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滿滿的套路之後,我們更需要「接地氣」的付費知識

去年剛成立的互聯網農技知識服務平臺“天天學農”日前宣佈完成了來自經緯中國的千萬元級別的Pre-A輪融資。該輪融資主要用於天天學農課程的內容開發、產品研發及市場推廣。

與許多知識付費平臺相似的是,天天學農中有許多農業領域的大V,這些大V也會通過平臺做經營。但與一些套路滿滿的知識付費形式不同的是,這個平臺非常“接地氣”,內容多為豐富易懂的農技知識,能達到幫助農民增產增收的目的。

與這種樸實的風氣相異的是,過度的雞湯、焦慮販賣、病毒式營銷充斥著知識付費行業。在行業增長期,這些套路確實戳中了用戶的“痛點”,吸引到大批流量。但隨著知識付費行業逐漸成熟,套路對用戶漸漸失效。

在市場成熟的基礎上,提供優質內容和服務的知識付費形式興起,知識付費市場進入理性增長期,而噱頭和套路都要為其“讓路”,並被逐漸淘汰。

一、病毒營銷、焦慮販賣已過時,知識付費行業轉為理性

在社交網絡與現實生活中,逐漸出現這麼一批人:他們每天在網上打卡,內容涉及學英語、讀名著等。他們可以對許多知識侃侃而談,原因是加入了某些知識付費平臺。他們的社交頁面中滿是“心靈雞湯”,或是“你正在被同齡人拋棄”之類的文章,並將其奉若真理。

但實際情況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雖然堅持打卡,但可能也就只是打個卡,英語練了三兩天就擱置,名著從來沒讀完。聽到一些知識能夠馬上接話,但要深入探討卻發現其言之無物。而那些心靈雞湯並不解渴,“被同齡人拋棄”也只能讓人更焦慮,並不會產生動力。

經歷了滿滿的套路之後,我們更需要“接地氣”的付費知識

而他們的種種行為在外人看來,就是掉進了知識付費平臺的套路。每天分享學習狀態的刷屏無異於病毒式營銷。焦慮販賣除了吸引眼球,對知識的增長並無幫助,甚至還會增加壓力。沒營養的雞湯只是知識的渣滓而已,即使引發討論也與大媽們三五成群家長裡短並無本質區別。

當然,這並不是說知識付費的趨勢是錯誤的。事實上,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整體提升,人們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也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地尋求改變,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是一種良好的風氣。

在這種需求的基礎上,知識付費市場迅速崛起。各類知識付費平臺紛紛湧現,許多文字、音頻、視頻平臺也相繼入局知識付費領域,局面可謂如火如荼。在2016年,羅振宇的跨年演講曾獲實時收視第一的成績。知乎live在2016年10月單月收入達到峰值,超出1800萬元。同年12月,喜馬拉雅“123知識狂歡節”銷量超過5000萬元。

然而,在人們對於知識的渴求與市場的熱度之下,卻出現了另一種不健康的趨勢。在知識付費市場中,出現了許多“乾貨”、“速成”、“焦慮”等為主題的點,製造出一個熱點、一個噱頭,吸引用戶為之付費,然後坐等圈錢,而用戶最終難以獲取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但值得注意的是,就是這樣的所謂“知識”,仍然會吸引許多用戶為之付費。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除了商家的套路之外,也與許多人習慣於“假裝努力”有很大的關係。很多人總是做出努力的樣子,比如熬夜加班、泡圖書館、去健身房,或者列一份長長的書單。然而實際上,加班可能是因為效率低,泡圖書館根本沒看進去幾頁書,去健身房可能只是洗了個澡,列的書單根本也沒去讀。總以為做出努力的樣子就會被命運垂青,但實質上這種“努力”毫無用處。

這也是知識付費課程容易給用戶帶去的一個錯覺:只要付費就可以掌握知識。但從學生時代起我們就明白,知識的掌握是一個複雜而痛苦的過程,根本沒有那麼多可以“速成”的“乾貨”,而購買許多課程放著不學也只是“假裝努力”的一種表現而已。

