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帝王还会担心财政收入,银子不都是自己熔的吗?

渋悳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统辖苍天之下的每一块土地,掌管四海之内每一个臣民的皇帝,为什么还会担心财政收入,没钱了自己熔些银子不就行了吗?这个问题不简单,且听有书君慢慢道来。


皇帝担心财政收入的根源,在于担心收入不足以维持财政支出。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皇帝要考虑的财政支出都有哪些方面。

1、给官员们发工资。


官员们替皇帝办事,皇帝需要给他们发工资,工资少了,官员们自然就不会尽力效忠。除了正常工资,皇帝还会经常赏赐官员们。

2、维持足够宠大的军队开支。


为了江山稳固,一方面用于抵抗外敌入侵,另一方面用于镇压可能出现的反叛,皇帝总要维持一支足够宠大的军队,而养兵当然就更需要钱了。

3、供养皇亲国戚,维持政府系统运转及修建皇城、宫室乃至陵墓等的开支。


供养数目宠大的皇亲国戚,平时维持政府系统的运转,皇宫殿堂、宫室、围城乃至陵墓的修建,各级官员衙门的建造维护,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4、如遇战争,更是花钱如流水。


清朝嘉庆初年爆发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事,为镇压白莲教,据统计,清朝前后投入超过两亿两白银,相当于国库五年的财政收入,使国库为之一空。

如此宠大的财政支出,需要足够的财政收入才能支撑。而皇帝没钱了,就自己熔些银子,是根本行不通的。

首先,先说银子的问题,白银数量少,不能满足随心所欲的需求。


银子是从银矿开采出来,通过冶炼提纯加工而成的。金矿、银矿或金刚石矿都是自然界的稀有矿产,尤其是我国,金矿、银矿更是极度缺乏,所以银子并不是皇帝想熔多少就熔多少的。

其次,就算是在不用银子作流通货币的时代,超发货币也只能是饮鸩止渴。

东汉末年,汉朝通行的货币是五铢钱,而董卓发行的货币连一铢都不到,随后,谷价涨到数十万,甚至百姓嫌那么多价值小的钱币装来装去麻烦,只得以货易货。

有了纸币后,政府也有过超发纸币的情况。比如,元朝超发的货币远远超过了库存的白银,始终面临着超发的困扰。而到了明朝,纸币更是形同废纸,超发货币不断出现巨大的通货膨胀。

明太祖朱元璋异想天开地想以发行纸币来补充财政,用一张白纸,印上个五两,就打算拿出去当五两花,印上五千两就打算当五千两用,但政府没有足够的真金白银支撑其兑换,也就成了不被认账的废纸。而朱元璋不管这些,一定要花出去,于是就用来发放官员的工资,害得官员们苦不堪言。

综上可见,皇帝为了能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需要给官员们开工资,养护足够宠大的军队,供养皇亲国戚的奢侈开销,还要准备应对突如其来的战争等,而中国没有足够的银矿来冶炼白银,另一方面,超发货币会引起通货膨胀,甚至钱会成为废纸,所以皇帝不得不担心财政收入。

既然超发货币不起作用,皇帝没钱了怎么办呢?绝顶聪明且有超人智慧的皇帝也是为此大伤脑筋。皇帝没钱了有时会打富翁的主意,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告缗令,其实就是皇帝带头打土豪、分田地。


皇帝没钱时还会卖官,汉武帝时,曾下令百姓只要交钱,可以从朝廷买到爵位;清朝入关后,财政紧张时,朝廷向富翁们开放了官职市场,向朝廷捐一定数额的金钱,就可以出任一定级别的官员。

另外,朝廷没钱时,为节约开支,皇帝也会号召大家一起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道光皇帝,甚至穿着打补丁的龙袍上朝。

可见,皇帝号称富有四海,却也不得不为银子而发愁。权倾朝野、九五之尊的皇帝,除必须面对生老病死外,钱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励精图治、节俭爱民,使得民富国强的皇帝着实需要极大的智慧与修行。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问这个问题的童鞋,很明显是被电视剧误导了。

电视剧里面,皇帝动不动就赏赐臣子黄金多少白银多少,然后一盘子一箱子送人。这明显是胡说八道!

