流入,一度讓明朝繁榮異常。

除了南美的白銀,明朝還從日本進口了大量白銀。雖然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但國內的白銀產量遠超中國,據說產量曾經一度佔到世界的三分之一。所以,在明朝後期每年都有數十萬斤白銀從日本流往中國。西方殖民者充當了中間商,他們將中國的商品運往日本,再從日本換來大量白銀用來購買中國商品。中國商品的流入,給製造業極為落後的日本帶來了巨大變化。比如,德川幕府時期,日本人開始流行穿精美的絲綢製品,在以前這是富人和貴族才能消費的。

雖然國外白銀不斷流入中國,但大多數還是被運到了民間商人的錢庫裡。大規模的海外貿易,給明朝政府帶來的財政增加並不多。一是明政府稅率極低,比如萬曆三年規定,胡椒、蘇木稅率只有2%。二是走私猖獗,明朝末年每年只有幾十艘合法商船出海貿易,但走私商船至少是合法數量的100倍。

所以,明朝政府一直為白銀不足頭痛,萬曆有一次聽說菲律賓發現了銀礦,甚至還派人去島上考察,結果沒發現銀礦不說,還引起了西班牙殖民者的恐懼,因此殺害了大量當地華人。

說實話,如果當時的政府向西方那樣殖民海外奪取銀礦,或者授權海盜合法搶劫銀船,可能就不會擔心財政收入了吧。


歷史風暴


這個我知道一點點。

第一古代鑄幣是虧本生意,官府本身就不願意鑄造貨幣,也就是銅錢。

在古代主要是銅錢,不管你是哪個朝代鑄造的,也不管哪裡來的,官府鑄造也好,私人鑄造也好,都是一樣流通的,當然官府是禁止私人鑄造銅錢的。

第二古代銅的產量少,而且又沒有銀行之類金融機構,皇帝也無法大量鑄造銅錢,而當時的地主土豪把銅錢當作財產,用來儲藏。每個朝代越往後市面上流通的銅錢就回越錢。

你們可以看中國以銅鑄幣以來,所有皇朝的銅錢能流傳下來的,都一直在用,但依然無法滿足市場流通需求。皇朝代替以後,最多就是把前朝的銅錢融了,重新鑄造,但是依然缺乏足夠的銅錢。

第三、古代的經濟結構和稅收制度,造成了銅錢很難循環流通。

古代主要以土地經濟為主,商業稅又少的可憐,銅錢大部分又不掌握在農民手中。無論是稅收還土地租金大部分繳納的都是實物,而不是銅錢。這樣一來,銅錢慢慢的就被大地主佔有,國家給官員發工資,很多時候也是以實物代替,像唐朝有時候就以絲綢布匹等當作錢流通來用。

皇帝擔心財政是正常的,一個銅稀少,一個稅收是收取實物,但收取實物的話,放在倉庫裡久了會損耗。像茶葉什麼時間久了就會爛,或者被老鼠咬掉。那時候有錢也會變的沒錢。

但是國家官員要發薪水的,到時候發不出俸祿,這個麻煩就大了。


一號風手


說來帝王們都是富有天下,從理論上說,整個天下都是他的,他還會操心錢的事情嗎?事實是,皇帝們經常為錢的事情而犯愁。

治理天下不能靠他一個人,他總是需要一大堆官員來給他幫忙。而這些官員和他的關係,其實就是老闆和打工仔之間的關係,官員們替皇帝辦事,皇帝給官員們發工資。工資要是少了,官員們就不會效忠於皇帝。比如漢代,丞相的工資號稱萬石,即一年的工資是一萬石糧食。九卿的工資是二千石,一般的縣令是千石到六百石,縣長(人口小的縣)為四百石。除了這些,還會有其他的一些收入,皇帝也會經常賞賜官員們。其次,皇帝總需要維持一支數量足夠龐大的軍隊,一方面用於抵抗外敵入侵,一方面用於鎮壓可能的反叛。而養兵當然就更需要錢了,朝廷輕易不敢剋扣軍人的軍餉,對於朝廷來說剋扣軍餉,那可是致命的。這是兩個最大開銷,此外,朝廷還會有一些必要的開支維持整個政府系統的運轉,這也需要錢。皇帝也會營建都城、宮室等等,這也需要錢。所以,很多時候皇帝都在為錢而操心。

(宋神宗畫像)

說到錢,北宋的皇帝們真是操碎了心。北宋的經濟發展水平比前朝要發達許多,朝廷的稅收也比前朝要多很多。但是花錢的地方太多了。北宋養了一支龐大的官僚,在經歷了五代十國的亂世後,北宋的皇帝們為了防止出現地方的分裂,進一步中央集權。明明一個官可以做的事情,偏偏任命兩個、甚至更多的人去做,這些官員之間相互起到牽制的作用,從而有利於皇帝的集權。而且,為了維持官員們的忠心,北宋皇帝對官員們的待遇非常之高。官不管事,卻享受著極優厚的俸祿,有正祿、祿粟、職錢、春冬服、從人衣糧等。例如一個正一品的官員,他的正祿為每月三百貫,祿粟一百石,薪柴1200束,炭一百秤,每年有綾四十匹,絹六十匹,綿一百兩、鹽七石。除職錢、從人衣糧外,還有茶酒、廚料、飼馬芻粟、米麵等項。這是薪給制與供給制的混合,甚至還可以包括70名隨從人員的衣食也有國家包了下來。另外還會有額外的賞賜和恩典。外官除了這些之外還會有公使錢、公用錢、職田、茶湯錢等。