作為知識的消費者,該明白知識獲取不等於知識掌握。作為知識的生產者,也該明白知識是否有用,是否與價格對等終會被時間驗證,只有噱頭沒有價值的知識終究會成為泡沫。實質上,這類華而不實的知識付費只是在滿足人們“好像在獲取知識”的虛榮,長此以往對消費者和行業都會造成傷害。

經歷了滿滿的套路之後,我們更需要“接地氣”的付費知識

進入2017年,知識付費的熱度逐漸冷卻。雖然入局者仍在增加,也不乏亮眼的業績,但對於經歷了知識付費市場熱度的用戶而言,病毒營銷、焦慮販賣和雞湯再不能激發興趣,能夠被現金獎勵誘惑而付費的人也越來越少。

用戶對套路厭煩,許多平臺也不再躁動,市場開始趨於冷靜與理性。在經歷了滿滿的套路之後,用戶對真正實用的知識渴求更甚,於是五花八門的套路開始讓位於真正優質的內容和服務,也促使知識付費行業的風氣出現轉變。

二、知識付費轉向新姿態,拋開套路“接地氣”

2018年,越來越多的知識付費平臺放下了營銷噱頭和雞湯的套路,知識傳播者也傾向於生產與大眾接軌的產品。於是在知識付費領域自然而然就產生了變化,靠知識網紅造勢的情況減少,產品趨向多樣化。

以天天學農為例。鑑於近年來國家對農業土地流轉扶持力度增強,許多具備資本與經營能力的人選擇迴歸農村進行土地種植。這類人多是城市回到鄉村的新農人,對互聯網產品接受程度較高,對農業技術指導需求強烈。

目前,該平臺註冊用戶已達數十萬之多,其中付費用戶超出20%。課程內容包括沃柑和砂糖橘的種植等。該平臺已與200多位專家建立合作,並且建立了專家評級制度,而用戶購買課程之後可以在平臺中瞭解相應品種對生長、栽培的環境要求以及種植的市場趨勢,跟隨專家完成農作物管理。

其實,優質的知識付費模式是有某些共性的。最基礎的應該是從內容到服務的全方位設計,既要有優質內容,又要有促進用戶的行動機制,而為用戶提供的互動社區也不可缺少。

在傳統的知識獲取體系中,互動只存在於讀者腦內,與外界並無關聯。但在知識付費時代,用戶拿到產品之時就是與服務者關係的開始。從本質上來說,維持關係的核心並非內容而是服務。用戶確實需要高品質的內容,但在互聯網時代,一個領域能夠做大做強,並不是因為它提供了更高品質的內容,而往往是因為其提供了更優質的服務。

所以說,在知識付費實現的過程中,用戶參與感十分重要。如果只是追求內容的個性化,反而難以獲取用戶,因為滿足更多人需求的內容產品需要具備通用性,而個性化與通用性之間有著天然的矛盾。出於務實的考慮,內容生產者放下個性化的訴求,讓內容“接地氣”是比較重要的。

經歷了滿滿的套路之後,我們更需要“接地氣”的付費知識

過去,圖書、課程或是媒體的重心是傳遞知識和信息。現在,知識付費產品在引導用戶行動。在內容和服務中,產品傾向於後者。知識生產者應該做的,是幫助用戶破除知識與其實質需求之間的障礙,而這需要靠引導用戶的行動來實現。“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用戶自身的行動比知識學習本身更加關鍵。用戶真正想要的不僅是知識,而是這些知識能夠變成自身的能力去指導實踐行動。

可以說,知識付費是繼遊戲、資訊、文娛之後的第四大數字內容板塊。與前三者相比,知識有著更大的實用性。強烈的市場需求催動知識付費市場迅速發展,但也使這個領域出現了不健康的發展趨勢。而隨著市場的成熟,“套路”逐漸被用戶與生產者所摒棄,冷靜而理智地雕琢產品是付費知識市場下一階段的主流。

歸根結底,知識產品都是由內容與服務組成。在知識付費領域,優質內容是核心,但真正與用戶連結的是服務,而互聯網讓服務變得更加容易。注重服務,能夠讓知識產品貼近大眾,運營者回歸初心,將知識以有趣實用的方式傳播給用戶,從而獲得更多的利潤,也能夠推動行業在良性軌道上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