我国是极度缺乏优质金矿银矿的国家,从秦始皇是五铢钱到北宋的铁钱,大多数的流通货币使用了铜和铁这样的廉价金属,黄金和白银,很少用于流通,更多用于做首饰当陪葬等等用途。

另一个佐证是,我们发现欧洲古代有很多的金银制品,他们使用金币银币当货币。这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金银作为货币流通媒介。

而我们,不仅金银不足以充当货币,连首饰等物都开始用其他产品代替。喜欢金银这样亮晶晶的东西是人的爱美天性,可是没有金银的中国人开始享受玉器,漆器,瓷器,琉璃等金银替代品。

所以,中国境内的金银储量决定了,如果使用金银做流通货币,只可能引发通货紧缩,不可能是通货膨胀。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开始用白银做流通货币了呢?

答案是明朝中后期。

大航海时代,大量的黄金白银从美洲和日本开采出来,随着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的船队流向全世界。欧洲人更喜欢黄金,所以大部分黄金流入欧洲尤其是欧洲皇室。明朝中国,只能退而求其次,收下了大部分的白银。

这个时候,大概是万历时期,我们才开始把白银当做主要流通货币。

那个时候,每个商号都会有一把剪子,这把剪子就是用来剪银子的。作为合格的账房先生,需要熟练使用剪子剪银子,用小秤称银子。

当然,古代的皇帝也是人,也不会嫌自己钱多的。所以,他们挖不倒银子或铜,就以次充好,用皮革,或者更少量的铜含量来替代,从而去剥夺民众财产,收取通货膨胀税。

汉武帝曾经用皮革当货币,王莽曾经用更少铜含量的五铢钱。但他们骗不了老百姓。老百姓拿到皇帝发行的“劣钱”就赶快花出去,拿到铜含量更高的“好钱”就赶快藏起来,甚至卖给地下造币厂让他们造“劣钱”。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原理。

我国2000多年流通的铜钱,实际上是铜和铅的合金打造。铜含量越高,铜钱看起来就越好看,价值也就越大,铜含量越低,铜钱看起来暗淡无光,价值也较小。

就是说,古代中国的朝廷,会用铜钱的含铜量调节货币价值,进而防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当市场流通不畅,有通货紧缩压力时,朝廷发行劣钱,人们拿到劣钱,会很快花出去,货币流通快了,经济就达到了新的平衡。

当市场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朝廷发行含铜量更高的“好钱”,百姓惜币待购,就给市场降温了!

我是高中政治教师,高中政治必修1有很多这样的题要做,其中就提到了管仲的《轻重篇》,那是世界上最早论述货币政策的经济学著作。


历史知事


为什么所有人都在回答关于通货膨胀的问题???难道没有人关注这个题设就是错的吗???

什么叫做“银子是自己融的”?难道在题主的意识里,古代皇帝可以像印纸币一样造银子?还可以造到让银子通货膨胀的程度?!

元素合成?!!

如果哪个皇帝真的可以做到这点,那么毫无疑问,他肯定是不用担心财政收入的,因为有如此逆天的科技水平,他肯定早就实现了大同世界,因为即使以今天的科技水平,合成银元素也是不可能的。

白银并不是“融”出来的,而是“挖”出来的。没有银矿拿啥融银子?而以古代的银矿生产力,挖白银还远不到考虑通货膨胀的程度,大多数古人也没这个意识。君不见欧洲的殖民者,去拉美非洲都是抢劫黄金白银,他们可是从来都没有考虑过通过膨胀的问题的。

在货币史上,白银作为同行货币的历史其实并不长,要到明朝中叶之后才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那是因为明朝隆庆皇帝开放海禁之后,明朝的贸易顺差让大量西班牙殖民者的白银涌入中国,才让中国的白银充沛到足以作为普遍货币使用的。