(王安石畫像)

北宋建立後,北宋為了防止再度出現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宋朝的兵役制度將過去的徵兵改為募兵。中央的禁軍和地方上的廂軍在性質上都是政府徵募來的職業兵。根據著名宋史專家鄧廣銘的統計,968到976,總兵力為378000人,995-997,為666000人,1017-1021,為912000人,1041-1048,為1259000人。國家養活了一百多萬的軍隊,消耗了財政收入的大部分,使財政狀況長期處於拮据之中。我們經常看到歷史的記載說北宋積貧積弱,其實北宋一點兒也不貧,只不過是朝廷花錢的地方遠遠超過了前朝。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如何為朝廷掙更多的錢。

(漢武帝畫像)

這還是在和平年代,一旦遇到戰爭,那就花錢如流水了。漢武帝時期曾經發動了對匈奴三十多年的戰爭,到後來漢武帝實在有些打不動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廷沒錢了。同樣,在明朝的時候,崇禎皇帝始終都面臨著捉襟見肘的局面。當時,不僅需要對付國內的張獻忠、李自成,還需要應付關外咄咄逼人的滿洲人,政府不得不擴大軍隊,而這都需要錢。清朝嘉慶初年爆發了大規模的白蓮教起事,為了鎮壓白蓮教,據統計,清朝前後投入超過兩億兩白銀,相當國庫五年的財政收入,使國庫為之一空。

(漢代的五銖錢)

皇帝沒錢的時候怎麼辦呢?超發貨幣是一個選擇。但,這是飲鴆止渴。在漢武帝的時期,漢武帝也曾經動過貨幣的主意,漢武帝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發行皮幣,用宮苑中的白鹿皮製成。皮幣每張一方尺,飾以彩畫,值四十萬錢。王莽的時候發行過一刀平五千的刀幣,一枚刀幣相當於五千銅錢。東漢末年,董卓則是發行小錢,即減少銅錢的分量,漢朝通行的貨幣是五銖錢,而董卓發行的貨幣連一株也不到。在有了紙幣之後,政府也會超發紙幣。比如元朝始終都面臨著鈔法的困擾,超發的貨幣遠遠超過了庫存的白銀。而到了明朝的時候,明朝的紙幣形同於廢紙。超發貨幣帶來了巨大的通貨膨脹,比如董卓發行小錢以後,谷價漲到數十萬,甚至百姓只得以貨易貨。

(王莽時期的一刀平五千)

至於這個問題問到的銀子,在中國歷史上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那是明朝中期以後的事情。因為中國是一個貧銀國度,我們國家的銀礦並不多。在歷史時期,銀子起到了貨幣的作用,但主要依靠的是銅錢。皇帝要想鑄造元寶,前提是需要有銀子。沒有銀子,從哪裡來鑄造元寶呢?到了明朝中期以後,隨著全球化貿易的興起,大量白銀流入我國,張居正改革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推行了銀本位。在推行了銀本位以後,由於銀子是硬通貨,一般不存在著隨便鑄造而影響通貨的問題。但是,皇帝也不可能無限制地鑄造元寶,也是受制於皇帝手裡的銀子數量。

當超發貨幣還不起作用的時候,朝廷就會打那麼富翁的主意,比如漢武帝時期的算緡、告緡令,其實就是皇帝帶頭打土豪分田地。這更擴大了朝廷的對立面,也是非常危險的。更何況,土豪們也不願意乖乖地交錢。比如崇禎皇帝時候,朝廷沒錢了動員在北京的官員們捐獻,可是他們愣是一毛不拔。等到李自成進北京之後,在皇宮裡只找到了十三萬兩銀子,而李自成對北京的官員們進行了一番搜刮,據清朝的史書記載他搜刮到了三千五百萬兩銀子。

皇帝沒錢的時候,還會賣官。漢武帝的時候,就曾經下令百姓只要交錢,可以從朝廷買到爵位。很快,原來的爵位不值錢了。漢武帝又推行軍功爵,也可以花錢買。漢武帝還好,只是賣爵不賣官。很多時候,朝廷不僅賣爵,還賣官。漢靈帝時候,皇宮失火,他要重修皇宮,就打起了賣官的主意。三公一千萬,九卿五百萬。各地方官員也都明碼標價,甚至可以貨到付款,先上任後交錢。清朝入關以後,從康熙的時候就面臨著財政緊張的局面。不得已,朝廷向富翁們開放了官職市場,向朝廷捐納一定數額的金錢,可以出任一定級別的官員。對於這些靠捐納進入官場的官員,其清廉程度可想而知。至少他要把本錢掙回來。

(道光皇帝畫像,從畫像上看,他真不像個有錢人)

當朝廷真沒錢的時候,皇帝也會號召大家一起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道光皇帝甚至穿著打補丁的龍袍上朝。可見當皇帝,雖說號稱富有四海,但也不得不為銀子而發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