所以古装剧里很多都是瞎拍,神探狄仁杰里李元芳花钱动辄多少银子,这是不符合史实的。

关于通货膨胀,古人的确也面临过这个问题,但大多数情况下,不严重。

因为古代货币是以金属价值为依托的。白银流行之前,中国基本靠铜钱,由政府统一铸币。如果政府铸币缺斤少两,比如明明八两铜料却掺杂质铸成一斤铜钱,那么民间很快就会有反应,这点可以参照一下两汉之交的货币乱相以及新莽政权的货币改革。

有实际价值的金属货币,很难有过分的通货膨胀。唯一有可能大幅度通货膨胀的,是纸币。


这里就要讲明一个制度——准备金制度。

我们知道,货币要流通,最主要的信誉,即大家都认同,你这个货币是有价值的。如果大家不认同,则你的货币不过是废纸一张,没有人认的。

如何让大家认同你的货币是有价值的呢?

答案是准备金。

比如人民币,中国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在任何银行里,都可以换来美元日元欧元等等各国货币,都可以转化成国际购买力,能换来硬通货,那么大家就认同,人民币是有价值的。

美元之所以能成为硬通货,就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元和黄金挂钩,用美元能直接兑换黄金,那么美元就是有价值的,各国都认。

如果不能兑换硬通货,则货币无价值。比如委内瑞拉货币,比如津巴布韦货币,也比如民国的金圆券。虽然从名义上讲,这也是钱。但这些钱只能在本国花,从外国是买不来一点东西的,比如一个津巴布韦人,他想买石油黄金,他拿着津巴布韦元能去沙特买到石油吗?能去美国买黄金吗?不能,人家只认美元。可是津巴布韦出口给美国的东西少的可怜,赚不来美元,所以津巴布韦元就是没有价值的货币。虽然比值涨到了一百万亿(对,你没看错,一张一百万亿),可是在市场上和老百姓心目中它依然是废纸。


(津巴布韦币)

金属货币因为自身的价值,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严重贬值,可因为携带不便,市场需要纸币。这就需要政府作为发币方的信用来担保。中国从宋朝开始,宋元明三朝,都发行过纸币。

其中谁做的最好呢?

您可能想不到,是元朝。

蒙元政府虽然很多事情都干的很糟糕,可是唯独发行纸币这件事儿干的很好,居然很有现代经济意识的建立了准备金制度。蒙元政府发行的纸币,可以随时随地在政府里换来同等价值的白银或铜钱,因此一经发行非常受欢迎,很快就成为了全国的通行货币,这也让马可波罗来华时异常惊讶。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也想发行纸币,他想以发行纸币的方法来补充财政(天真的想法)。可是他始终不明白,白纸不是财富,印上了字也不是财富,货币才是财富,可是他发行的不是货币。

朱元璋的纸币,属于乱印,胡印,提上裤子不认人的印。一张白纸,印上个五两,就打算拿出去当五两花。印上五千两就打算当五千两花,但是你想兑换真金白银?没门!

所以老百姓对于这种纸币,根本不认账,该怎样还怎样。可是朱元璋不管,他一定要花出去,既然市场上花不出去,那就用来——发工资!

明朝官员的俸禄,有一半是发的这种废纸纸币,可怜的明朝干部,本身俸禄就少的可怜,还有一半是没有购买力的废纸,所以,海瑞有多厉害,这下您知道了吧!


小约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理论上,皇室富有天下,四海之内都是他的财产。

可是,财产私有制的强化和巩固,皇帝实际上能够调动的资源也是有限的。除非他使用暴力手段剥夺他人财产为己有。

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很早就对王权进行了限制和约束。国王征税的权力被限制,甚至被转移到了议会手中。国王的开支由国会批准,进一步导致了王权的衰弱。

拿中国来说,古代的主要货币是银和铜铸造的金属货币。国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但在传统农业社会,一是税收收入增加空间有限,二是由于农业产量不稳定导致国家税收收入不稳定。

而国家的开支,如公共工程修建、官员俸禄、皇室开支等支出确实刚性的,再遇上战争、自然灾害,过来开支更大,经常入不敷出。因此,皇帝也经常为钱烦恼。比如,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七国之乱,朝廷没钱平叛,便向长安城内的大商人贷高利贷。

有人说,国家可以铸造金属货币和发行纸币。确实,这是手段之一。

但是,第一,中国的金银铜产量有限。我国中原地区的金银铜等贵金属储量产量十分有限,产金地在西北,银和铜主要产地在西南。中原王朝,尤其是没有大一统的中原王朝想通过铸造货币以增加收入的方法很难实行。中央缺钱的时候,通过盗墓(曹操设置摸金校尉专门盗墓以筹集开支)或者灭佛(三武一宗)反而更能增加收入。

第二,发行纸币却导致通过膨胀,变成废纸。宋朝、元朝和明朝时期,中央政府都发行了纸币。但那时没有现代的金融思想,没有金属货币作为准备金。发行初期还好,到后来发行量也来越大,购买力一泻千里。到了明朝,纸币彻底退出舞台。中国再次发行纸币要等到民国。

基于以上原因,古代经常发生财政危机。比如,明朝末期由于天灾(小冰期,气温下降),农业产量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不稳定。而国内的农民起义、辽东的后金不断进攻,导致财政开支猛增。国家财政形势不断恶化,入不敷出严重,甚至到了崇祯皇帝向朝廷大臣讨钱的地步了。


红谷新视界


首先要强调的是,银子是通过开采银矿提取出来的,并非是人工合成出来的,即使是皇帝也不能想要多少就能变出来多少的。在黄金被大量开采之前,银子一直主流的硬通货,能成为硬通货的基本前提就是数量少,化学性质稳定,除非挖到了大型银矿或者外国白银流入,否则流通中的白银不会突然大额增加。

黄金白银这种金属货币本身就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是天然货币。而纸币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价值符号,它是依靠国家信用强制发行使用的,本身不具有任何经济价值。通俗来讲就是说,黄金白银无论何时都值钱,可是如果一个政权覆灭了,那么这个政权发行的纸币就是废纸。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元的价值是与黄金挂钩的,世界公认能用美元换黄金,所以美元能成为世界通用的货币。以我国为例,人民银行要有充足的外汇准备金,保证人民币可以兑换美元以及其他外币,世界上才会承认人民币是有价值的货币。

金属货币与纸币的这种差异,导致了如今使用纸币经常发生的通货膨胀,很少能在使用硬通货的古代发生。

坐拥天下、富有四海的帝王之所以也会为钱发愁,是因为财政收入有限,财政支出却很庞大。

皇宫和各地的州府衙门、建桥铺路都是重大的财政支出。作为最大的boss,他需要为文武百官开工资,上至丞相首辅,下至小县令,大大小小得州县,数不清的官员都是靠皇粮养家的。有功者还得额外赏赐,皇帝赏赐必然不能小家子气了。

皇帝后宫嫔妃也都是按照品级领俸禄的,皇子公主们也都指着皇帝养活。哪个皇帝的女人、孩子不是一堆堆啊,逢年过节的都得包红包。宫里的太监宫女虽然奉银少,但是队伍庞大,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古人都讲“养兵千日”,为了保卫边疆震慑外敌、维持社会治安以及保护皇室安全,需要养军队、养府兵、养侍卫,军饷开销绝对是大笔数额。战事频发的年代,掏空国库、榨干百姓都难以为继。

风调雨顺的时候,国库紧张还有机会喘息。若是遇上洪灾、大旱、蝗虫成灾的年头,庄稼颗粒无收,无数百姓沦为灾民,朝廷马上就得买粮赈灾,皇帝就该焦头烂额了,因为国库的银子远远不够赈灾之需。

再加上官员腐败、官商勾结搜刮民财,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富可敌国的商人,皇帝手头紧的时候还得要富商们募捐。监管银子的官员监守自盗,各地的亏空、坏账都在一点点掏空皇帝的腰包啊!


史论纵横


银子是矿藏,而且储量是有限的,关键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白银缺乏的国家。

1、银子不是纸币

在王朝财政时期,纸币经常被抄发。南宋、金、元都是纸币发行过猛。明朝也是,朱元璋的大明宝钞贬值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大明宝钞)

银子就没办法了,实实在在的一块是一块。

2、银子什么时候在充足

中国自古以来就缺乏白银。在很长时间里,白银一直没有成为主要货币。比如你看唐朝说五两银子吃饭,基本就是错的。

现在虽然有研究说宋朝货币化,实际上真正的白银货币化就是明朝中叶开始的。

一是产量增加,日本的望见银山,西班牙在南美的银子开采。大大增加了全球白银供给量。

二是,大航海时代开始,全球联系紧密,互通有无成为常态。

到这时候,大明才开始财政白银化,军饷白银化,走上了货币化的路径。

3、银子没法玩货币政策

银子和黄金一样,他们的存量有限,很难通过白银、黄金搞货币政策。也就是这种货币制度越发展,货币政策越难推行。

比如现代央行的纸币制度,这是现代金融制度形成后才开始发展。

总结:

白银属于稀有矿藏,而且中国储量稀缺。到了明朝中叶以后,中国走上了白银货币化的道路。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问这问题之前为什么不先动动脑子思考一番?银子金子不过是货币。一个国家富有不是说你银子金子多就富有,虽说是稀有金属,就算你拿金子换资源,就像中东石油换食品,金山银山也有吃空的时候。何况金银不过是流通货币,如果当做商品来看,同样是越多越不值钱。那一个国家怎样才算富有?有生产才叫富有。古代有土地资源粮食产量丰收就叫富有。所以直接收皇粮税,茶叶税盐税也很高,商业发达也叫富有,商业有手工业陶瓷丝绸等,卖出去换取外国资源,中间收取税收,也就是赚的钱部分利润,或者说产品的一部分被国家拿去了。这才叫富有。如果只靠印钱(相当于),国库是富了,老百姓饿得吃不上饭,这时候最直观的不就是通货膨胀?粮食涨价。或者有钱也买不到。到时候百姓穷的要死,国库里银子金子就算堆积如山,也不过是废铁一样。


星之所在48


银子是自己熔的,可是银子是从银矿开采的。古代中国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银本位国家,但这些银子中的绝大多数并不产于中国,而是从国外进口的,因为中国的是一个贫银国。而且,古代皇帝们毕竟不是强盗,白银主要还是通过征税征上来的,这就限制了皇帝手中的银子数量。

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世界白银的一半都产自一个叫做波托西的地方,这是一个位于玻利维亚西南部的著名银矿。据估计当时一共有2.5万吨白银从这里开采出来并运输到世界各地用来购买各种商品。而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流往中国,在中国,这些银子换回了瓷器、丝绸、茶叶、各种金属制品丰富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

白银的大量流入,一度让明朝繁荣异常。

除了南美的白银,明朝还从日本进口了大量白银。虽然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但国内的白银产量远超中国,据说产量曾经一度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所以,在明朝后期每年都有数十万斤白银从日本流往中国。西方殖民者充当了中间商,他们将中国的商品运往日本,再从日本换来大量白银用来购买中国商品。中国商品的流入,给制造业极为落后的日本带来了巨大变化。比如,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人开始流行穿精美的丝绸制品,在以前这是富人和贵族才能消费的。

虽然国外白银不断流入中国,但大多数还是被运到了民间商人的钱库里。大规模的海外贸易,给明朝政府带来的财政增加并不多。一是明政府税率极低,比如万历三年规定,胡椒、苏木税率只有2%。二是走私猖獗,明朝末年每年只有几十艘合法商船出海贸易,但走私商船至少是合法数量的100倍。

所以,明朝政府一直为白银不足头痛,万历有一次听说菲律宾发现了银矿,甚至还派人去岛上考察,结果没发现银矿不说,还引起了西班牙殖民者的恐惧,因此杀害了大量当地华人。

说实话,如果当时的政府向西方那样殖民海外夺取银矿,或者授权海盗合法抢劫银船,可能就不会担心财政收入了吧。


历史风暴


这个我知道一点点。

第一古代铸币是亏本生意,官府本身就不愿意铸造货币,也就是铜钱。

在古代主要是铜钱,不管你是哪个朝代铸造的,也不管哪里来的,官府铸造也好,私人铸造也好,都是一样流通的,当然官府是禁止私人铸造铜钱的。

第二古代铜的产量少,而且又没有银行之类金融机构,皇帝也无法大量铸造铜钱,而当时的地主土豪把铜钱当作财产,用来储藏。每个朝代越往后市面上流通的铜钱就回越钱。

你们可以看中国以铜铸币以来,所有皇朝的铜钱能流传下来的,都一直在用,但依然无法满足市场流通需求。皇朝代替以后,最多就是把前朝的铜钱融了,重新铸造,但是依然缺乏足够的铜钱。

第三、古代的经济结构和税收制度,造成了铜钱很难循环流通。

古代主要以土地经济为主,商业税又少的可怜,铜钱大部分又不掌握在农民手中。无论是税收还土地租金大部分缴纳的都是实物,而不是铜钱。这样一来,铜钱慢慢的就被大地主占有,国家给官员发工资,很多时候也是以实物代替,像唐朝有时候就以丝绸布匹等当作钱流通来用。

皇帝担心财政是正常的,一个铜稀少,一个税收是收取实物,但收取实物的话,放在仓库里久了会损耗。像茶叶什么时间久了就会烂,或者被老鼠咬掉。那时候有钱也会变的没钱。

但是国家官员要发薪水的,到时候发不出俸禄,这个麻烦就大了。


一号风手


说来帝王们都是富有天下,从理论上说,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他还会操心钱的事情吗?事实是,皇帝们经常为钱的事情而犯愁。

治理天下不能靠他一个人,他总是需要一大堆官员来给他帮忙。而这些官员和他的关系,其实就是老板和打工仔之间的关系,官员们替皇帝办事,皇帝给官员们发工资。工资要是少了,官员们就不会效忠于皇帝。比如汉代,丞相的工资号称万石,即一年的工资是一万石粮食。九卿的工资是二千石,一般的县令是千石到六百石,县长(人口小的县)为四百石。除了这些,还会有其他的一些收入,皇帝也会经常赏赐官员们。其次,皇帝总需要维持一支数量足够庞大的军队,一方面用于抵抗外敌入侵,一方面用于镇压可能的反叛。而养兵当然就更需要钱了,朝廷轻易不敢克扣军人的军饷,对于朝廷来说克扣军饷,那可是致命的。这是两个最大开销,此外,朝廷还会有一些必要的开支维持整个政府系统的运转,这也需要钱。皇帝也会营建都城、宫室等等,这也需要钱。所以,很多时候皇帝都在为钱而操心。

(宋神宗画像)

说到钱,北宋的皇帝们真是操碎了心。北宋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前朝要发达许多,朝廷的税收也比前朝要多很多。但是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北宋养了一支庞大的官僚,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后,北宋的皇帝们为了防止出现地方的分裂,进一步中央集权。明明一个官可以做的事情,偏偏任命两个、甚至更多的人去做,这些官员之间相互起到牵制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皇帝的集权。而且,为了维持官员们的忠心,北宋皇帝对官员们的待遇非常之高。官不管事,却享受着极优厚的俸禄,有正禄、禄粟、职钱、春冬服、从人衣粮等。例如一个正一品的官员,他的正禄为每月三百贯,禄粟一百石,薪柴1200束,炭一百秤,每年有绫四十匹,绢六十匹,绵一百两、盐七石。除职钱、从人衣粮外,还有茶酒、厨料、饲马芻粟、米面等项。这是薪给制与供给制的混合,甚至还可以包括70名随从人员的衣食也有国家包了下来。另外还会有额外的赏赐和恩典。外官除了这些之外还会有公使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等。

(王安石画像)

北宋建立后,北宋为了防止再度出现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宋朝的兵役制度将过去的征兵改为募兵。中央的禁军和地方上的厢军在性质上都是政府征募来的职业兵。根据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的统计,968到976,总兵力为378000人,995-997,为666000人,1017-1021,为912000人,1041-1048,为1259000人。国家养活了一百多万的军队,消耗了财政收入的大部分,使财政状况长期处于拮据之中。我们经常看到历史的记载说北宋积贫积弱,其实北宋一点儿也不贫,只不过是朝廷花钱的地方远远超过了前朝。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为朝廷挣更多的钱。

(汉武帝画像)

这还是在和平年代,一旦遇到战争,那就花钱如流水了。汉武帝时期曾经发动了对匈奴三十多年的战争,到后来汉武帝实在有些打不动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廷没钱了。同样,在明朝的时候,崇祯皇帝始终都面临着捉襟见肘的局面。当时,不仅需要对付国内的张献忠、李自成,还需要应付关外咄咄逼人的满洲人,政府不得不扩大军队,而这都需要钱。清朝嘉庆初年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事,为了镇压白莲教,据统计,清朝前后投入超过两亿两白银,相当国库五年的财政收入,使国库为之一空。

(汉代的五铢钱)

皇帝没钱的时候怎么办呢?超发货币是一个选择。但,这是饮鸩止渴。在汉武帝的时期,汉武帝也曾经动过货币的主意,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皮币,用宫苑中的白鹿皮制成。皮币每张一方尺,饰以彩画,值四十万钱。王莽的时候发行过一刀平五千的刀币,一枚刀币相当于五千铜钱。东汉末年,董卓则是发行小钱,即减少铜钱的分量,汉朝通行的货币是五铢钱,而董卓发行的货币连一株也不到。在有了纸币之后,政府也会超发纸币。比如元朝始终都面临着钞法的困扰,超发的货币远远超过了库存的白银。而到了明朝的时候,明朝的纸币形同于废纸。超发货币带来了巨大的通货膨胀,比如董卓发行小钱以后,谷价涨到数十万,甚至百姓只得以货易货。

(王莽时期的一刀平五千)

至于这个问题问到的银子,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那是明朝中期以后的事情。因为中国是一个贫银国度,我们国家的银矿并不多。在历史时期,银子起到了货币的作用,但主要依靠的是铜钱。皇帝要想铸造元宝,前提是需要有银子。没有银子,从哪里来铸造元宝呢?到了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全球化贸易的兴起,大量白银流入我国,张居正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推行了银本位。在推行了银本位以后,由于银子是硬通货,一般不存在着随便铸造而影响通货的问题。但是,皇帝也不可能无限制地铸造元宝,也是受制于皇帝手里的银子数量。

当超发货币还不起作用的时候,朝廷就会打那么富翁的主意,比如汉武帝时期的算缗、告缗令,其实就是皇帝带头打土豪分田地。这更扩大了朝廷的对立面,也是非常危险的。更何况,土豪们也不愿意乖乖地交钱。比如崇祯皇帝时候,朝廷没钱了动员在北京的官员们捐献,可是他们愣是一毛不拔。等到李自成进北京之后,在皇宫里只找到了十三万两银子,而李自成对北京的官员们进行了一番搜刮,据清朝的史书记载他搜刮到了三千五百万两银子。

皇帝没钱的时候,还会卖官。汉武帝的时候,就曾经下令百姓只要交钱,可以从朝廷买到爵位。很快,原来的爵位不值钱了。汉武帝又推行军功爵,也可以花钱买。汉武帝还好,只是卖爵不卖官。很多时候,朝廷不仅卖爵,还卖官。汉灵帝时候,皇宫失火,他要重修皇宫,就打起了卖官的主意。三公一千万,九卿五百万。各地方官员也都明码标价,甚至可以货到付款,先上任后交钱。清朝入关以后,从康熙的时候就面临着财政紧张的局面。不得已,朝廷向富翁们开放了官职市场,向朝廷捐纳一定数额的金钱,可以出任一定级别的官员。对于这些靠捐纳进入官场的官员,其清廉程度可想而知。至少他要把本钱挣回来。

(道光皇帝画像,从画像上看,他真不像个有钱人)

当朝廷真没钱的时候,皇帝也会号召大家一起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道光皇帝甚至穿着打补丁的龙袍上朝。可见当皇帝,虽说号称富有四海,但也不得不为银子而发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